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说课稿(三年级上册)
(2014-09-23 09:47:12)
标签:
情感 |
分类: 音乐强师工程 |
捉迷藏》说课稿(三年级上册)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季的歌》中的歌曲《捉迷藏》,本课是一节歌唱课。
一、说教材
《捉迷藏》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活泼而又轻快的歌曲。歌曲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季节变化比拟成四个顽皮的小娃娃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形象生动,很有童趣,也表现了儿童对美好的大自然充满着热爱的情感。歌曲为四三拍,速度稍快,附点八分音符的频繁出现给歌曲的学唱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教材中的地位
歌曲《捉迷藏》让“四季的歌”这个人文主题与音乐作品有机地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作为一首三拍子的歌曲,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并加强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感,附点八分音符的大量出现也为今后学习该音乐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捉迷藏》,体验大自然四季变化带来的无限生机,表达对生活的情趣和热爱。
2.技能目标:感受歌曲充满童贞幻想的色彩、拟人化的音乐形象以及欢乐活泼的情绪 ,流畅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知识目标:熟悉三拍子节拍,强调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验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有感情地正确演唱歌曲《捉迷藏》。
2.难点:较好地掌握附点部分的节奏和一字多音的唱法。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音乐能有初步的感受和自己的见解,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得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较强,但乐理知识掌握得不够,歌唱技能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张秋天的图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用“呼呼呼”和“沙沙沙”来模仿表现秋风、秋雨。紧接着让学生聆听秋风、秋雨的歌声,老师用“呼”和“沙”范唱曲调6.6 66 16 ︱ 6––︱5.5 55 15︱5––‖,学生学唱
(设计意图:首先我运用了情景创设法,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秋天这个季节,秋风秋雨的歌声这个环节中的曲调是歌曲《捉迷藏》中的高潮乐句,在模唱时我做了降调处理,避免学生一开始就出现喊唱的现象,这样的设计既进行了一次充满趣味的发声练习,也为歌曲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新歌教学
1.谈话过渡:我们的歌声引来了秋娃娃,秋娃娃说他还有三个好伙伴,你们知道是谁吗?(春娃娃、夏娃娃、秋娃娃)这四个好伙伴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喜欢玩耍做游戏,你们听,他们在玩什么?(播放歌曲《捉迷藏》)
2.复听歌曲,提出要求,再仔细听一遍,四个娃娃都藏到哪里去了?
(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词内容,采用填空的形式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也使问题变得更有趣味。)
3.再请学生用歌声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老师唱:什么藏在花丛中?学生唱:春天藏在花丛中。……
首先采用一句一句对唱的形式,再为每一句答句创编相应的动作,最后连起来跟琴唱并做动作
(设计意图:先是通过模唱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曲调;律动的加入形象地表现歌词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出示歌曲,再次复听歌曲,边听边打三拍子节拍(增强学生三拍子的律动感)
5.请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前半部分的两段歌词读一读。学生读好以后,老师示范分别用稍快的速度和稍慢的速度朗读歌词,问学生哪种读法你更喜欢?为什么?
6.一起用稍快的节奏读前半部分的歌词,注意指导学生准确掌握X. X这个节奏,并指导学生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来朗读,最后加入音乐伴奏,前半部分以说唱形式表现,后半部分演唱。
7.填唱前半部分歌词,再完整演唱歌曲
8.歌曲处理
提问:玩捉迷藏的心情是怎样的?要用怎样的声音演唱歌曲?老师小结:前半部分轻巧有弹性,后半部分热情洋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体验,引导学生恰当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节拍、速度和力度特点,针对性地巩固歌曲中的难点,力求流畅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游戏表演(春夏秋冬四个头饰)
2.歌曲综合处理,加入说唱、分组演唱等形式,分组讨论,最后选出最佳表演方案进行全体表演。
四、小结
师生谈话,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捉迷藏》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东西,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感教育,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