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濠州八景主要有:棋盘晚照、花坞春晴、升仙桥迹、光教风铃、濠梁观鱼、庄台梦蝶、凤池秋月、水濂清韵。
http://ww3/large/7cf45ec1gw1f3ozg4e1v7j20ho09gabl.jpg
上为临淮关镇北侧的淮河
盘石四周景致佳美,会仙观宏伟壮丽,濠水环绕其间,盘楫往来不绝。每逢阳春三月,桃花争艳,淮柳吐丝,鸟鸣叶底,鱼游石罅,水光树色,掩映着观墙楼阁,参差错落,令人向往。值此,游子三五成群,携酒肴会集在这里举杯畅饮,或高歌、或弹唱、或围棋、其乐无穷。时至夕阳晚照,余晖从树梢、树身、树间泄下,好像万条金线斜插棋盘,置身其中,犹在仙境,乐而忘归。因此,棋盘晚照为濠梁八景之一。
明代山东布政司左参政、临淮人郭震咏《棋盘晚照》诗云
清乾隆《凤阳县志》说:“今濠淮每年汛涨,其迹渐湮。”遗址在临淮关镇南宋家湾(属板桥镇)东北约300米处。现石棋盘尚在。
这是唐朝濠州刺史独孤及写的《垂花坞醉后戏题》诗。垂花坞在原濠州城东门内,北距逍遥台十数步,为一高大土丘,上有樛藤垂花,可惜被蔓草淹没,并且隔一道水沟,路不可涉。后经道士张太和伐薪为堰,复土填沟,方可登临.。独孤及亦命人出去杂草,智力芜秽,辟为登赋 之所。上面种植樛藤,东西相对,攀援于稝架之上,花冠下垂,供人观赏,因名其地曰垂花坞,堰曰缘花堰。樛藤称紫藤,亦称“朱藤”、“藤萝”。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长2.5-4厘米。青紫色。由于刺史甚爱此花,精心培植,更加娇艳,所以后人浑名“刺史花”。
每年阳春三月,晴空万里,由缘花堰登临斯坞,垂花盛开,锦簇云天,虫鸣草底,鸟语树梢,藤蔓掠影,蝶翅依人,好一幅美妙的春晴图。席地而坐,对诗饮酒,诸花倒垂,下佛杯案,紫葩离褷,如钗如旒。此景此情,不饮辄醉,真可谓:醉者不在酒,而在于花香也。明初花坞春景物仍甚,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郭震《花坞春景》诗赞道:
天顺年间,可惜花坞毁于火,樛藤根株无存。
升仙桥,在原濠州城清流门内,相传蓝采和于此升仙,故桥以此名。
4. 广教风铃
http://ww3/large/7cf45ec1gw1f3ozggmc66j20hk091mzs.jpg
如今的观鱼台:一高台四周和大片的麦地
昔日之梁早已不存,观鱼台废为遗址。上世纪80年代临淮镇文化中心新建庄惠观鱼一景,当时名噪一时,后因城镇开发废弃。
庄台指“庄子墓”,又称庄子台、逍遥台,位于原濠州城东门内,开元寺后部。庄子名周,战国时人,生前常居濠上,开元寺西梦蝶坊,相传为庄周寓居之地。《中都志》“梦蝶坊”条:“庄子云,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蝶也,俄而觉,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梦为周欤?周尝寓此故以名坊。”世传庄周死后葬在开元寺后,唐开元中濠州防御史梁延嗣因遗冢垒土为台,取其书篇名逍遥台,宋苏轼有《逍遥台》诗,故有庄台梦蝶一景之说。
庄子台高若山阜,南拱大雄宝殿,北临莲花诸?,磬钟飞响,香气袭人。盛夏三伏。身置其中,无风自凉,爽若深秋,蚊虫弗至,青蝇退避,亦可见其地灵之一斑。台上有方亭一座,亭中有庄周的刻像,台前有南华楼,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所建。万历和崇祯年间重建,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历代文人,多来此凭吊抒怀,留下不少诗篇。明永乐进士,邑人郭震有《庄台梦蝶》诗:
庄台和梦蝶坊遗址,在今临淮关镇东面,城里村东北。
