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说建窑建盏——油滴盏

(2011-10-16 20:18:59)
标签:

建窑

建盏

天目

天目瓷

油滴

文化

提到宋代天目瓷,几乎所有陶瓷藏家的眼睛都会发绿光。福建是宋“天目瓷”。所谓“胎装饰”指的是瓷器工匠用竹刀在胎体上刻花、划花、印花、手工堆贴、锥的家乡,福建的“建盏”是宋代“天目瓷”之极品。定窑的黑釉,色黑如漆,胎土洁白,徽宗为什么要舍近就远,一定要用建窑盏呢,因为定器薄则茶易冷,冷则水痕易退,这对“斗茶”要求来说是不适合的,故而宫廷茶盏改用福建的“建盏”。建窑黑盏装饰釉有两大类别九个品种。“自然釉”和“装饰釉”是两个类别。“自然釉”为一次性施釉入窑焙烧后出现的天然釉色纹饰,“装饰釉”则指人为的二次施釉。本文要说的是“自然釉”中的极品——油滴盏。
        讲到油滴,我们要强调一下陶瓷的装饰特点,古代瓷器装饰分“胎装饰”和“釉装饰”刺等工艺。本文讲的黑釉天目上的“釉装饰”,是以氧化铁结晶烧制出来的自然纹饰,以此模仿大自然气象来美化陶瓷品。
  叶喆民先生在《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一书中说:“油滴之物在河南、山西窑址也有发现,最近发掘磁州窑址出土残器内也有发现。以定窑在当时技艺之精……窑址所出油滴瓷片足以为证”,可见除建窑外,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建窑系窑场也有少量油滴盏,但均不及建盏之万一。根据目前考古发现,河北的定窑、陕西的一些窑口、磁州窑也出现过油滴的残片。其中宋元定窑中的油滴盘特别出色。
  油滴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的科学实验测定表明,天目瓷采用的矿物原料有莫来石、石英石、方石英以及足够量的氧化铁,胎土的配方是含三氧化二铝较高的红土与可塑性较大的软泥的合成,有“乌泥”和“紫泥”之称。由于胎土含铁量较高,具备烧成黑釉的良好基础,在瓷器烧结过程中,能够把胎土中富有铁质的成分熔入釉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带到釉面上,胎釉结构表明,石灰碱釉黏性大,所以釉厚易挂釉并色调深沉。从铁的成分比例来观看,结晶状的三氧化二铁,它的理化表现是呈蓝色、银色或褐色的结晶斑。这种结晶斑在陶瓷工艺学中被称为“析晶釉”。以福建的建盏为例,油滴釉、毫变釉、鹧鸪斑釉、绀黑釉、曜变釉、杂色釉、异毫釉(西瓜皮)、铁锈斑釉等釉的胎釉化学组成基本雷同,只是因烧成工艺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釉面形态。(下图为孙建兴大师烧制的金油滴)

http://s14/middle/7cfe5d1fxaf698a98faed&690建窑油滴在龙窑中采用还原焰约1300℃烧成,这种持续七十个小时(三天三夜)的烧成时间,由1300℃高温冷却到1000℃大约需要20个小时,如果窑内的火候掌控恰当就可以形成美丽的油滴纹和曜变纹。在这样的窑室气氛中,三氧化二铁结晶随着气泡上升并滞留在釉层表面,于是形成了美丽而神秘的油滴釉。当然,这种操作难度极高,如果窑温过高或冷却过快,釉水如漆成黑釉,无“斑”无“毫”;如温度过低或室内还原气氛不当则釉水退为杂色釉。在古代的条件下烧制几十万个黑碗,能形成油滴和曜变纹的数量极少。这就是为什么油滴、曜变、鹧鸪斑等瓷品为稀世之珍的缘故。
  油滴的品种在建窑中黑色釉面上有无数大小不一的结晶斑不均匀凸现,色如黄金者称“金油滴”,色如银灰者称“银油滴”,因“银油滴”酷似夏季夜空中的繁星,被日本人称为“星建盏”。(下图为孙建兴大师烧制的银油滴
http://s3/middle/7cfe5d1fxaf69909c1692&690根据查看现有的油滴盏来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福建建窑的油滴确实名副其实,就像生活中看到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油滴,微微凸出,异光折射,边缘呈流线型,十分圆滑。而其他窑址的油滴大都边缘呈不规则状,不光滑,呈毛刺形,有的像松枝,有的像雪花,且盏内的斑纹大都呆板没有生气,表面的油滴斑几乎全部断裂破碎,像一块完整的玻璃摔到地面后出现的那种状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谈建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