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七册第八课《龙里格龙》教案与评析编写

(2016-03-23 09:16:36)
分类: 名师与工作室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七册第八课《龙里格龙》教案与评析编写

第8课《龙里格龙》

浙江省嘉善县丁栅中心学校   孟雅琴

 

教材选编意图

一、了解和学习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等,体验其不同的风格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的学习目标。本次教科书在修订中,为更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各学段都渗透了京剧的学习,从低年级的感受、模仿,中、高年级学唱片段。本课安排了一些与京剧有关的音乐作品:充满京腔京韵味的戏歌《龙里格龙》;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和京胡与乐队演奏的、根据传统京剧曲牌编创的《夜深沉》。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三种不同体裁的作品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为配合这些作品的学习,教科书在“编创与活动”中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活动:有哼唱主题旋律,体会浓郁的京剧味;有设计京剧的表演动作表现京剧的神韵;有念(奏)锣鼓经为京剧伴奏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京剧,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京剧的神韵。

三、本课学唱歌曲只有《龙里格龙》一首,这是利用传统京剧音乐素材,采用现代歌曲创作手法创作的一首“戏歌”,学生在本册第二课《故乡是北京》这首歌中已经对此有所了解,本课则要求通过演唱,进一步体验和表现出歌曲独特的戏曲韵味。同时,这也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合唱能力。

四、了解京剧离不开其相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在这一阶段有必要学习和掌握的。本课的音乐作品除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风格和韵味以外,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也是本课的要求之一。教科书中安排了认识京剧主要伴奏乐器——京胡,并通过对比聆听,比较二胡与京胡的区别,感受京胡独特的音色魅力和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相关的知识还有京剧伴奏中的各种乐器及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的“锣鼓经”,京剧表演中的身段动作等。

 

单元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我国民族艺术中的“国粹”——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培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二、用和谐、活泼和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龙里格龙》,表现出该歌曲独特的京剧韵味。

三、在聆听、模唱旋律、身段表演、念(奏)锣鼓经、为京剧伴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京剧相关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和表现京剧的韵味。

四、认识京剧重要的伴奏乐器——京胡,通过对比聆听,能辨别二胡和京胡在结构和音色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

龙里格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现代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课时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现代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帮助学生了解戏曲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特点,更增强对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的了解与喜爱。

    2.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京剧艺术中的拖腔、打板、锣鼓经等元素。

3. 过程与方法:运用听赏法、表演法、合作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现代京剧的表演手法。

教学重点:

1.欣赏现代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在反复聆听中感受京剧唱腔特点和韵味。

教学难点:

1.尝试运用多种京剧元素,如板式(西皮快板)、唱腔(戏曲拖腔)、伴奏(锣鼓经)等增加对京剧的多元化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音乐中进入音乐教室,并带京韵进行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中,学生的进场、师生问好等就开始了京剧的熏陶,使学生能快速进入与本课时相应的戏曲学习状态。

(二)欣赏现代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1.教师精彩表演现代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歌词,理解两句歌词的意义。如有不明之处,教师帮助理解。

4.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故事以及《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所表现的内容。此段唱腔表现了杨子荣坚定威武、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

5.学生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带上情感朗读这两句唱词“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并设计四个相关肢体动作帮助当场记背歌词。

6.随着视频原唱,教师示范打板,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打板动作。

7.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模仿着练习第一句的打板。

8.重点感受“今”、“庆”、“壮”、“誓”,让学生自己观察这四个字在拍打节奏时有什么特点?(这四个字均为后半拍起的节奏)

9.教师简单介绍京剧板式中的“板”和“眼”的有关知识。

10.再次感受第一句的板眼,并且边打板边跟唱。

11.教师随着视频示范第二句打板,在带领学生进行第二句打板练习中,重点感受最后一个“秋”字,让学生在“秋”字上打拍子,数一数这个字一共唱了几拍,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杨子荣怎样的精神。

12.教师简介京剧中的“拖腔”。学生边打板边跟唱这一句。

13.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一边打板,一边完整地跟唱这四句唱腔。感受唱腔的铿锵有力、气势豪迈的特点。

14.观察视频中的表演,讨论京剧名家的动作表演特点,学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几个杨子荣的身段表演动作,边跟唱边表演。

