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城记

(2012-05-19 23:17:42)
标签:

北京

上海

巴塞罗那

深圳

城市

文化

分类: 思想
七年前写的文章,现在读起来,依然有味道!
 

题记

 

    城市,我如此眷顾的生存空间。北京二十年,上海五年,深圳两年,巴塞罗那四个月。似乎可以对城市进行一番评头论足。不是比较,而是热爱。热爱城市那生机勃勃,躁动不安的节奏;热爱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热爱无比璀璨的城市文明,那是千百万生活过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纪念碑。

 

    人生如浮萍一般,不知是漂泊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漂泊。总之,享受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却很少有独在异乡的感觉。“莫愁前路无知己”,大丈夫本来就该四海为家。但对每个城市又没有太过亲密。保持一定的距离,仔细的欣赏她。当你和她再次的邂逅,不需要热烈的拥抱,只是家人般的淡淡的一句:“你好吗?我回来了。”

 

北京

庄严而诙谐的一座大城

 

城市的表征和市民的性格既有同质性又趋于互补。北京人的豁达和心忧天下是这座皇城性格最直接的民间表征。老百姓的饭桌谈资,甚至出租车司机的闲聊扯淡也往往离不开家国经济、存亡兴衰。虽然他们也生活在物质里,但是精神的比重较其他城市更大。

 

北京人重朋友,讲意气,更加相信朋友的交往靠缘分。他们对人最差的评语是“这个人没劲”。没劲有两重含义:第一,此人不够朋友,为一己私立不惜损害他人特别是朋友的利益。北京人讲面子,朋友之间重谦让。如果逾越了这条潜规则,就有可能会被灌上“没劲”的名分。而通常这个名分就是朋友间友谊的死刑宣判书。而且“没劲”是会在坊间流传的,千万不要低估了它的力量。所以,除非你一开始就不打算交北京朋友,不然,尽量少做“没劲”的事。另一种含义是:此人无趣。这在不同的朋友圈子里面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如果你能在饭桌上就一个大多数朋友都感兴趣的话题口若悬河半个小时,并且让大家津津有味,一般情况下,你将被认为是个有劲的人。话题自然离不了车子、房子这些俗务,但是如果能侃一些政治新闻,一般也会受到欢迎。

 

北京人的诙谐是出了名的。很多人善用比喻,妙语如珠。汉语仿佛是一手扑克牌,被他们反复的把玩,不经意间随手打出两张来便令人叫绝。

 

北京人豁达,外地人一般不会被看作“乡下人”。在北京人眼里,既然你已经认同了这座城市压倒一切的文化向心力,就应该把你当成我们中间的一份子。我承认,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北京人重尊严,有骨气。八百年帝都,造就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性格。直接的民间表征便是“大老爷们”要活得像个“大老爷们”。他们的眼中也许闪烁着玩世不恭,但是你很少看到畏惧、怯懦和猥琐。

 

 

上海

印象中的雨的城市

 

对上海的感情略显复杂,前前后后在上海生活了也有五年的光景,却一直像个局外人一样躲在角落里欣赏她。这种感觉很奇妙,似乎与这个城市若即若离,却总是难以割舍。

 

上海记载着青春岁月。印象中的上海总是下雨,而且似乎下起来就不会停息。城市的美丽折射在烟雨中,使得欣赏她必须付出代价。这座城市属于夜晚,灯光的璀璨才映衬出烟雨的凄迷。平凡的窄街中,华灯初上时,街的轮廓刹那间显现。参差错落的旧别墅,高大但略显暮气的梧桐树。如果适逢细雨,街道如镜面般反射着灯光。枯黄而硕大的树叶缓缓飘落,那分明是落在江南水乡的河道上。水面看似静谧不动,实则沟槽相连,水是流动的。现在才知道那叫似水流年!很久以前看过一本闲书,说人生就像沉在河底,看那经历过的事情一件一件从眼前飘过。你抓不住它们,唯有享受躺在水底的安详。上海就是这么小资。

