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化与民族英雄主义精神
http://t1.baidu.com/it/u=564772785,3361160733&fm=11&gp=0.jpg
当我们考察龙文化的时候, 发现了龙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元件—
马文化。汉代王充说“ 世俗画龙之象, 马首蛇尾” 《论衡·龙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画龙虽非马头,
而那颈领上所飘动的马狱却是显而易见的, 它渲染了龙的英雄气,且龙那昂首向前的样子, 仍存留着马腾跃飞进的态势。古人也常称马为龙,
如:
《周礼, 康人》 “马八尺以上为龙。
《礼记· 月令》 “ 乘鸯路, 驾苍龙”。
《吕氏春秋- 本味篇》 “马之美者, 青龙之匹” 。
《西京杂记》卷二 “ 文帝自代还, 有良马九匹· · · ·一名龙子。”
颜延之《褚自马赋序》 “ 马以龙名。”
《汉书· 杨雄传》 “乘翠龙而超河”。( 注 “ 翠龙,
穆天子所乘马也。”)
象杨师道《咏饮马应诏》“ 清晨控龙马” , 薛堪《舞马篇》“
星精龙种竞腾骤” , 许彦国《紫骗马》“ 万里龙狗空汗血” 等, 无一不是以龙喻马之美的。如果说以龙称马只是一种比喻或美誉,
那么以下的传说则是质的认同了马师皇者, 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 生死之诊, 治之辄愈, 后有龙下向之, 垂耳张口。皇曰
“此龙有病, 知我能治。
《列仙传》上-天宝元年·一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龙支县人库狄孝义有马生龙驹⋯ ⋯《册府元龟》二四《符瑞》三!明皇时,
灵昌郡得异马于何。帝西幸, 入渭水化为龙而泳去。
《古今图书集成·
禽虫典》引《名马记》-金龙池在县西北数里⋯ ⋯ 北魏时, 池有二龙, 时化为马。
《马邑县志》卷一-这些传说无疑是潜在的神话意识的反映, 也说明了龙与马的“ 血亲关系” 。
马与人类生活关系甚密。远古游牧部落最主要的财富便是马。象后世崇拜财神一样, 古时也有崇拜马的习俗。《汉书· 叙传下》 “ 类妈厥宗”
, 应动注日 “ 妈者,马也。马者兵之首, 故祭其先神也。” 《尔雅· 释天》“ 既伯既祷, 马祭也。” 郭注 “ 伯,
祭马祖也。将用马力, 必先祭其先。” 《周礼· 春官- 甸祝》 “ 稠牲稠马” , 注 “ 杜子春曰稠, 祷也, 为马祷无疾,
为田祷多获禽牲。” 《周礼· 夏官·校人》 “春祭马祖, 执驹# 夏祭先牧, 颁马攻特# 秋祭马社, 藏仆# 冬祭马步,
献马,讲驭夫” 。《燕京岁时记· 祭马王》云 “ 养车马之家六月二十三日祭马王。” 旧时还有关于马的禁忌, 如《说文》 “ 辙,
骏马, 以壬申日死, 乘马忌之。”
http://t3.baidu.com/it/u=3832606645,1132646354&fm=23&gp=0.jpg
http://www.51coin.com/bigimg/05/051d54ac3097ae40c61392ecab3247f2.jpg
在这些关于马的习俗中, 蕴藏着原始图腾崇拜与禁忌的信息。在洪荒的远古,
中华大陆曾活动着许多以马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养马、爱马,
也崇拜马。
甲骨文中就有马方、多马羌的记载。《海内经》云 “黄帝生骆明, 骆明生白马, 白马是为鲸。” 可知黄帝族的一支,
也是以马为图腾的。
《海内经》又云 “ 奚仲生吉光, 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所谓奚仲、吉光, 实际上都是以马为图腾的氏族。奚仲之仲是排行, 奚与鸡古音同,
与斯同在支部。奚当即鸡斯之急言。
《淮南子· 道应训》云 “得验虞、鸡斯之乘” , 高注 “
鸡斯, 神马也。” 字也作奚斯, 刘动《赵都赋》云 “ 其良马则飞兔、奚斯。” 吉光又写作吉皇、吉黄,
音或转为吉量。
《海内经》云 “ 有文马搞身、朱俄, 目若黄金,
名日吉量。”
《逸周书· 王会》云 “ 文马赤俄搞身, 目若黄金,
名吉黄之乘。” 这个民族以产马著称, 古以马驾车,
故有吉光造车、奚仲为车正之说。黄帝之妃相传有叫像祖的。螺祖氏实际上也是以马为图腾的氏族。
《路史· 后记五》云爆祖是蚕神, 而《广东新语·虫语·八蚕》云 “
蚕与马同神” 。
《墉城集仙录》则说蚕神乃房星 天驯! 所化。《轩辕本纪》云 “
帝周游行时, 元妃螺祖死于道, 帝祭之以为道神。”
崔塞《四民月令》云 “ 黄帝之子曰累祖, 好游,
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窥见螺祖的原形, 乃是古人以之达远的马。
