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一小四数《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李玉玲
(2012-10-30 09:53:36)
标签:
“三师同研” |
分类: 评课稿 |
一: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
师:你认识分数吗?你能说几个分数吗?
几位学生分别说出 , , ,等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师:你能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吗?谁先说说表示什么?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你能结合这个正方形来说说表示什么吗?
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这里把什么看作整体“1”。
生(齐答):一个正方形。
师(出示一幅画有8个西瓜的图片):你能不能结合这8个西瓜说说表示什么,请先与同桌轻声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
生:把8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 。
师:怎么把8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谁来画一画,分一分。
一学生上来分一分,画一画
师追问:这里把什么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西瓜呢?还有其他认识吗?
生:把8个西瓜看作整体“1”,一份是2个西瓜。学生站起来说出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评析】:
二: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吗?(外包装相同只数不同),你们准备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3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2:我准备用全部铅笔的支数除以3,拿一份。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1: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不一样。
生2: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谁拿得是正确的。
生3:会不会数错了。
师:数错了?这也有可能,你能上来帮助数一数吗?
师:数肯定是数对了,那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生1:我们认为两盒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
生2:他们两盒铅笔的数量是不同的,我猜一盒是9支,另外一盒是12支。
师:是这样吗?这两位同学的意见认为是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吗,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那么,现在请台上的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大家总支数是多少, 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12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的铅笔是9支, 是3支。
师小结:真的是不一样多的,一盒铅笔的表示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1”不同,也就是铅笔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又出示教科书中的情境图。(小林:我看了这本书的,小明说:我也看了一本书的。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师: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同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生1:如果两本书页数相同,那么是一样多的。如果两本书的页数不同,那么看的页数就是不一样多的。
生2:不一样多,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一本书厚,另外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它们的也不一样多。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这个情境中,“书的页数不一样多”这个信息是通过图的形式告诉我们的,我们要善于找出这样的信息。其实,第一位同学的想法也是对的,他是作了假设,
师:我想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都是看了一本书的,但是看的页数不一样多呢”。
生1:因为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多,所以一本书的也不一样多。
生2:如果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整体“1”不一样的话,那么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评析】: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与以往的分数教学不同的是,在理解分数时,教师重点拓展了分数相对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一个分数对应的不同的“整体”,分数所对应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中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都有帮助。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多个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不同的“整体”,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体会分数的相对性,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为什么都是一盒铅笔的1/3,具体数量却有多少”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对所对应的整体“1”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由于整体“1”的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从而深化对分数的认识。在“拿铅笔”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又创设了“看书”情境,为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创设了较大的空间,使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体验分数的相对性.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