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银行:国内金融管制与外债(一)
(2011-11-07 09:56:50)
标签:
金融管制外债金融稳定财经 |
分类: 文献编译 |
英格兰银行于2011年5月发表工作论文《国内金融管制与外债》,该文采用BIS银行数据,对国内金融管制和非银行机构境外借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英格兰银行:国内金融管制与外债(一)
摘要
本文采用BIS银行数据,对国内金融管制和非银行部门境外借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控制的前提下,如果金融管制更加严格,则非金融机构更趋向于境外借款。金融管制程度靠前国家的非银行机构比靠后国家借款多达21%-28%,该发现同样适用于解除管制措施。所以在设计金融稳定工具时,须重点考虑国际借贷因素。
主要内容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关于金融管制作用的讨论更加激烈。全球信贷扩张是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特征,且极有可能是危机的主要原因。许多国家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对私人部门的借贷迅速增长。政府为控制信贷需要加强银行管制。本文主要聚焦于政策选择的国际方向。如果目标是要降低非银行机构的杠杆,那么单方面的国内管制是否足够?也许管制会减少国内银行的借贷,但是非银行机构会从境外银行借贷,杠杆率仍然会很高。
本文采用了1978—2005年的跨国界银行数据,为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更精确的是,本文测试了国内金融管制和对外借贷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联系。国内金融管制和对外借贷之间的强相关指出金融管制要有国际视野才能更加有效。
本文所指的外国银行包括所有的非居民银行而不论其股东国籍。比如一家总行在瑞士,而分行在英国的,对英国而言,其不会认为是外国银行,其对英国居民贷款也不会认为是国际借款。与此相对,从瑞士总行向英国居民发放的贷款则符合国际借款定义。
金融管制由金融放松管制指数衡量,它包括管制的6个方面:信贷控制、利率控制、银行业进入壁垒、银行监管、公共股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限制的影响也在考虑之中,但是并没有并入指数。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仅仅考虑的是单方面金融管制变化作用,对全球金融管制方向分析不在本文考虑范围。
数据包括1390个跨国界的从银行向非银行间的资金流动。当然金融管制并非1978-2005年跨国借贷的唯一决定因素。本文这里采用了近来计量经济学工具来将其他因素影响排除。其他因素诸如国家间距离和文化联系影响也考虑在内。
本文采用了金融放松管制指数,我们可以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管制加强时,会更多的从国外金融机构借款。更加精确的数据显示,在金融管制程度排前国家的非银行机构比后面国家多借超过20%。
我们还可以发现放松管制指数的哪些部分产生该效果。利率控制和银行业进入壁垒的作用被证明是正的。举例来说,采用分支行限制政策会增加15%的对外借贷。银行私有化同样会产生正的作用。相对应的是,信贷控制、采用巴塞尔协议和加强银行监管影响不明显。重要的是,该结论同样适用于子样品中的不发达经济体。
本文研究证实在设计金融稳定工具时,要优先考虑国际借贷的影响。非银行机构面对国内加强金融管制时,会趋向于境外借款,但是如果国内信贷减少量大于对外借款增加量,杠杆也会降低。
采取连贯的国际政策,例如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和金融稳定局,会降低本文所述的影响。
一、导论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对金融管制作用的讨论更加激烈。(Bernanke (2009), Brunnermeier (2009), King (2009))。全球信贷扩张是21世纪开始以来的重要特征且极有可能是危机的主要原因。在许多国家银行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对私人部门借贷迅速增长。政府为控制信贷就要加强银行管制。本文主要聚焦于政策选择的国际方向。如果目标是要削减非银行机构的杠杆,那么单方面的国内管制是否足够?也许管制会减少国内银行的借贷,但是非银行机构会从国外银行借贷,杠杆率仍然会很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内金融管制和对外借贷之间的实证关系。采用了国际清算银行的传统,即非银行指的是除商业银行以外的所有私人机构。国内金融管制和对外借贷之间的有力联系证实跨国界的管制措施对于实现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在政策研究里已经讨论过(Ocampo (2002)),但没有正式检验。我们采用了“位置”方法,将国外借款定义为非银行的本国居民从非居民的外国银行借款(这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方法一致)。我们通过一个等式得出我们的结论,等式里面国家范围的非银行对外借贷和该国的金融管制措施分别是两个独立的变量。国际清算银行从70年代后期以来的数据是我们的数据来源。我们采用Abiad et al (2008)作为金融管制变量。因为该数据设置非常复杂,我们只能估算放松管制指数和其七个组成部分对非银行境外借贷的影响。
采用金融放松管制指数,我们可以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管制加强时,会更多的从国外金融机构借款。更加精确的数据显示,在金融管制程度排前国家的非银行机构比后面国家多借超过20%。我们还可以发现放松管制指数的哪些部分产生该效果。利率控制和银行业进入壁垒的作用被证明是正的。举例来说,采用分支行限制政策会增加15%的对外借贷。银行私有化同样会产生正的作用。相对应的是,信贷控制、采用巴塞尔协议和加强银行监管影响不明显。重要的是,该结论同样适用于子样本中的不发达经济体。
本文结果证实在设计金融稳定工具时要优先考虑国际借贷的影响。在资本项目开放的环境下,单独的国内管制效果会被削弱。这也凸显了G20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合作加强对境外资产增长的管理可以帮助抚平对外借贷引发的信贷周期。
本文涉及3方面。首先是对跨境银行业务数据的实证研究。Buch (2003)是唯一研究银行监管影响的文章,他发现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向经合组织国家借款有正的影响。其他文章研究了银行的对外资产组合但是忽视了监管的作用。(McGuire and Tarashev (2008),Papaioannou (2009)).1 Goldberg (2001) and McGuire and von Peter (2009)对于该领域都有巨大贡献。第二,大量文章研究了银行监管对于市场结构、银行网络利率边际、金融稳定等效果的影响。第三是大量文章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宏观效果在理论与实证上的联系。Levine (2005)对此贡献很大。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数量经济学框架并讨论了金融管制与对外借款的测量,第三部分是对结果的估算,第四部分讨论了政策意义,第五部分为稳健结论,第六部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