 

秩序和传奇

 

以小资的文字开头并不意味着上海只剩下小资。小资也并不仅指某一个社会阶层,广义上来说,它是一种人文性格,是融化在这个城市中大部分人的血液里的,不论职业。

 

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南北文化激烈的碰撞,本土和舶来冲突着又迅速的融合。一百五十年的城市不算老旧,却承担着太多的沧桑。这里是公认的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人民讲文明、守秩序。而秩序有时仅对习惯它的人有效率。兜兜转转的街道如蛛网般交错。不要指望有正南正北的街道,北京人习惯的“东南西北”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人们习惯说“南京路陕西路路口”。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图,并且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这张图行事,这就是秩序。如果你想享受秩序带来的便捷,就尽快学习它。就像最好学会听懂上海话一样。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座城市的发展实际上领导了这个国家的走势。这个城市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注定充满了传奇。不知是小资创造了秩序与传奇,抑或说小资的存在提供了秩序和传奇的土壤;还是秩序与传奇造就了小资。小资们似乎胸无大志,但是小资似乎与专业精神有着某种亲缘关系,这又演化出了上海人的另一大特点:敬业。对本职过于敬业的人可能会胸无大志,胸无大志的人选择小资式的安逸,而小资们往往又对工作兢兢业业。属于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要做好,这是敬业;把工作和私人生活尽量分开,这是专业。有了这两点,小资们才有了小资的资本和闲暇。

 

上海人也并不像想象中的冷漠,只是他们更加谨慎。小资们可不是“侃爷”。虽然这有些乏味,但得到他们的承诺似乎更为可靠。另外,上海人是天生的会计师,当然这也跟敬业、小资、专业精神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出门旅游有个上海人管帐,其他人可以放心的享受旅游本身的乐趣,对于上海人,则可以享受双倍乐趣:旅游和会计。

 

这是一个如此令人着迷的城市。感谢长江的泥沙郁积了这片弹丸之地,它犹如机车般驱动着国家的发展。“上海人”――这个一百五十年前尚不存在的族群,一不小心并且接二连三的创造了历史,虽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有意这么做,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这似乎是个悖论。悖论的一个看上去合理的解释是:创造传奇的城市,它的基因里面就蕴涵着传奇赖以生存的土壤。上一次离开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这座城市,于是我又回来了。但愿自己足够幸运,能够参与下一个传奇的制造,或者起码有幸见证历史。

 

巴塞罗那

-叫我如何不想她?

 

巴塞罗那天天都是好天气!巴塞罗那,叫我如何不想她?

 

这是一座永远透亮的城市,阴霾似乎与她绝缘。即使雨雪,也是倏忽而过。当然,一年只下六天雨纯属子虚乌有。但是雨水只是在及其有效率的补充着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只要雨住的那一刻,乌云就立即收拾起行囊为阳光让路。而降水则更增添了城市的透亮。没有雨的日子,永远是碧海蓝天。

 

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天然的热爱户外活动。蓝天确实太诱人了。即使在寒冷的一月份。但这个时候还是要多穿些衣服的,不要让视觉欺骗了你。毕竟巴塞罗那的纬度与北京相仿。

 

人们很认真的对待运动。周末的早晨,城市还没有苏醒,安静的人行道上三三两两的人在慢跑。服装,鞋,墨镜,胳膊上的MP3,以及大汗淋漓的跑步者,无不显示出认真和专业。山地自行车是一项好运动,不分老幼,骑着车从陡坡上斜冲而下,而在缓坡上嘎然而止。

 

另一项户外活动是上山野餐,而我刚好住在山上。三月份之后,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家庭在我窗户外面的草地上面野餐。这需要一辆车,一块塑料布,各色食物,动感的音乐然后就是一家人的天伦之乐。我的心情也总被他们的音乐和欢笑感染。而他们似乎也对中国人十分好奇,特别是孩子。这是锻炼西班牙语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下,我多数是在晾衣服。勤劳的中国人!

