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广东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只会读书,你的孩子就输了!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师发展 |
9月21日,广东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明确我省新一轮高考改革将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改革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很多家长对这个高考新政不甚了解,现在杨老师就为您详细解读这六个字对我们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两依据、一参考”主要指的是: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关键词解读:两依据
“两依据”主要指的是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统一高考: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高考科目。高考改革后,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成绩。
考试时间:语数不变。外语考试时间未定。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合格性考试。类似于改革前的学业水平测试,所有科目都要考试,报考次数不限,合格为止。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机考,考察等。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
考试时间: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参加,一年设置一次或者两次。
等级性考试。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选择三科进行考试。成绩将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由高到低依次设定A\B\C\D\E共5个等级,其中E等级为不合格。同时为高考选拔人才,各学科按人数比例设定水平区分度,占比依次为:A等15%,B等30%,C等30%,D等、E等共25%。
考试时间:高三上学期期末。
http://s11/mw690/002hDEpIzy7o0KzC5lw8a&690
关键词解读:一参考
1. 思想品德
主要考察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
2. 学业水平
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
3. 身心健康
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4. 艺术素养
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 社会实践
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如与技术课程等有关的实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参观学习与社会调查等。
实施“两依据一参考”,对我们孩子有何影响?
不少家长认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升学录取方法,对学生影响很大。
首先是上课的方式变了。6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意选择三科,这意味着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完一个学期的课已经成为过去式,走班制将成为新常态。
很多家长担心,实行如此复杂的选科方式,孩子是否可以应付得过来?
权威解答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唐盛昌认为,选考模式固然有其复杂之处,但其意义是打破了原来单一高考的考试模式,第一次在制度上让考生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这也为完善考试制度、让学生更全面健康的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自由选科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优势大的科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德智体美劳。
有的家长还担心,被列入升学参考范围的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其客观、可信?
权威解答
在《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学校被要求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在考察思想品德时,主要考察其参加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并将其归入活动记录,并需要有事实材料支持,这些活动记录还会在班级、学校网络公示。
这样,本科院校在招生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参加活动的内容,及其参与表现、持续时间、次数来具体考察和比较。
“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的实施,改善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问题,给孩子提供了更丰富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