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策略之比较阅读 ——以《桥》为例
(2017-10-11 14:42: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沉思录 |
阅读教学策略之比较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就要从语用的角度,选择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的方法,因为对比鲜明,感受直观,往往能事半功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谈歌的微型小说,从命题到人物塑造,从语言到故事的叙述方式,都有独具匠心之处。如何呈现这篇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让学生能够欣赏到这篇小说的独特之美,对语文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比较鉴赏阅读,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比较阅读策略的运用,一般有增删有无的比较,调整前后顺序的比较,替换效果的比较等等。下面以《桥》为例,来看比较阅读在这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比较阅读的删改法
这篇课文,有多处大雨和洪水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对于渲染生死攸关的紧张气氛,烘托老支书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崇高形象极为重要,去掉这些,文章将黯然失色。这是这篇小说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之一,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也是教学的难点。删改比较阅读,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这个核心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片段一 (前六个自然段,把有关大雨和洪水的描写,删改之后,PPT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大了。山洪爆发,村庄惊醒。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路上水已经很深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1、请你把老师改写后的内容,与课文对比阅读,看看哪儿不同。把删掉和改写的句子,在课文中画出来。
2、看看你画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删改了这些句子以后,你读起来跟原文感觉有什么不同?
3、
4、师生交流
(预设1、“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雨是“突然”变大的,熟睡中的人们不易察觉,危险正在逼近。怎么大?“像泼。像倒。”只用夸张的单字动词,却让人有自然丰富的联想,“瓢泼大雨”“大雨倾盆”,而且是越来越大,“泼”和“倒”不可以调换。大雨引发山洪,自然地引起下文,并且为下文山洪的可怕洪水的肆虐做足了铺垫。
预设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原文对山洪的描写妙处有三:一是比喻的运用形象生动,受惊的野马桀骜不驯横冲直撞如在眼前;二是“咆哮”“ 狂奔”“ 势不可当”,三个词分别从声音、速度和气势三个角度写出山洪来势的凶猛可怕;三是为下文村民面对汹涌山洪,惊慌失措,夺路逃命,做足了铺垫。
预设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 用拟人手法写洪水汹涌的样子,此处“跳舞”已经不是舞之蹈之的快乐之意,而是恶魔的狂舞,是死神在张牙舞爪。②路上洪水近一米,逃生路断,人们只好另寻生路,不得不“疯了似的折回来”,写出了村民拥向独木桥的无奈。
预设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① 跟上一句一样,用拟人写洪水的可怕。不过上句写形,这句写声。 ②洪水越来越大,死亡的气息越来越近,死神在“逼近”。所以独木桥成了唯一能够逃生的活命桥,纵然窄,仍然跌跌撞撞,不顾一切“拥”去。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于大雨和洪水形象生动的描写,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发展做足了铺垫,而且成功渲染了一种危险来临的紧张死神迫近的可怕气氛。随着大雨突然如泼如倒,山洪咆哮狂奔而至,洪水跳舞狞笑如恶魔般逼近——一不仅是面临死神迫近的村民,读者也被逼迫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惊惶逃命成为人之常情。这些环境描写,为村民逃生的慌乱蓄足了势,也使得老汉在死亡面前的镇定、忘我的形象更加鲜明,更为震撼人心。而删改以后的环境描写,只是讲明了故事的起因,推进了故事,与原文所起到的效果相比,黯然失色。)
课文后面的几句环境描写,“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用这种方法来欣赏。
二、比较阅读的调整法
调整,是叙述先后顺序的调度。先后顺序的不同,表达的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比如《桥》这篇小说,结尾的讲述就独具匠心。在故事中隐去老汉和年轻人的关系,最后谜底揭开,故事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震撼人心。这种悬念的设置,与相声抖包袱的技巧一样,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悬念设置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欣赏这种叙事技巧,不妨用调整顺序的方法来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片段二(教师调整相关内容如下,PPT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请你阅读老师改写之后的内容,再读课文,说说两种写法带给你的感受。
2、谁能说说像课文那样讲故事有什么好处?
3、师生交流
这是设置悬念的叙事方法,类似猜谜,最后谜底揭开,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觉,又像相声里的抖包袱。这样讲故事,至少有这两样好处:一是形成紧张的阅读期待: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会这样?后来怎么样了?在疑惑和期待中,增加了故事的魅力。二是谜底揭开时带给人“原来如此”的极大满足或者出人意料地震撼,让人回味无穷。在这个故事中,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极大震撼:原来,那个小伙子竟然是他的儿子!他不仅牺牲了自己,还献出了儿子!老汉早可以过桥逃生,可他没有;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儿子有机会早点逃生,(惊慌失措当中谁能留意?夜雨茫茫之中谁能看得清?)可他偏偏眼里不揉沙子!在生死一瞬,他推儿子逃生,父爱如山!公与私,生与死的取舍之间,一个舍己为民、大公无私的崇高的党员形象,一个舍命救子的伟大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读者面前。
三、比较阅读的替换法
替换是常用的阅读教学策略,从低年级的换字换词,以理解重点词语,到中高年级的换词换句,以欣赏文章用词准确、洗练,描写的生动形象等等,都是。在《桥》这一课当中,可以用替换的方法,引领学生欣赏作者命题的匠心,
教学片段四
师:读完故事,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立在我们眼前。洪水汹涌,他像普通人一样也想逃命,他像普通的父亲一样也深爱儿子,但他是党员,更是全村的党支书,是全村人的主心骨。他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所以他选择了牺牲,不仅自己,还有儿子。为了表现老支书这种舍己为民、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你可以给文章换个什么题目呢?
生:(学生思考)
师生交流。
预设1:题目换成《老支书》好不好?
(不好,没能表现出老支书舍己为民的献身精神,而且平谈无奇。)
预设2:那么,换成《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就好了吧。
(也不好,一是太直白,缺少了文学艺术的含蓄美;二是故事表达的丰富寓意,简单化了。)
预设3:那么换成《山》呢,是不是既有文学艺术的含蓄,又表达了丰富的寓意?
(也不好。山的形象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他像一座山。”写出了老支书在山洪突然袭来时候的沉着,冷静,坚定如山;也写出了老汉在村民中心中威信高,是村民困难时可以信赖的靠山。但是,恰恰缺少了故事的灵魂:老支书生死面前的无私、忘我。)
师:《桥》这个题目是不可替换的。《桥》的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只有一座窄窄的木桥”可以逃生;洪水没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忍痛竭力坚守;洪水过胸,木桥摇摇欲毁,最后“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无私献身。而这三次“桥”的出现,与一位村支书指挥村民逃生中起到的作用,与一位老人在汹涌洪水面前的单薄的形象,与一位父亲一位老支书在当时所处的险境、最后的命运,都是何其相似!尤其相似的是二者舍己为人的精神品格,木桥和老汉都帮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作家选用《桥》作为小说的题目,既跟故事的发展密不可分,又跟人物的命运、形象和品格一致,既有文学艺术的含蓄又有深刻的寓意蕴含其中,所以,《桥》是最理想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