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颂堂北齐河清三年造像碑拓片

标签:
三颂堂藏北齐河清三年拓片造像杂谈 |
北齐河清三年造像碑
http://s11/middle/7ccaf482hb1c21090dffa&690
大齐河清三年(564年)立。于1989年文物复查时发现,1990年,暴风雨中被倒塌的窑场工房击倒,碑身断为两截,此碑为高浮雕蟠螭额像碑,素面方座,座高26厘米、长135厘米、宽90厘米。碑身高290厘米,宽88厘米,侧宽17厘米。其中碑首高55厘米,浮雕4龙交缠盘绕于两面,龙首下垂,舞爪拱珠,设龛造像一铺三身。主尊为佛,高25厘米,跣足立于圆台上,双臂被毁,面部亦残。面相方圆,耳大垂肩,高肉髻,著袒右肩袈裟,衣纹呈阶梯形,稀疏清晰,排列有序。两侧为菩萨,高23厘米,体态婀娜,相向跣足立于圆台上。头戴宝冠,上着帔帛,腰系带,腹部饰一圆形物,下着衣裙。左侧者右手执莲蕾,左手抚于胸,头部残。右者面相丰满俊秀,左手执莲蕾,右臂残缺,仅存手部,持一物难以辨认。据碑文“华严经”字样而断,这组造像当为华严三圣,即卢舍那佛与文殊、普贤二菩萨。碑额整体构图巧妙,布局得当,雕刻精致,技法娴熟。从形制的风格来看,显然与山东其他地区的像碑多圆首、圭首有所不同,而与河南地区的像碑相近似。巨野县近壤于豫,此碑应是受其像碑艺术影响的产物。
碑阳刊经文8行,共计201字,主要内容为佛说破斋者堕饿鬼地狱。书体为隶书,字径10-11厘米。章法字距小于行距,宽结舒展,典雅庄重。结体严谨而不拘泥,个别点画有意出奇移位,以方整中求变化,以平稳中见灵动。其用笔多为圆笔,笔划浑厚丰满,敦朴遒劲,承其隶书法度,又露楷之端倪。横折笔出现楷化现象,显现出浓厚的时代艺术风格和特色。此外,此碑较多地使用了别体字和变体字,个别字沿袭了小篆的笔划结构。同时还出现了4个简化字,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到南北朝时期。
碑阴亦蟠螭首,二龙拱珠设题额,额刊功德主姓名,6行26字,字径5厘米,正书体。下刊发愿文及布施人150余人,碑左、右两侧均刊有诸题记,字迹多漫漶磨泐。右侧面为“大安元年三月十八日再䟳立碑人本村徐忠等陈塘闫希记。”、“弘治十年十月十七日重立住持道女大都维那贺芒女”、“发心季䟳化主圆学”、“大齐河清三年太岁在甲申七月八日讫功”。碑左侧面刊小字一行44字:“时大元至正三年仲夏良日住持大明院沙门德渊同乡僚闫敦武等同竖石日再移古碑永为后志王世荣移刊。”
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气势宏伟、造像精美、刊经之辉煌、书法之雄浑为不多见。清代以来,碑学兴盛,《山左金石志》、《环宇访碑录》、《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等著作以及《巨野县志》均进行了著录和考证。
碑阳刊经文8行,共计201字,主要内容为佛说破斋者堕饿鬼地狱。书体为隶书,字径10-11厘米。章法字距小于行距,宽结舒展,典雅庄重。结体严谨而不拘泥,个别点画有意出奇移位,以方整中求变化,以平稳中见灵动。其用笔多为圆笔,笔划浑厚丰满,敦朴遒劲,承其隶书法度,又露楷之端倪。横折笔出现楷化现象,显现出浓厚的时代艺术风格和特色。此外,此碑较多地使用了别体字和变体字,个别字沿袭了小篆的笔划结构。同时还出现了4个简化字,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到南北朝时期。
碑阴亦蟠螭首,二龙拱珠设题额,额刊功德主姓名,6行26字,字径5厘米,正书体。下刊发愿文及布施人150余人,碑左、右两侧均刊有诸题记,字迹多漫漶磨泐。右侧面为“大安元年三月十八日再䟳立碑人本村徐忠等陈塘闫希记。”、“弘治十年十月十七日重立住持道女大都维那贺芒女”、“发心季䟳化主圆学”、“大齐河清三年太岁在甲申七月八日讫功”。碑左侧面刊小字一行44字:“时大元至正三年仲夏良日住持大明院沙门德渊同乡僚闫敦武等同竖石日再移古碑永为后志王世荣移刊。”
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气势宏伟、造像精美、刊经之辉煌、书法之雄浑为不多见。清代以来,碑学兴盛,《山左金石志》、《环宇访碑录》、《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等著作以及《巨野县志》均进行了著录和考证。
http://s11/middle/7ccaf482hb1c21090dffa&690
http://s10/middle/7ccaf482hb1c2175357b9&690
http://s13/middle/7ccaf482hb1c217aee63c&690
http://s14/middle/7ccaf482hb1c2180a6e0d&690
http://s2/middle/7ccaf482hb1c218754201&690
http://s13/middle/7ccaf482hb1c21920241c&690
http://s8/middle/7ccaf482hb1c2197bb6e7&690
http://s15/middle/7ccaf482hb1c219e6a19e&690
前一篇:[转载]我想起了于省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