李吉林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3
(2013-07-20 23:49:59)分类: 名师书斋 |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一)C
(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三、经典课例欣赏
━━李吉林情境语文的经典课例《桂林山水》
【课题说明】《桂林山水》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原人教版大纲教材安排在第11册,课标教材则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江山如画”主题里。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写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清楚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接着,用对比的方法刻画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并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给人一个完美的整体印象。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是读写结合、从读悟写的范本。
课标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领悟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李吉林老师用自己创立的情境语文理念和艺术教学这一课,恰到好处,非常经典,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 李 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 李 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评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展示放大的插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评点: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齐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评点: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评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评点: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评点: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评点: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评点: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 李 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评点: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 李 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评点: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师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句。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们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评点: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