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误区(一)

(2012-06-19 14:00:04)
标签:

育儿

妈妈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思维怪圈

教育自信

思维宽度

分类: 育儿路上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句话不知何时成了有志于“做个好妈妈”的妈妈的座右铭。我当然也属于其中一份子,一旦有空就看育儿、教育书籍,泡育儿论坛,育儿群,“海学苦练”。也因此接触到不少的老师、妈妈,才猛然发现,同样是“好好学习”,理解千差万别,在“学什么”上也是万别千差,最后状态各异,并且很多“妈妈为此苦不堪言”。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边思考怎么回答焦急的妈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边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发现很多妈妈进入了“好好学习”的误区:

 

    .被“教育砖家”误导,进入他们的“思维怪圈”。

    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接受过一家知名早教中心的体验课邀请,上了一节课。儿子在教室上课,机构的负责人则在另一个房间给家长们上课。

    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主讲人第一问题: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之后她通过片子里比尔盖茨、李嘉诚的话来说明未来需要创新型的综合人才。这话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但是,她的思维有问题。为什么?她已经给父母的思维下了一个框,你培养孩子的目标是按照比尔盖茨、李嘉诚的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对你的心理暗示上,已经帮孩子设定了一个天花板——适应现阶段大老板的用人标准。

     我拒绝他们帮我给儿子设定“标准”。于是,给儿子上课的老师和我一对一沟通,说到: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力不行,那么很难得到老师的关注,这样的情况,你怎么想?切中要害了。从我的成长过程来看,受到“关注”确实容易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多的锻炼机会意味着有更多机会挖掘潜力。我内心开始挣扎了,很想在儿子的表现力培养上“做足功夫”。

    可是,儿子爸爸沉默,儿子反对。一直表现羞怯的儿子,开始给老师讲地图,中国地图,北美地图,讲地图上的航线……

    这一系列谈话和动作让我有时间想到:表现力不仅仅能说会道,也不是在台上又唱又跳,很多时候,或者反应是台下操纵木偶的那个人在策划操控方面的能力。既然没法做木偶,我就做幕后的人,又为何不可?

     类似的“思维怪圈”随处可见,因为“砖家”总是会列举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的话来说明问题。其实,他们不是真的认为你的孩子是培养成比尔盖茨、李嘉诚的优秀员工的材料,也不是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比尔盖茨、李嘉诚的优秀员工,他们只是有信心让你进入他的“思维定式”。

 

    .被朋友的“苦水”吓倒,进入“要想给孩子一碗水,必须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拼妈”状态。    

     朋友和我聊天,说到上小学的孩子,“苦水”就出来了:现在做妈妈的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啊,每天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辅导作业,基本上是从头学一遍。不学还不行,现在小学的题又很难,大人都不会做……孩子们有都自信得很,问他们班谁是第一名,他们都说自己是第一名……老师也要求家长要辅导检查……

    这是无端的“恐吓”,可是忍不住就想:“人家辅导,我不辅导,那我家孩子跟不上怎么办啊?”于是,开始读教材,看教纲,做教辅,拉着孩子一起忙。自己忙得晕头转向,有时候孩子还不配合,只能是急火攻心。

    

    一番挣扎后,终于突破“思维怪圈”,最后选择“好好学习”科学的教育观念——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基石:   

   .突破“砖家”给予的思维怪圈,建立自己的教育自信。

  1.“砖家”自己是否是满足自己说的“标准”的人呢?如果是,那么,他为什么不是在自己举例的那个领域里的高人呢?如果不是,那么他凭什么能把我的孩子培养成满足他“标准”的人呢?

结论显而易见。虽然他不是标准,但是他对培养你的孩子成为“标准”有信心。那么,我们自己是否也可以建立“自己不会不能,但是孩子能”的信心呢?

 2.比尔盖茨、李嘉诚的员工有多少个是经过这个机构受过教育呢?这个机构培训过的孩子现在有几个是某领域的成功人士呢?

毫无疑问,他没有数据。

 3.从机会成本看,如果我的孩子不能成为他们的员工,但是却有了成为这样的“企业家”的机会。

 4.换个角度说,企业家是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但是他们也都要吃饭不是,咱们不去给他们打工,我们可以去做个农场主赚他们的钱呢。

 5.站在一生50年的长度来看,几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现在就给孩子一个标准公式去训练,表面看是给孩子一个长远的未来,实际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二.善意理解朋友的“苦水”。

其实朋友是在说自己“很能干”,家里要照顾孩子,工作上还那么井井有条。在向你炫耀自己的孩子很有自信,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还有自己知识的温故知新。

她也在提醒你要多向她请教育儿心经,但她绝对不是说“你也要和孩子一起从一年级教材开始学,孩子学到哪里你就要读到哪里,如果孩子读到博士,你得先读成博导。”

如果她真的是说你“要有一桶水”,也是指你思维的宽度和高度,你的思考方式;你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对孩子的影响力,对孩子的认知和思考的启发;你对学校教育不足方面的认识和补充措施;而绝不是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