15.教师简单总结京剧表演手法中的“做”。

16.模仿一下最后的笑声,体会这笑声的深刻意义。

17.尝试为尾奏旋律伴奏。`

(1)认识京剧伴奏中的常用打击乐器小锣、钹

(2)用小锣(台)、钹(才)、乙(休止),按指定节奏,为尾奏旋律伴奏。

念——慢速分角色合作——配上范唱练习

18.带着情感,带着身段,配上最后尾奏的锣鼓经,分角色,边唱边表演,教师进行评价,请表现突出的学生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1:此处设计了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歌词,理解两句歌词的意义,如有不明之处,教师帮助理解,然后学生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带上情感朗读两句唱词。因为根据新体系音乐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应该是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而音乐作品的歌词属于教学内容范畴,歌词情感是表演的灵魂所在,科达伊教育体系正是强调了唱应“以情为先”的理念,因此无论在歌唱教学还是有唱词的欣赏教学,都应该从歌词内容入手,先进行不带节奏的自由朗读歌词练习,目的在于通过读,让学生体验到作品中该表达的情绪,情绪由内容决定,带歌词的音乐才是有意义的音乐,在朗读时做到“三情”:既面部表情、声音里的感情、肢体表情。

设计意图2:在“重点练习“今”、“庆”、“壮”、“誓”,让学生自己观察这四个字在拍打节奏时有什么特点”的设计上,以及在“观察视频中的表演,讨论京剧名家的动作表演特点,学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几个杨子荣的身段表演动作,边跟唱边表演”,之后再教师简单总结京剧表演手法中的“做”的设计,因为新体系音乐教学中关于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新教学理念是一切要“以生为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主动传授,学生的被动接受模式了,而是在学生体验学习、主动学习为先的基础上掌握音乐知识技能。

    (三)课堂总结

1.教师简单介绍京剧的发展:中国的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现在,除了古装的传统京剧以外,艺术家们还编了许多现代京剧,像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在表演的服饰上有很大不同,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化。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后来为了方便现代人的学唱,艺术家们还运用京剧的元素以歌曲的形式创作了许多京剧以便我们演唱,很受大家欢迎,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故乡是北京》等,都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同学们若是有兴趣,可以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这样的艺术作品,为弘扬我国传统的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戏曲艺术作出一点小小的贡献吧。

2.在音乐《京调》中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京剧的发展中教师讲到了从现代京剧到京歌,让学生对京歌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也为下一节课京歌《龙里格龙》的学习做好伏笔。

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他们对京剧认识比较少,因此先安排了欣赏现代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个作品比较容易走进学生心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京剧的元素比较丰富,在学生对京剧有了一定兴趣后再来学习京歌,以及后面欣赏传统京剧改编的京剧器乐曲,学习难度就会降低一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龙里格龙》

课时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京歌《龙里格龙》的演唱,体会歌曲中浓郁的京剧韵味,增强对戏歌的了解与喜爱。

2.知识与技能:学习用京剧行当中“生”和“旦”的演唱特点进行歌曲的合唱。

3.过程与方法:运用听唱法、表演法、合作法、声势表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演唱京歌《龙里格龙》的合唱,并能在演唱中体验浓郁的京剧神韵。

教学重点:

1.完整演唱歌曲《龙里格龙》。

教学难点:

1.唱词中儿化音的准确演唱。

2.边唱表演,通过眼神、动作来表现京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京调》音乐中进入音乐教室,并带京韵进行师生问好。

2.认识京歌

(1)多媒体播放《唱脸谱》的视频表演,请学生欣赏后讨论这样的演唱与一般的儿童歌曲演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2)教师小结:《唱脸谱》是具有京剧唱腔特点的歌曲,这是一个新的歌曲品种,叫京歌.

   (3)教师范唱京歌《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是中国人》片段,增加学生的京剧的印象。

2.节奏游戏:龙里格龙

(1)按节奏朗读象声词:

4/4  里格 龙 咚 龙格 里格 龙 O

(2)声势律动游戏:

具体方法:运用戏曲中的脚踏方步、手作揖的戏剧动作进行声势节奏练习:

龙     里格     龙       龙格     里格     龙     O

    右脚   左脚     右揖   左揖    右脚     左脚     正揖  

要求:a.在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后全班学生自主练习,边律动边念词,直到嘴、手、脚完全配合正确。

  b.声势律动要求带上戏曲应有的感觉和架势。

  c.将全班学生分成2部分排成2列队伍,第二列学生较第一列学生晚走2拍开始,形成二声部卡农式的节奏声势形式。

(如果场地有限,只限在原地练习的话,此律动动作可改为适合在原地的其他声势动作,如拍腿、跺脚、拍手)

设计意图:在一开始导入环节的节奏练习中,运用戏曲中的脚踏方步、手作揖的戏剧动作进行声势节奏练习,目的是想一开始就用走方步和作揖这两个京剧表演中常用的动作来表现京剧的神韵,帮助学生能很快体验到京剧的感觉,这两个动作比较简单,容易上手,学生学习起来也不费劲。而且运用奥尔夫中的声势律动,使京歌学习变得愉快、轻松,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运用二声部卡农式的节奏声势形式进行节奏练习,一方面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掌握歌曲的横排,第二也能为歌曲伴奏的编配、歌曲的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歌曲演唱《龙里格龙》

1.在学生固定节奏的伴奏下(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固定节奏,也可以是四四拍子的基本节奏),教师范唱主题乐句:

4/4   3 6  5 0  ⅰ0  ︱  6 5  3 6 

     龙 里格 龙    咚 ,   龙格  里格 龙 。

2.学生跟随、模仿、边打拍子边重复学唱,直到唱好。

3.教师完整范唱低声部,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出主题乐句首先重复了几次?接着有什么变化?怎么变化?