《山海经》中有几条对地方神形象的概括性描写云凡西次二经之首, 自铃山至于莱山, 凡十七山, 四千一百四十里,
其神皆人面而马身。
《西山经》凡眠山之首, 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 凡十六山,
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
《中山经》凡北次三经之首, 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 凡四十六山,
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
《北山经》所谓“ 神” , 乃是各地方活动的氏族所崇拜的图腾形象。这些马身人面的“神”
,分布于北方、东方和西方, 反映了古代马图腾氏族活动的地理。
http://t3.baidu.com/it/u=612598214,2093902611&fm=23&gp=0.jpg
http://t2.baidu.com/it/u=145854709,3261670200&fm=23&gp=0.jpg
随着民族大融合, 马文化融入了龙的机体,
成了龙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过作为一种远古的图腾, 马不仅仅是其氏族的崇拜物,
而且也是其氏族的审美对象和人格的模拟对象。民族融合中新的崇拜物的形成,
则是对原有的各氏族原始图腾文化选择的结果。而新的崇拜物也必然要能够反映各氏族人的共同的审美趋向和文化精神。龙的产生正是如此,
而龙对于马的形象—马俄的选取, 也是如此。马自强不息, 壮志凌云, 腾驰千里, 神志清劲, 自来是英雄豪杰的象征。曹孟德云
“老骥伏杨,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而龙的马馥飘动、昂首欲鸣的神情, 所反映的正是那种“ 志在千里”
的气势。龙的这种形态, 乃是马文化的光彩, 它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而龙兴云作雨、泽及万民的神话, 也正是中国士大夫“
安黎民、济苍生” 理想的象征。
http://t2.baidu.com/it/u=2906755518,4201859054&fm=21&gp=0.jpg
我们从古人咏马和咏龙的诗篇中, 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 无论是曹植的《白马篇》,还是东坡的《起伏龙》, 是张率的《走马引》,
还是虞集的《龙卵诗肠是杜甫的《房兵曹胡马》, 还是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 是李白的《天马歌》, 还是张正见的《应龙篇》,
无不表现的是抱负和志向。因而龙的马截和昂首欲鸣的姿态, 可以说是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龙的国度, 龙的传人,
人人都是龙文化的具象化, 人人心底有马文化的闪光。因而人人都有大理想、大抱负,
人人心中藏着一部未动笔的英雄史诗。
儿童游戏, 个个想扮张飞、赵云、孙悟空, 个个想做大英雄。稍有才气的少年, 大凡都以天才自负。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传统思想教育下, 把心力专注于政治, 而想着“ 一举成名天下知” 。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在寒酸斋中做着强国梦, 以“
满腹雷霆暗不吐” 的潜龙、卧龙自许。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 虽自己失去了成龙变虎的可能, 而却有创造伟大生命的理想, “ 望子成龙” ,
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还未恐其意不明, 再给儿子立一个大名, 什么生龙、小龙、全龙、跃龙, 什么建国、建邦、建平、安国、安民,
什么宏业、大兴、振华等等, 真是 “ 可怜天下父母心” &
那些在儿子身上已看不到光明而自己一生也未闪过光亮的生命 则不妨寄希望于孙子、曾孙, 或在书场听听英雄故事,
或象《风波》中的赵七爷那样, 打着手势兴致勃勃地讲讲张翼德, 精神上过过“英雄瘾” 。古谚云 “犬丈夫志在四方” ,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 所表现的都是民族的英雄气概。
我们留心一下国民精神上的需求, 便会发现那些为才子、文艺家所称道的《西厢记》、《红楼梦》, 在百姓中间很少有人道起。即使有,