7. 凤池秋月
凤池即凤凰池,在原濠州城涂山门内。其西为禹神庙,北为县儒学,南为县城隍庙,东连市河。《中都志》凤凰池条云:“世传尝有凤凰止于此,因名。”附近还有凤凰山、宿凤坊、展翅坊等名胜。
凤凰池为一方塘,占地约半亩。沿地芦苇丛生,旁岸杨柳成行,景色秀丽。明人杨彦华有诗写道:“凤池东畔古临濠,两度凭陵气愈豪;日下女墙渔唱起,凉风毛发正萧骚”。每当“皓月从东升,团团如白玉”,一片萧萧秋夜,眼前月涌凤池,粼粼波光映着满月,华光四射,池水橙红,形成天上有月,池中有月的奇景。时至中秋又是一番景色,当一轮明月挂在柳梢,喧闹的市声逐渐平静下来,清风吹来,芦叶摇曵柳丝娉袅,筛下斑斑月影,池水泛起碧澄澄涟漪,出现一幅秋月映池水中天的佳境。故为濠梁八景之一,明初,临淮诗人郭震有《凤池秋月》描写此景是:
8. 水濂清韵
水濂洞,亦名水濂真洞,在原濠州城清流门外。世传古代有位武士自成都来寻水濂先生,州人皆莫能知。一天傍晚,武士来到洞口,石忽裂开,洞中出来一人引他入内。片刻,武士从洞内出来,告诉人们:“中有洞府豁然”。到南宋绍熙年间,一位叫皇甫斌的途经此处,但见巉岩突兀,绿水淙淙,蔓草青青,碧桃垂露,乃手术“水濂真洞”四字题刻于洞口石上。明洪武初年大学士宋濂有《题水濂洞》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道士陈野云于洞上创建道观,名曰:水濂真境”。从此水濂洞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处所。
成化二年(1466年),淮河泛滥淹没道观,副都纪刘元默移址在曲阳门外重建。嘉靖十三年(1564年),知县刘廷举改观名为“真洞观”。崇祯十七年,观毁于兵火,“仅遗山门,三管殿三间”。清初,真洞观已废,水濂洞也已难觅。
后来的古凤阳八景:谯楼归市、九华屏障、龙兴晚钟、明陵风雨、蚌埠珠流、濠梁观鱼、钓台春涨、浮桥烟锁中,临淮占三景:濠梁观鱼、钓台春涨、浮桥烟锁。
http://ww3/large/7cf45ec1gw1f3ozgs20hfj20hj0a2tas.jpg
上:今临淮关镇南的老塘湖
钓台春涨:亦凤阳八景之一。
钓台又称庄惠钓鱼台,(又传称戚继光点将台)位于临淮关镇南老塘湖中,原为濠河岸边一高岗。相传庄子惠子曾在此垂钓。濠河东濠水有二源,东出濠塘山,西出镆邪山,由于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湾洼地积涝成湖,数里之内,水天一色,唯钓台孤兀与水中。据考察县城隍庙后有一块石碑,上刻“西映双台”四个大字。《凤阳文史资料》载有《钓台春涨》诗一首:
今钓台遗址已不可寻。
http://ww3/large/7cf45ec1gw1f3ozh5wwptj20gd0at41s.jpg
“浮桥烟锁”遗址南古渡口
浮桥烟锁:也是凤阳八景之一。浮桥为临淮浮桥,原位于临淮关镇北部淮河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桥用船做桥墩串联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称蜈蚣桥,由于蜈蚣惧鸡,便在桥的两岸各置石鸡一只,以镇此桥。
http://ww3/large/7cf45ec1gw1f3ozhg7jenj20gc0bp42m.jpg古籍书中保存的临濠“浮桥烟锁”图
《凤阳县志》记载:“临淮城北有浮桥一座,桥船五十只,马船四只”。古时一切物资,大多依靠水运。所以浮桥上下、船舶云集、商旅交往、游客众多,虽处水滨、亦如闹市。晨舟为炊、夕阳暮蔼。轻烟笼罩河面。如同雾障云墙,远观斯景,别有一番景象。此即凤阳八景的“浮桥烟锁)。《凤阳文资料》载《浮桥烟锁》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