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中感悟和反省
文:Andy妈妈

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卡罗尔,十二岁,是一个容易紧张、容易掉眼泪的女孩,她最喜欢的表姐在这里和她一起度过了一个暑假之后要回去了,但是,不幸的是,她的妈妈对卡罗尔的悲伤一点也不理解。
卡罗尔(眼里含着泪水):苏茜要走了,我又要独自一个人了。
妈妈:你会找到别的朋友的。
卡罗尔:我会很孤独。
妈妈:你会好起来的。
卡罗尔:哦,妈妈!(啜泣)
妈妈:你都已经十二岁了,还这么爱哭。
卡罗尔狠狠地瞪了她妈妈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关上了门。这件事本来应该有一个更愉快的结局。孩子的感受必须认真对待,即使情况本身并不严重。在卡罗尔妈妈的眼里,暑假结束后的一次分离可能是太小的一件事,不值得掉眼泪,但是她的反应不应该没有同情心。卡罗尔的妈妈可以对自己说:“卡罗尔很难受,我应该尽力帮助她,让她知道我明白是什么让她伤心。我该如何做呢?把她的感觉再向她说出来。”因此,她说下面的任一句话都行:
“没有苏茜会很孤单的。”
“你已经开始想她了。”
“当你们习惯在一起的时候,分开是很痛苦的。”
“没有苏茜在,这房子对你来说大概看上去空荡荡的。”
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之感。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
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这段话是摘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的片段。非常想成为合格妈妈的我,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吸取养分和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起码要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至少不会在某一天被andy遇到的问题所困扰。
看完上面这段话,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有多少时候我们能够真正用心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
Andy有时会自己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来问我,但是很多词汇掌握的不是很好,我就会反问他这句话的意思,很多时候,andy听到我的反问第一反应是感觉他自己哪里说错了,从而想终止刚才的问题:“哦,没什么问题了妈妈!”
如果此时我在忙碌,andy如果不再重复他的问题,我也就不会追问,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而andy此时只会感到自己哪里说的不对,已经忽略了自己想要问的是什么,心中的疑问就成为了一个没有解开的迷,我和他之间的交流似乎因为我的疏忽就这样被无情的终止。
不过大多时候我会耐心的解释:“妈妈反问你不是因为你说错什么了,而是没有听明白你想要表达什么,可以再给我说一遍吗?”此时andy心中的顾虑就会消除,当然是在他心情愉悦的前提下。
所以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父母常常因为跟孩子的对话而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毫无头绪,就像那段著名的对话所说的那样。“你要去哪儿?”“出去。”“干什么?”“不干什么。”那些想努力讲道理的父母很快发现这样会让人疲乏不堪,就像一个母亲说得那样:“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讲道理,说到我脸都绿了,但是他还是不听我说,只有我冲他喊时,他才会听我说。”
孩子经常拒绝跟父母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八岁的大卫对他的妈妈说:“为什么我每次问你一个小问题,你都要给我那么长的答案?”他向他的朋友倾诉说:“我不跟我妈妈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跟她说,我就没有时间玩了。”
一个对此很感兴趣的研究者无意中听到一段父母和孩子的谈话,他惊奇地发现,他们两个人几乎都不听对方在说什么,他们的谈话更像两段独白,一段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另一段则全是否认和争辩。这种沟通的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
我们日常的语言,对于跟孩子有意义的交流来说是不适当的。要想和孩子沟通,减少父母的失望,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跟孩子交谈。
不得不佩服作者剖析问题的深刻及用心程度。这些似乎就是每个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犹如一个个片段的情景再现。在于孩子发生争执时,也许不够清醒的我们关心最多的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导被无视之后内心的感受,却很难在当时就能够去体会孩子只是为了维护自我而无意识的反抗,小小自尊告诉自己不能妥协。就像父母为了维护尊严想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指令。
其实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气愤和憎恨。而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事实上,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不过这并不说明孩子能经受得住愤怒和暴力,只是说明孩子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愤怒:“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对于父母来说,愤怒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为了物有所值,没有益处的话,还是不要随便发怒的好。发怒不应该招来更多话,药物不应该比疾病更糟糕。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因此想要掌握好愤怒的尺度,我们必须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不断的完善自我,在教育孩子学无止境时与孩子共勉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