也很少有人听。而那漾溢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以及’《封神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等,
几乎是妇孺皆知。这无疑是民族崇拜英雄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实证。
http://t2.baidu.com/it/u=1211731970,3663368505&fm=23&gp=0.jpg
当然中国人所崇拜的英雄, 并不是在生活上富有冒险精神的勇士, 而是那些怀有治平理想或济世安民的有志之士, 是“ 伏杨仍存万里心” 的“
千里马” 。《战国策》中有两个关于千里马的著名故事。一是燕昭王欲求贤而不知所始, 郭魄先生便给他讲了某君以千金求千里马而不得,
而以五百金买马首的故事; 一是仟明进说春申君,
以千里马驾盐车自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以千里马比喻治国安邦之才的。
古代诗人如杜甫、李贺、王安石以及林则徐等, 都曾留下过咏马的诗作, 并且在马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的影子。这就是说, 只有才智之士才配称“
千里马” 只有知识阶层才真正理解马,
也只有知识阶层才最能体现马文化的英雄主义精神。知识阶层即士天夫阶层是中国社会最有远见、最有抱负和理想的阶层。他们幼童入学,
所接触的就是“圣贤之书” 中的圣贤多是有大抱负、大理想的书生, 他们的书可谓理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
请看《论语》中的孔子, 他是何样人物一生风尘仆仆, 奔走列国,
胸中只装着个拨乱反正、恢复社会秩序的理想。而且自信只要有人用他主持国家政事, 一年便可见成效。
《孟子》中的那位孟夫子, 更是踌橱满志, 以为当今平治天下,
·舍己莫属。这是何等大气概& 而中国传统士大夫, 他们理想的模式就是孔、孟,
他们都是依照孔子、孟子的形象塑造自己灵魂的。
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行世后,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了学生教科书。《论语》、《孟子》表现着孔孟的理想和人格。《大学》开首则明明白白地写着治世大计划,
人生大部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虽大谈天是性的本源, 但由性说到道, 由道说到教,
目的还在治天下上。欢中庸谈内圣, 《大学》谈外王。在这种思想熏陶下的中国士大夫, 未出茅庐之前, 那个不是踌躇满志,
以英雄自许最典型的是李白。李自此人一生没有干过一件正经事。非诗即酒, 非酒即仙, 吃喝漂赌, 纵情享乐。你看他“ 自有两少妾,
双骑骏马行” , “ 千金骏马换小妾, 笑坐雕鞍歌《落梅》” ,
“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这哪里象个治世安邦的英雄,可是他在《留别于十一兄邀、裴十三游塞垣》中说 “ 大公渭川水,
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 小鱼魏兔何足言& ” 一般小功他还不放在眼里,
而是要象姜太公、李斯那样, 建立大功业。其自视何等之高王晋代那位以蜡代薪的大贵族石崇,
在人们眼里他不过是一穷奢极欲之徒。可是他在《思归叹序》中说 “ 余少有大志, 夸迈流俗。” 可见建功立业, 治国安邦,
乃是传统士大夫的共同理想。
马文化的英雄主义精神, 对传统士大夫来说, 只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并没有浮现在性格表层。因此他们表面上文质彬彬, 骨子里却很有英雄气。一个突出的证据,
就是他们在诗篇中对于剑的歌咏。如屈原云 “ 佩长饮之陆离兮, 冠切云之崔夷” 《涉江》--曹植云 “ 美玉生盘石,
宝剑出龙渊。
http://pic20.nipic.com/20120331/6200457_154205788000_2.jpg
帝王临朝服, 秉此威百蛮” 《杂诗》! , 陶渊明云 “ 少时壮且厉, 抚剑保行游” 《拟古》杜甫云 “虎今必腾越, 龙身宁久藏∋
风尘苦未息, 持汝奉命王” 《蕃剑》 李白云 “ 宝剑双蛟龙, 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 电腾不可冲” 《感遇诗》 , 欧阳修云
“神龙本一物, 气类感则鸣⋯ ⋯此剑在人间, 百妖夜收形” 《咏剑》! # 沈贞吉云 “ 三尺精灵夜吐辉, 曾闻天上化龙飞”
《咏剑》!。
这些舞文弄墨的书生, 怎么好端端对武士手中的剑如此感兴趣呢∋ 显然他们把宝剑视作了龙的化身, 视作才能、志向、抱负的象征,
