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瑾音乐教学论文1——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1-05-16 20:32:39)
标签:

杂谈

分类: 音乐强师工程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嘉善大通小学      张瑾

[  ] 奥尔夫曾说:“音乐教师的作用不是去鉴定音乐素质的好与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去生根发芽。”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新课程也再一次重申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让他们乐于学,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创设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如语言创设情境,美术创设情境,音源创设情境,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联想的音乐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关键词] 语言创设情境     美术创设情境     音源创设情境     媒体创设情境

 

英国教育家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中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在音乐教育的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堂音乐课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被音乐吸引,是否在体验音乐。而影响体验的快慢与深浅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音乐课的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会使音乐课充满精彩。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欲望,引起学生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将会大大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果与质量。

通过创设情境,显示鲜明形象,引导学生在其中“感受美”、学会“鉴赏美”、“表达美”,从而逐步提高审美情趣。那么怎么在音乐课中创设情境呢?

一、            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老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创设情景需要选择美的突破口,语言的本身便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韵律美、线条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运载着人类语言独特的情感。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质,因为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写情景,或是可以联系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利用学生的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所以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老师因此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音乐艺术的传播者。

当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此时教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缎上的美景。学生顿时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感动了,此时欣赏的要求也达到了。又如,欣赏圣桑的《天鹅》,也可以以感情为线,切入和引导学生欣赏。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和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深处的艺术美感。其实,美的语言也是诗一般的语言。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具有诗人的审美气质和情感。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才能以情带情,情感被激发,美感自然生成。同时学生也乐于去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美术创设情境

图画是展示音乐课情境教学的手段之一。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图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

上课了,教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粉笔,一转身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火红的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高地挂在山头。这时,老师问:“这是什么时候?在哪?”孩子们热烈讨论:“是中午,在一座大山里。”教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热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教师在山谷的深处添了几笔表示声音的符号,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去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了,各自发表意见。这时,老师仔细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没,合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教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又如在教唱《嘀哩嘀哩》时,可以出示这样一幅画面: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边有一片青翠的树林,那里有红花、绿草,有一位小朋友正在追赶一只小黄鹂……通过这样的画面,学生在演唱时就能够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春天的气息表现出来。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  音源创设情境

音源是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例如: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人体乐器发出的声音,塑料瓶模拟的水声与蛙鸣声、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盆桶发出的雷电声、口技模拟的鸟叫声等等。

某教师在上《雷鸣电闪波尔卡》时,让学生用废弃的玻璃瓶等材料表现出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听完后,深有感触。于是,我在上欣赏课《森林的歌声》时,让学生自己来准备小乐器模仿森林中的各种声音。上课时,同学们带来了矿泉水瓶、易拉罐、饼干筒、报纸、树叶等,有的还在可乐瓶里面装豆、米、沙或石子。活动时,孩子们兴趣很浓,有的用报纸模仿风声,有的用树叶吹出动物的叫声……整个活动过程中允许每个学生围绕活动目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发现、去创造。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能探索“我创造的声音”,某教师课前上网搜集许多声音并加以整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源,通过播放雨声、鸟声、动物叫声等各种声音,启发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寻找并创造声音,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有的学生能用纸创造六种声音,即:撕、揉、抖、拍、打、翻书等;还有的学生用文具盒创造许多声音,如:开、关、拍、敲(敲文具盒、用文具盒敲其他的东西)摇、丢在地上等。老师及时发扬表扬的激励功能,将学生创造的这些声音当场进行录音并播放,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成功感。

“音乐源于自然”,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近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学生通过寻找、发现、探究、模仿、表现的过程创造出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自然情境,提高了学习兴趣,烘托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创新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实践能力。

四、            媒体创设情境

音乐学习更多的是有赖于个人的情感悟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学形式多样化。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已经不能适应课堂的需要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我们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静结合的表现方式,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化难为易地解决歌曲难点。

在教学《愉快的梦》这首歌曲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面:在蔚蓝的大海里悠悠飘荡着一只小船,慢慢地飘向一座孤独的小岛,岛上放射金光……将安静的情境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沉浸在其中;在把抽象的现象形成具体的东西,学生也就学得有趣,学得扎实。集音、形、色、像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创作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又如南湖之春某老师教学欣赏课《望月节》时,先让同学们观看动画片《宝莲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让学生通过音乐想象祭祀舞蹈的场面后,老师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中的舞蹈场面,与自己想象的作对比,通过这些动画,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上《嘀哩嘀哩》这节音乐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了一段有关春天的录像。影片中表现出春天来了,万物生长,河里的冰化了,路旁的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了,小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还有各种动物也都出来活动了,燕子在唱歌,小兔在奔跑等等都体现春天的到来。让孩子们脑海里有春天的影子,有春天的画面。当学生看完录像后,我再让学生讨论一下什么是春天,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样更能加深春天在他们心中的印象。有了这些情景铺垫,然后在学习这首《嘀哩嘀哩》效果就比以前传统的教学强多了。孩子们在学唱这歌曲自然活泼,欢快,而且在唱的时候,也能唱出春天的韵味。从孩子们的表情中可以体会到春天好像真的来了,每位学生的表情是那么活泼,是那么欢快。

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丰富表现力,它能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把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现象和场景再现,调动学生多感官受刺激,从而能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的认知兴趣,把他们带到兴趣横生的环境中去探求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可表现因素,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了音乐课堂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