4.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学唱低声部。教师帮助纠正,直到唱好为止,唱出该有的气势和情感。

5.师生合作,(学生唱低声部,教师唱高声部),请学生注意聆听:在学生主题乐句重复2次之后,教师的演唱发生了什么变化?

6.学生交流讨论。

7.学习老师演唱有变化的乐句。(将低声部旋律的音高移高四度演唱。)

8.反复学唱,分析规律,并能快速记住旋律(此部分由2个半个乐句和4个完整乐句构成)。

9.师生合作二声部合唱练习。(教师起到合唱的调控作用)

10.生生合作合唱。

11.指导学生唱出情感,要稍快速度,充满活力地演唱,注意顿音的正确使用,最后主题乐句反复时渐弱、减慢的正确处理。

设计意图:当教师完整范唱低声部时,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出主题乐句首先重复了几次?接着有什么变化?怎么变化?以及师生合作,(学生唱低声部,教师唱高声部)时,也请学生注意聆听:在学生主题乐句重复2次之后,教师的演唱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且分析其变化规律,快速记住旋律,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能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自主掌握技能,而不是老师把什么都告诉学生,使得学生缺少了重要又珍贵的思考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体验中快乐学习以及歌唱要以情为先等等。

(三)拓展练习

1.运用京剧伴奏中常用的锣、鼓等小乐器,为歌曲编创伴奏,请一部分学生担任京剧乐队的伴奏角色。

2.将剩下的学生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模仿老师“生”角色的演唱,配上合适的动作,承担低声部的演唱任务;另一部分学生模仿老师“旦”角色的演唱,配上合适的动作,承担高声部的演唱任务。加上学生自创京剧动作、眼神、亮相等辅助表演唱,直到体会出浓郁的京腔京韵的感觉。

3.完整演绎京歌表演《龙里格龙》

设计意图:用京剧表演中最熟悉的“生”和“旦”两个角色,来分别代表男、女生的不同声部完成歌曲的合唱,再加上分别配上与“生”和“旦”两个角色相适合的典型动作辅助演唱,使合唱变得形象更生动,形式更活动,也更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歌曲演唱中浓郁的京剧神韵。

 

教学反思:

在京歌《龙里格龙》的合唱学习中,运用了奥尔夫声势律动法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合唱艺术变得形象更具体生动,形式更新颖活动,也更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本歌曲演唱中浓郁的京剧神韵,大胆尝试了将新体系的音乐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传统的音乐学习中,不仅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体现“以唱为先”、“以生为先”、“以情为先”的新体系歌唱教学理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传统京剧曲牌《夜深沉》

课时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传统京剧曲牌《夜深沉》,了解京剧中乐队伴奏的形式,增强对京剧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2.知识与技能:认识京胡以及戏曲乐队中其他的主要演奏乐器;了解二胡和京胡的音色及结构的异同。

3.过程与方法:通过声势体验法、合作法、比较法、听赏法等,引导学生能主动走进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情感,提升音乐经验。

教学重点:

1.了解京剧表演中乐队伴奏的形式。认识京胡以及戏曲乐队中其他的主要演奏乐器。

2.通过对比,了解二胡和京胡的音色及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在认识的基础上能够体验到京胡以及京剧伴奏乐器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边唱《龙里格龙》边跳步进入教室。

2.乐器导入:出示实物京胡,欣赏、了解一下京胡的音色,多媒体介绍其他京剧乐队中的几件主要乐器:月琴、三弦、鼓、大锣、小锣、钹。

设计意图:从认识京胡和几件京剧乐队主要演奏乐器着手,既能复习乐器知识,又是为今天的新课:京剧器乐作品欣赏作准备。

(二)欣赏传统京剧曲牌《夜深沉》

1.完整欣赏京剧与乐队《夜深沉》演奏视频。

(1)完整欣赏京剧与乐队《夜深沉》演奏视频一遍。

(2)讨论:主要有哪些演奏乐器?