 

巴塞罗那人对足球的狂热更是出名。与死对头皇家马德里的足球盛宴自不用提,如果赢了球则是整个城市的节日。普通人也并不满足于只是看球,经常踢球的人中不乏女性,特别是学生。看那些姑娘的一招一式,一定是踢过很久的。在国内我也看过学校里面的女足比赛,并且执法过女篮比赛。那简直是场灾难!无意开罪女同胞,只是想说明,中国的大多数女生,其实对亲身参与这些运动没兴趣。而这里的姑娘是真正喜欢足球的,她们踢球的目的与男孩子一样:纯粹为了娱乐。

 

这座透亮的城市并不大。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一百四十万的人口,只能算是一个中型城市。如果忽略生命中最初三年湖北油田上的那个镇子,这是我生活过的人口最少的一个城市。地铁里面似乎永远是空空荡荡;站在住处附近的山上,整座城市尽收眼底:机场、港口、奥运村、拥挤而错落有致的老城区、教堂、新建的房屋。某位同学更有深夜一点半,徒步穿越大半个城市,从西北角老城区的酒吧返回东南角山上我们租住的公寓的记录,历时一小时四十分钟。

 

从地理位置上讲,巴塞罗那有些像深圳:依山傍海。但不似深圳那般狭长。这是理想的筑城所在:面向平静的地中海,天然的深水港湾;丘陵似乎也特别照顾这片土地,有意与海岸拉开了距离以留给人们空间。从市民性格上讲,她又与上海有几分神似:同为港口、经济中心,同样对首都有些不服气;同样精致而懂得享受的人们;同样“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房屋布局。巴塞罗那又与北京一样,是一座奥运之城。坐在巴塞罗那体育学院篮球馆外面的花岗岩栏杆上面,我问同学Juan,是否对他的城市,对眼前的奥运村感到无比的自豪。他笑了,他说那时候他才十四岁。我能够理解一个十四岁孩子的激动:你的城市一下子成了世界的中心。北京开亚运会的时候,我也是相仿的年纪。

 

巴塞罗那另一个令人着迷之处是它的艺术气息。人民有着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欲望。地铁里面无处不涂鸦。在这样的宽松氛围里,天才得以不被埋没。最有名的艺术家是高迪和达利。达利在中国美术馆办过画展,我去看过,不太懂;高迪的代表作是建了一百年尚未建好的圣家族大教堂。我也去看了,还是不太懂。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这个城市的骄傲。

 

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唯一一次感觉到不方便是在刚到的时候去买了个手机卡。因为语言不通,文字也看不懂,可怜的文盲穿梭于三个商场之中,接近三个小时才把一张卡搞定。当然这其中包括半个小时站在广场上呆呆的看鸽子。这依然是明媚的阳光惹得祸-实在是不愿意离开加太罗尼亚广场。到后来我的西班牙语长进到能够为手机卡充值,能够为自己预定一个理发时间以后,生活就变得如此的惬意。实际上我习惯了陌生的城市,习惯了听人们讲我听不懂的语言。但这似乎并不妨碍我享受这些城市。况且这是在巴塞罗那,碧海蓝天之下,人要想郁闷也难。

 

 

深圳

-不该被遗忘的城市

 