在剑的身上, 寄寓着自己的情怀和理想, 表现出了急于体现自己价值的心情。这正是内在英雄主义精神的外泄。英雄主义精神,
于民族历史的紧要关头, 在民族精英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http://t1.baidu.com/it/u=2579948900,972855766&fm=23&gp=0.jpg
http://t2.baidu.com/it/u=3664331015,268110716&fm=23&gp=0.jpg
第一,在民族和平建设时期, 当历史出现停滞或政治走向腐败时,
总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家站出来, 肩挑起时代的重任,
为民族、国家的振兴而流汗、流血。晃错、王叔文、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一虽然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的为社会的惰性势力所吞噬,
有的甚至背着污名倒在了刽子手的屠刀下, 然而历史却以一个又一个的王朝衰落和灭亡, 证明着他们的伟大。他们的名字象一串音符,
谱出了民族历史的最强音。他们向世界显示 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华精神, 在中国的知识阶层中,
通过封闭性的渠道代代相传着。中国的知识阶层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社会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便能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中国知识阶层中改革家的不断涌现, 是中国的希望之光,
也是英雄主义精神不灭的体现。只有他们才能向社会提供新的思想, 创造新的理想蓝图。因此历史上的改革家—大而言之, 知识分子在中国的悲剧,
就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第二, 在民族战争时期, 当民族出现危机的时候,
总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民族英雄涌现,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 ⋯
他们虽然失败了, 可却用血和泪写下了民族历史最悲壮的一页, 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无论是改革家还是民族英雄,
他们都向社会证明着这样一个事实, 真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不是大官僚大贵族,
而是中国的知识阶层。正是传统文化的堂堂正正的正气,养育了这样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但是有一个问题, 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从整体上看我们民族有一种浩然之气, 是一个英雄、伟大的民族, 几乎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都可以找到英雄主义的因子。可为什么这群英雄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丈什么一个英雄的民族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外来的凌辱,为什么一个“
英雄国” 却创造了几百年多余的历史,
从世界的前列而倒退到令人可怜的境地,其原因部分仍出在最能体现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知识阶层身上。
http://t3.baidu.com/it/u=659490185,2869202910&fm=23&gp=0.jpg
http://t3.baidu.com/it/u=3341926301,3434841652&fm=23&gp=0.jpg
第一、有大理想、大抱负的英雄, 无疑多出自知识阶层。但这个阶层最缺少权力和经济实力。他们是一群“ 无恒产而有恒心”
者。圣贤对他们的教育, 只要他们做“ 股肚之臣” , 而不能将皇帝“ 取而代之” 。他们缺少独立意识, 有治国良图,
也只有被当权派赏识才能体现。伯乐识马的故事, 被人传为佳话。然而这个故事, 也正暴露了知识分子的弱点。“ 千里马”
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却把希望寄托在了“伯乐” 的身上。他们把命运无条件的交给了皇帝, 连梁启超那样的杰出思想家,
