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bmiddle/494b5c3dg6ecaf10314bc&690
中文名称:原穴 英文名称:yuan-primary point
定义: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针灸学(二级学科);针灸学总论(三级学科)
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图示
原穴与病理
原穴的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原穴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本文来自中医频道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
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
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
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
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
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
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
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
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
“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
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
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
,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
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
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
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
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
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
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
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
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
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
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
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0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
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不限于在本经,十二个募穴中有六个集中在任脉之上,其余六穴散布于各经。
募穴有驱邪泻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能作用,偏于治疗脏腑的急性实证。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募穴,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有“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等十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甲乙》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
《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厥;
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
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
三焦石门,包膻中。
郄穴
郄有空隙之义,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有一个郄穴,共计十六穴。
郄穴大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可以反应有关脏腑、经脉病证。主治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证。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十六郄穴
经脉
|
郄穴
|
经脉
|
郄穴
|
手太阴肺经
|
孔最
|
足厥阴肝经
|
中都
|
手少阴心经
|
阴郄
|
足阳明胃经
|
梁丘
|
手厥阴心包经
|
郄门
|
足太阳膀胱经
|
金门
|
手阳明大肠经
|
温溜
|
足少阳胆经
|
外丘
|
手太阳小肠经
|
养老
|
阳跷脉
|
跗阳
|
手少阳三焦经
|
会宗
|
阴跷脉
|
交信
|
足太阴脾经
|
地机
|
阳维脉
|
阳交
|
足少阴肾经
|
水泉
|
阴维脉
|
筑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