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餐中的‘觥筹交错’你懂吗?

标签:
胡若冰若冰酒堂葡萄酒法国法餐杂谈 |
分类: 品酒趣事三二一 |
文:若冰
http://s6/middle/7cd63973tc850433d3455&690
终于,在经过了若干个无谓纠结忙碌的日子后可以给自己泡上一杯芬芳四溢的红茶,就着冬日午后绵软的阳光坐下来完成法餐这一章节的内容。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有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的艳阳天;也有氤氲低沉郁郁寡欢的阴雨天,可一直选择持续给自己灌输美好生活方式的理念,这样至少可以让美好的东西点燃我游移不定的思绪从而凝结那暗夜里风一样飘忽而过的灵感,比如我最爱的写作,亦或是品酒。
法餐的历史渊源
塞纳河在远处静默的流淌着,仿佛这千百年的沧桑变迁都只是沧海一粟。即有往日名门贵族的马车马儿欢快的嘶鸣、香榭丽舍大街上茶花女婀娜又凄凉的身影,又有战争里硝烟弥漫经久停驻的颓废,还有整个法兰西上空飘荡着的葡萄酒香久久不肯散去。陪伴着这沧桑的是法国人骨子里不变的浪漫与风情,这一点上法餐就是个完美的举例。每一道菜,每一款酒,都随处可见历史在上面停留的印痕,足可以带领着你我一起去感受每一寸光阴岁月中沉淀的厚重雅致。
以法餐三宝中的鹅肝为例,关于它的由来民间就流传着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2000多年前罗马人发现了这种美味。他们将配着无花果酱加工的鹅肝献给凯撒大帝,获得凯撒大帝的青睐。之后流传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及法国西南部乡村,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鹅肝制作肉冻及肉酱,通常搭配面包食用,成为平易近人的简餐。直到法王路易十五时期,鹅肝被进贡给皇室,从此成为法国传统名菜,并被当时许多作家、音乐家及艺术家等名流称赞,自此奠定珍馐地位。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高卢人想夜间突袭罗马的丘比特神庙,却无意中惊动了附近的鹅。鹅的叫声惊醒了罗马军队,由此罗马不仅击退了高卢人,最后还占领了高卢地区。于是鹅成了当时罗马人的神明,人们热衷于饲养它们。渐渐的鹅越养越多,泛滥“成灾”,就只能把多余的“神”吃掉了。据说这些“神”平时待遇奇好,吃的还是无花果,正好补肝。罗马人就这样为法国人的餐桌带来了美味的鹅肝。最后一种说法是在1870年,鹅肝第一次被烹食。史特拉斯堡一名点心师在服务中,把鹅肝包在面团里,并在招待会上使用。从那个时候起,史特拉斯堡就和鹅肝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许多人认为史特拉斯堡的鹅肝在世界上是最好的。
由此可见不管是深受法王路易十五青睐的细腻柔滑的肥鹅肝,还是小学课本里莫泊桑笔下丰腴雪白柔软的牡蛎,亦或是大仲马先生生前走遍法国各大特色餐厅编纂的《美食辞典》,都一样的引领我们去领悟这些传统法餐的精髓之所在。只是不管你信与不信,法餐的起源恐怕是要回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了,彼时善烹饪的意大利人将饮食文化传到了法国,从此后天赋极好又善于创造的法国人精益求精,将法餐做成了西餐中的魁宝。
法兰西的‘觥筹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