曾经写过一些关于深圳的文字,弄丢了。人们总是在遗忘和放弃中生活。深圳是另外一个梦, 就像上面的三个城市一样。梦境有些模糊,但总有些不会被遗忘的东西。深圳的记忆总与繁重的工作相关:建议书,投标书,没完没了的客户拜访,评标,项目实施,客户反馈;深圳广州的往返穿梭,一个多月回一次北京述职,总是在飞机还没有起飞就睡着。小心翼翼,孤孤单单,任劳任怨的生活。对这个城市,我是个标准的“过客”。直到有一天,坐在出租车上从罗湖返回南山的住处。深圳的司机在滨海大道上以时速140公里飞驰,只是在接近桥梁的时候减一下速,因为那上面都装着测速仪。忽然看到一缕夕阳斜照在桥墩上。其实冬日里的夕阳在深圳也并不奢侈,只是在那一刹那,忽然体会到了美丽,―这是我的城市,我的家

 

生活中永远不缺乏美,只是不要以忙为借口忽略它。我住在南山区深圳大学隔壁。小区的后面是一个平静的海湾,非常美的名字:漾日湾。解读漾日湾最好的时间是在冬日的午后。拿本闲书躺在滨海大道和海岸之间宽阔的草坪上,任阳光懒懒地撒在身上,周围是追逐嘻笑的孩子,天空中盘旋着安静的风筝和聒噪的海鸥。这是深圳家庭周末理想的休闲去处。那时带去的是一本小学生版的《唐诗三百首》,因为上面有拼音和注解。况且唐诗是很耐看的,多少遍也不会乏味。其实看书只是个点缀。每当夕阳西下,放风筝的人在收线的时候,漾日湾上波光粼粼,先人们一定也是看到了这景致才有了这个名字。名字和景致一样有灵气。感谢广东话,保留了些古汉语,也保留了祖先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其实不止漾日湾,深圳还有个香蜜湖,香蜜湖,多甜蜜的名字。其实不止深圳,广东的地名大多古风尤存:东莞,顺德,肇庆,清远,一个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满了音律美。

 

当然深圳并不只有好名字。蛇口的马路上有一面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这个城市的精神写照。深圳人务实,讲效率,没时间也没兴趣吹牛。这是一座由一群除了梦想和双手以外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创造的城市,这是中国版的“美国梦”。也正是由这群才华横溢的青年创造了大量的中国现代企业-那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财富。这是一片创业的乐土,梦想的天堂。深圳成就了华为、中兴,那是“美国梦”式的企业。

 

然而时过境迁,这个城市似乎陷入了“中年危机”。越来越多的当年的无产者、年轻人变成了业主、中年人,他们把内地的老人接来,并且开始哺育下一代,城市的节奏明显的缓慢下来,当然这不是问题,城市的发展需要均衡化。真正的危机是深圳似乎“越来越找不着北了”,城市的发展要有准确的定位,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在开风气之先的创业热情逐渐成熟为稳重和秩序之后,这个城市需要新的,可持续的亮点。然而深圳开始彷徨了,你究竟该往何方去?报纸上开始连篇累牍的宣扬“深圳的工业结构偏‘轻’,要发展重工业”。照此逻辑,美国加州政府应该鼓励在硅谷地区建设几个大型钢铁企业,以纠正该地区产业结构一直偏“轻”的问题,并且用此办法来帮助该地区迎来互联网泡沫之后的又一个大繁荣。

 

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可以见仁见智。然而另一个更深层的危机来自于更年轻的人-第二代、第三代深圳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刀耕火种,不少人享受着父兄的基业,浸淫在富贵温柔乡中并认为理所当然。他们继承了财富,却把创造财富的精神弄丢了。“深圳梦”无疾而终了。中国有句古训“富不过三代”,这确实是个难题。这是一个依赖梦想的城市,扭转城市的颓势,可能只有靠不断创造新的梦想。

 

深圳,谁把你抛弃?深圳,不该被遗忘。你记载着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你不应该成为历史,你应该继续创造历史。


后记


拖拖拉拉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四城记》。当初一时有感而发,想写篇文字抒发二十九年来的所见所感。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只知道对这四个城市的感受不同,却有一点是共通的:热爱。热爱着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即使刚开始有多么的不适应。我的天性中还是乐观的东西多一点。

 

四城记,记四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