也认为改造中国非皇帝不可。而中国皇帝遗传性的专制、独裁, 和高高在上凭奏折了解社会的官僚作风, 决定了他们很难做真正的“ 伯乐” ,
也不可能和改革家始终保持一致。因此“ 千里马” 也很难驰千里之程。
第二、知识分子在出山之前, 大都有一番大计划。一旦走进会, 走进官场, 便会出现变化。一部分人仍兴致勃勃, 要建功立业,
而更多的人则由“ 创业英雄” 走向了“ 守业英雄” 。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
不得不把相当多的精力花费在操纵自己命运的上司或皇帝身上。朱克敬的《螟庵杂识》里记一个小官以《咏炭》诗刺官僚云 “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王禹傅的《吾志》诗说得更具体 “ 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 学业根孔姬。自谓志得行,
功业如皋夔。既登俊秀科, 又在清切司。谏纸无直言, 纶浩多娩辞。龟勉为何事∋ 亲老与妻儿。一旦命执法, 嫉恶寄所施。丹笔方肆直,
皇情已见疑。斥逐深山中, 穷辱何赢赢。于张及不得, 安用此生为∋’当他们得到高官厚禄时, 便失去了做人的骨气。以稳重为有大谋略,
以改革为轻狂。不“ 世故” 不能镊高位, 不“ 老成” 则不能应变化。而由“世故老成” 者支配的社会, 也必然是缺少生机的。当然,
其所以如此, 专制制度应该负主要责任。
第三、论资排辈的社会习惯, 使一些已经泯灭了革命英雄豪气的“ 老成” 高高上, 统治着中国社会。即使有少年天子即位, 具体事物仍由“
老宰相” 掌管。他们不是靠知识、科学管理社会, 而是凭经验支配社会。
他们也不是没有了“ 英雄主义精神” ,相反凭着资历和地位, 以十倍的“ 英雄主义精神”
控制社会。根据他们的意志来安排一切。即使有改革家涌现, 也无法冲突他们磐石般的统治, 最终只能被扼杀。青年才子贾谊, 理想不可谓不大,
见解不可谓不深, 地位不可谓不高, 而最终还是被“ 德高望重”的周勃之流赶了下去。这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第四、传统知识分子,
始终以人文精神 指导核心, 将精光凝聚在治世安民及世道人心的修复上。只注力于政权, 而不暇及自然科学, 甚至瞧不起“ 农医乐师,
百工之人” 。他们认为只有从政才算建立功业, 只有在政治上轰轰烈烈, 才算得英雄。至于“ 四大发明” , 那只是雕虫小技,
君子不为。知识阶层极少有人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这无疑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了使社会制度变化的内在机制的形成
第五、社会的重大变革, 需要知识的力量, 而中茵的知识阶层人却大多处于贫困地位, 二不得不依靠“ 做官” 去“ 发财”
。杨雄有《逐贫赋》, 韩愈有《送穷文》, 崔敦礼有代留穷文》, 宋祁有《穷愁赋》。陶渊明云 “ 夏日抱长饥, 寒夜无被眠”
《怨诗》! , 杜甫云 “ 贫病转零落, 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 永为高人嗤” 赤谷》!#陆游云 “穷愁病思两茫茫,
衰发元知合变霜” 《贫病》! # 元好向云 “ 遗山山人伎俩拙, 食贫口众留他乡。五车载书不堪煮, 两都觅官自取忙”
《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 # 杨现云 “ 床头无米厨无烟, 腰间并无看囊钱, 破书万卷煮不得, 掩卷独立饥看天” 《饥看天图题》!
。谚云 “ 一文钱困死英雄好汉” 。这种生活境况, 使大多数知识分子壮士消磨,
或汲汲于追求改变自己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治世方案、
革新措施, 研究社会的发展方向, 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来。也不可能去研究如何将知识变成生产力,
推动社会的发展。马文化的英雄主义精神, 是潜存于民族心灵深处、激励民族奋发向上的原始力量。它曾经影响逆民族的过去,
也将继续作用于民族的未来。只要我们认识这种文化及其主要体现者自身的弱点, 并改造和努力克服其弱点,
我们民族的历史定会放射出新的光彩。
http://t2.baidu.com/it/u=1558699343,225474659&fm=23&gp=0.jpg
(来源:秦维,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第四期,52-5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