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一力:为何中国银行业是全球最赚钱的?

(2014-09-08 23:06:15)
标签:

股票

财经

许一力

分类: 财经
   自从有关央企负责人要被减薪的消息传出来后,银行薪酬是最焦点的。周末消息: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银行员工收入主要靠绩效奖金,商业银行高管普遍存各种隐性福利,不输薪酬收入。

过去的2013年,A16家上市银行共为管理层发放了4.8亿元薪酬。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年报均公布了高管的固定部分薪酬,其董事长平均为103.73万元。这一数字应该还是保守的,但也远超过了很多中低阶层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更是比其他国企董事平均72万的年薪高出近50%的水平。

当然,金融系统的高管其高收入以及甚至远超收入水平的隐性福利已经不再是秘密。除了“明面”上的工资奖金,不少银行还普遍设有行长特别津贴、报销买卡等“职务消费”,额度不输薪酬收入。某股份制银行在审计中甚至曾被查出用虚假发票报账近6000万元,套取现金大部分用于发放奖金等“隐性福利”

金融行业为什么有如此高的福利?无非就是这个行业太能赚钱了。

按最新公布的A股统计,16家上市银行共赚6849亿元,远超另外2521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净利之和。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稍微想想就能明白,就目前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其80%收入来源于利差,这个利差水平,央行规定的数值是3%-3.5%。但实际这个只有地方政府、央企才能享受得到。大部份民营企业的存贷利息差能达到6-7%

这种利差收入,相比国外来说,简直是太夸张了。这导致咱们的银行并没有为实体经济的增长创造太大贡献,而是在一存一取之间形成了社会财富转移。本来,实体经济才是创造社会利润财富蛋糕的主体,但咱们的银行高利差,却让银行成为了吸纳实体经济“剩余价值”的剥削阶层。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利差,在美国、香港等地,被严格控制在0.5%以下的水平。而咱们的这些银行却敢于以如此巨大而无理的利差收入作为收入主体。

发达地区的这些银行,利差很小,银行间比的是服务。而咱们的银行,比的是什么?都是一些粗放的考核数字,比如谁拉的存款多,谁卖了多少理财产品,谁接待了多少客户。这导致了咱们的银行本质就是:疯狂的拉存款,疯狂的放贷,反正有稳定的息差在呢。又有多少银行想着为百姓服务呢?

咱们的银行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么牛?

原因很简单——这些银行有靠山。企业要借钱,只能找国有银行,因为只有国有银行才能弄到额度。而对于商业银行,尽管同样享受高利润,但多少活得不自在——首先要听话,要把钱贷给地方政府、支持地方GDP发展;其次要贷给国企买地卖地、搞房地产;最后实行低利率,以保证国债发行的低收益率。

拥有体制内政府背景的银行,做着高利贷模式的利差买卖。而这种买卖的唯一结果就是慢慢使得实体经济企业失去生产积极性,逐渐走向衰退凋敝,最终反过来使得银行的利润也开始下滑走低。

这种预期并不遥远——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中,有5家的净利润增速已跌至个位数,其中,交行最低为5.59%,接下来依次是光大银行6.22%、工行7.05%、中信8.06%、建行9.15%。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则被保持在10%以上。

体制限制自有商业发展,而体制内的亲儿子模式,又催生出了畸形的发展形态。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滑落和商业银行利润的缩水,银行与实体经济进入了恶性循环——前者不放弃利差,后者唯有扛着高利差残喘。所以大家才看到,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在快速上升。而与此同时,强调着服务和用户体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则快速的攻城略地。

对于中国而言,体制与经济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看来,中央在经济的低谷时期,将矛头直指体制改革,并非是一步闲棋。

说到底,想要扭转国企的盈利困境和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盘剥,就必须改革其运营模式,而运营模式的困局背后,则恰恰是体制因素的症结。

(评论员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频道的观点,转发必须注明来源于个人,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扫频道微信号获500元优惠券! 

提醒注意,由于之前有太多观众打到台里询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刚刚把“CCTV证券频道理财中心”公众平台开通了!这主要是通过央视过往积累的众多高收益固定收益类产品,我们有足够信心能为大家提供最权威、及时、全面的投资理财的最优方案!  欢迎大家关注频道微信号:cctvzqlc,可立即获得500元优惠券!或者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了。 

             许一力:为何中国银行业是全球最赚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