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AD游戏到英语口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一)英语口语能力竞赛一等奖
孩子代表学校参加区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竞赛,虽然也拿了一等奖,但是没能进前四名,晋级市级比赛,让人多少有点遗憾。
刚开始,认为孩子年龄尚小又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比赛,就当是一次锻炼机会,不用做什么准备;另外,考虑孩子的实力觉得他也无须准备,正常发挥即可;再有时间也紧张,准备也准备不出什么来。没想到比赛前一天,师徒二人沟通不畅,弄出点小压力,最后我主动请愿陪同前往,希望能给他们二人“一些安慰”。也因为这半天的陪同,让我能在赛后总结一下得失。
从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一个是其他学校都是做了精心准备的:孩子们穿得正式,化了妆,自我介绍时候还准备了ppt、琴、书、歌等道具;有一部分孩子连故事也都是预先备好了,甚至有孩子“故事撞衫”。一对比,我们的是甩着两只手就去了,完全是“实力派”。从本校对比来看,和米一起去的是六年级的,爸爸是美国人,口语不用说,年龄、心理都比较成熟,他就懂得在等待上台前预先打个腹稿,上台后把抽到的单词穿插进故事即可。
我家憨儿子即兴能力和我一样差,不擅长讲童话,擅长讲真实故事。于是,在看人家表演的时候,我给他建议是用抽到的单词讲一个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可他小子临阵换枪,马上该他上台了,他跑下来问我是不是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不用按照我说的建议讲。这个节骨眼,我当然是支持他:“嗯,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于是,小子自我介绍很出彩,发音、表情、停顿、动作和内容都让评委们“wow”。开始抽题,根据题目给出的单词讲故事了,他开头很漂亮地用一个句子把三个词都串起来了,可他却去编个童话,一编就忘记了自己是否用过题目里的三个单词,纸条又掉到地上,他就干脆望着地上的纸条一直往下说,好像是地上有个故事,他正在读那个故事一样。听他讲完,英语老师都长舒一口气!
最后结果是,虽然校友在自我介绍时候有点慌,都没说完,但是故事内容和自我介绍很连贯,故事出彩,校友得了第二名进入市级比赛。
在赞扬儿子坚持自己想法不为外界干扰的同时,也隐约感觉这比赛比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有一些技巧在里面。但是这技巧到底是怎么呢?我很希望孩子自己来总结,可他和校友的总结一样简单:“我们都是第一次,很紧张,环境不熟悉,要是在我们学校,就好了。下次知道怎么做了,我们肯定是第一……”这样的总结,我觉得对,可是又觉得不对,太过笼统抽象了。我得反复想下怎么能让孩子理解起来不那么抽象。
(二)IPAD游戏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因为我为这事伤脑筋,心不在焉,他也许感觉到妈妈和他的距离,就不停地拉我,要我跟他学玩他最喜欢的IPAD游戏“Light
Robot”,反复跟我约定时间。我拗不过,终于答应他在周五晚上跟着学。他一关一关教我,教过几关,我就能正常的玩了。他很有成就感!为我的进步高兴,也为妈妈和他一起玩他最喜欢的游戏高兴。
于是,我们两个开始聊游戏里的F1,F2的设计。他说:“妈妈,其实这里的F就是FUNCTION,是一个函数,当你设计好一个完整的函数,保证的是正确的时候。你在用Main时候就可以直接用F了。这个好像是一个零件,Main时候就直接组装。所以你要把你的零件设计得越简单越好,而且不能出错,要不,Main也会错的,就不能过关……”
“哦,这个汽车轮子一样吗?”我看着路旁停的汽车问。
“嗯,和乐高也是一样的,一块一块的,你可组装好一大块,还要准备好合适的口,然后才可以对接……”儿子耐心给我讲解。
机会来了!我冥思苦想了几天的结果终于在今天等到机会了,赶紧追问:“如果某一块本身就是坏的,有质量问题呢?”
儿子很鄙视我的样子说:“那就接不上了,就算接上也随时会散架。你装上去前要先看一下才行!”
“那——你想过没有呢?那天英语竞赛,如果你讲的故事你是当一个F1或者乐高的一块来对待呢?再把抽到的三个单词当三个基本的动作呢?”
“哦,那就是Light Robot,嗯,也可以是乐高,几块一拼,加上连接的东西就可以了!”
“对呀。那你觉得你那天编的故事如何呢?”
“有点断断续续的,都记不清了……”
“故事寓意很好,不过不是你熟悉的,有点像一个有缺陷的F1,F1有缺陷了,Main是不是要出问题?如果乐高的某个块有缺陷,拼出来的东西也会有问题。所以你自我介绍很出彩,却被这块拉了后腿。我想,既然是玩,我们为啥不用最好的F1来玩呢?选择一个最熟悉的F1,最熟悉的其实就是经过反复验证的,这样不容易出故障。”
“出错也没关系,Light
Robot里可以重新设计……”儿子接着说。
“你说得没错,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肯定是要出错的,而且出错也没关系,但是竞赛的时候呢?你想想田忌赛马?要用自己上等马去对付人家的下等马。这时候需要的是智慧和方略呢!下棋时候,不是也要用策略的吗?”
“就是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嗯,我知道了。”
“其实妈妈觉得你也做得很棒了,临阵换一个不擅长的都得了一等奖,如果是妈妈上去肯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过呢,在选择上、策略上,你还需要学习思考。”
“嗯,那我们打完乒乓球,继续去玩Light
Robot吧。”儿子又回到他的游戏里了。
我的这块心病也终于得到治疗,全身舒爽。
(三)后记
从实物到抽象,从抽象到实物,再是抽象到抽象,感觉需要好长时间来成长。在孩子的数学学习方面,我和孩子爸就曾很认真地讨论过。
那么,从生活中的点滴到提炼出技巧方法,亦或者从技巧方法回到生活中的点滴使用,也许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孩子面对的是孩童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理解和使用都更为简单;而面对成人预设的游戏,这一步似乎比较难迈,需要慢慢等待。我希望孩子能通过游戏慢慢领悟到真实世界也只是一场更复杂游戏,游戏里用到的思维、策略也同样适用于真实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