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滁州志》记载,始建于宋代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2年)重修。居永丰门和观德门之间。桥长35米,宽13.5米,高9.5米,系块石基础、砖砌三孔拱形桥,跨径5米,今存完整。桥南端被原滁一中围墙堵死,桥面被居民建房,或种蔬菜,不能通行。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98ab923059840a06d2439f0a9655f0f8.jpg你知道几个?" TITLE="滁州九大历史桥梁
滁人称西桥,古称泓(宏)济桥、赤阑桥。位于鼓楼街和四牌楼街交接处,西涧水上。相传此桥,初建东晋,因岁久而塌。明正德十六年
(公元1521年),江西农民起义,官兵讨之,经滁州广慧桥,州守见状情急,以木架桥。至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历时
30年,木朽桥毁。是年,由太守南昌(豫章)人熊琦等人捐建,后又经新太守鄞县人张子韬续捐建,于
1551年秋,建石桥成功。该桥为三孔条石拱桥,中孔跨径8米,两边孔跨6.3米,每孔圆拱顶端两面,各有形象各异兽雕,形态生动。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dc34587d82a9a413d85a04e71b6c3ff8.jpg你知道几个?" TITLE="滁州九大历史桥梁
俗称南大桥,位于滁城南谯北路中段西涧水上。建于隋唐。该桥原为三孔条石拱桥。因桥陡且窄,雨雪路滑,影响交通,市政部门于1978年拆除此桥,在原址上重建跨度为34米曲拱桥,桥长
43.5米,宽14米。现为城内南北交通要道。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5ec8688f5c511177b5e7f54e9ec47fb2.jpg你知道几个?" TITLE="滁州九大历史桥梁
即今文德桥,始建年代不详,岁久倾废。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修,为三孔条石拱桥。民国初年,桥拱塌坏。
1921年由滁籍外地学生捐建,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桥面,同筑护栏,桥两端还筑有钢筋混凝土门牌。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ef485b49b942eea30a9ba3ef941a0b80.jpg你知道几个?" TITLE="滁州九大历史桥梁
位于环城路北端,明洪武十六年
(公元1383年)建,居化日门和环漪门之间。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州守赵大纲重修,桥下增置铁栅,轳辘桩石为启闭。桥座为大石砌成,拱孔为长
110厘米、宽60厘米孤形大石圈砌。1954年将关上城墙拆除与环城路连通,改为道路桥。桥长21米,宽15.1米,桥下3孔均跨径5米。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3017f05af12b73b83c8519875e894957.jpg你知道几个?" TITLE="滁州九大历史桥梁
位于上水关桥至广慧桥中段北,即现西涧桥北端,排水渠桥。传说凡市民娶亲喜事,花轿必经此桥,以保“太平”。解放后,修筑西大街时,改作下水道。
位于南谯北路(中心巷处)路中。原为城内排水,用长约4米条石铺设。(桥侧还有滁人俗称的三步两桥)桥东侧还竖一块刻有“中心桥”楷书碑石,高约1.5米,宽约40厘米。上个世纪50年代拓宽中心街时,改作下水道,碑石不知去向。以此桥取名的有中心街(现改为南谯北路)、中心巷、中心浴池(现为玉泉楼)。
位于东大街与红旗巷(原丰乐北巷)丁字处。长条石铺设。传说明清年代,如遇丰年,人们便喜气洋洋地踏过此桥,以庆丰收。修东大街时,将此桥改作下水道,污水流入西涧北岸城市排污管道。
位于文德菜场东侧,始建于1911年,均为自然排水明沟。
此外,还有落虹桥、东阳桥,皆为沟渠下水道,现都不复存在。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0394455f40b1b9a32d60b97f712e338c.jpg你知道几个?" TITLE="滁州九大历史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