(3)学生交流,教师归纳主要戏曲演奏乐器:京胡、月琴、三弦、鼓、大锣、小锣、钹等。

2.重点片段欣赏,认识京胡,感受京胡的音色特点和表现力

    (1)选取教材呈现的片段欣赏,感受京胡的音色。

    a.慢板片段欣赏:播放慢板片段,请学生在22秒-46秒处模仿旦角的角色特点,随着音乐做简单的肢体表演,让学生更好地聆听并关注京胡的演奏。

    b.快板片段欣赏,并且把学生分成三组:在欣赏快板4分10秒-4分37秒,以及急板4分38秒-5分07秒时带领一组男生做打梆子动作,一组学生拉京胡动作,带领女同学走小碎步圆场步,体会竞奏的形式及加花短促的节奏特点。

(2)表演《夜深沉》重点片段,并哼唱第一段慢板段22秒-46秒处,重点感受西皮唱腔的特点。学生随着音乐边用“板、眼”拍打节奏,做拍打的声势动作,边用象声词“龙格里格龙”哼唱,尝试记住主题音乐。

    要求:板:双手击掌;眼,右手食指轻拍左手掌心,随着音乐拍打出板、眼(强、弱)的感觉。

(3)再次聆听《夜深沉》重点片段——快板这一段,要求学生用跟随音乐短促的节奏打板。(也可以准备一些道具模仿板)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哼唱、声势动作、拍打等不同的方式来聆听体验。音乐学习一定要从音乐特点出发,让学生亲身聆听体验,在设计欣赏体验京胡的独特表现力时,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定的活动、游戏,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聆听并关注京胡的演奏,更加深对京胡的独特表演力的印象。

3.认识京胡,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京胡结构、音色等方面的特点。

(1)比较二胡与京胡在结构和音色上的异同。

a.实物展示京胡和二胡,让学生从外观上比较两者的异同。

比较

京  

二  

外形

由琴杆、琴筒、琴弦、琴马、千斤钩、弓子等构成,但体型稍小

由琴杆、琴筒、琴弦、琴马、千斤钩、弓子等构成,但体型稍大

材质

琴杆和琴筒都是竹制

琴杆和琴筒一般是木制

 

 

b.聆听《空山鸟语》,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

c.学生讨论京胡和二胡的的音色差异。

 

比较

京  

二  

音色

清脆明亮

抒情柔美

 

4.再次完整欣赏《夜深沉》

a.这首乐曲在哪里速度有变化?怎样变化?并且用举手方法告知速度变化处。节奏又有什么变化特点?

(速度变化特点:慢—中—快;节奏变化特点:有简单到复杂,在快板段通过加花、紧缩等手法使节奏变得短促、密集)

b.这个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3)最后教师小结:《夜深沉》是创作者们根据传统京剧曲牌编创的一支刚劲有力、充满激情的乐曲。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欣赏教学就是对学生被动地听赏教学的错误做法,本环节设计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体验为先的原则,比如在认识京胡,比较二胡与京胡在结构和音色上的异同教学时,采用了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赏等直观教学手法,让学生自主掌握教学知识,切莫教师满堂讲的灌输式教学;再是,欣赏《夜深沉》时体现了欣赏教学应该对作品进行总—分—总欣赏的教学模式,比如本环节中先让学生完整欣赏一遍,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印象,再次进行重点的主题片段欣赏,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最后再次完整欣赏,提升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将音乐感性经验上升为音乐经验。

(三)总结、延伸

1.简单回忆本单元第一课时欣赏的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播放片段)

2.简单回忆本单元第二课时的京歌合唱作品《龙里格龙》。

3.今天我们又欣赏了一首由传统京剧改编的京剧器乐作品,那么将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以及京歌这三种艺术形式比较,有什么异同?大家有什么感想?请你说说。

 

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京剧器乐欣赏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在第一课时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欣赏和第二课时《龙里格龙》的京歌学唱后再来进行根据传统京剧改编的器乐曲《夜深沉》的欣赏教学。为了避免欣赏教学就是对学生被动地听赏教学的错误做法,本课时设计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体验为先的原则;再是,设计时体现了欣赏教学应该对作品进行总—分—总欣赏的教学模式。

 

 

撰稿人简介、照片:

孟雅琴,嘉善县丁栅中心学校,高级职称,嘉兴市名师,浙派名师班学员。在20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孟雅琴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将“强化示范、愉悦歌唱、体现审美”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目标;她热衷于科研工作,撰写的获奖论文有57篇;发表有21篇;在课题研究中,主持立项的课题有19项。2014年8月,孟雅琴老师离开了条件优越的泗洲小学,主动申请流动到了丁栅中心学校,开始了嘉善田歌教学的研究,在新领域研究中,她主持的课题《嘉善田歌融入学校音乐教学的路径之研究》被立项为2015年度浙江省专项课题;同年5月,论文《民间艺术的且传承且创新》获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将新体系音乐教学理念融入到中国民歌教学中是她今后努力的新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