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久前,80后女作家郝景芳创作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三体》之后,中国作家再获此奖。
题目十分辣眼,故事却是科幻照进现实,作者天马行空创造了一个极端的3D情景,北京的时空被划分为三层:上层的精英,中层的中产阶级,下层的最底层劳动者。文中的主人公老刀是位年近五十的垃圾工,生活在第三空间,社会的最底层。他还是一位单身父亲,每次看到女儿听着音乐手舞足蹈的样子,他就会开心地笑。
虽然女儿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但为了能上一个可以学音乐舞蹈的幼儿园,他勇于抛开世俗,违背规律,冒死穿越。他的举动不被同一空间的人所理解,他常对他们说,他的父亲就在这第三空间捡了一辈子垃圾,他想改变,他的选择是让女儿接受好的教育。
在他历尽艰辛,使出“洪荒之力”之后,最终挣到了女儿的学费,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个能唱能跳的小公主。
其实,这样的剧情不止出现在科幻小说中,在现实中也屡屡上演,睿妈的许多朋友就是主人公似的人物,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除了含辛茹苦的家长,不少教育专家也认为:
好的教育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当然,也有的教育专家主张:不要花太多的心血在孩子身上,他有自己的人生,要“散养”。毕竟孩子成长路上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有时候就算付出再多,没用对地方,孩子也不一定有好未来。
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我们绝不能执念于一种教育方式不放,而是要规划好孩子的成长方向,帮助孩子一起前行。
当然,在成长的路上会有各种困难和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绝不是咬死目标不放松,而是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不断修正培养路径,将他引入正轨,也许最后到达的不是曾经预想的终点,但一定是他最喜欢,也最适合他的彼岸。
就拿特长学习来说吧,现在社会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层出不穷,音乐班、舞蹈班、英语班、奥数班,大部分孩子都要学一两门“手艺”,甚至有的学三、四门,这是家长希望他们在未来竞争中抢得先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让孩子从小学习一门特长,本身没有错,可家长首先要理智,要根据孩子特点去学,一味攀比、盲目跟风则会适则其反。你可以问一问自己:
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天赋了吗?
孩子慢慢对学习特长产生兴趣了吗?
孩子每天都有进步吗?
孩子学文化和学特长,两者都能兼顾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应该鼓励孩子认真学习,并帮助他一起上路,尽快摆脱刚开始的不适。如果答案否定,那请您先按耐住那颗被人家孩子撩动的不安的心,先静下心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吧。
学习过程中,家长心态要放平和,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也不能对孩子太散漫。学习艺术的过程是枯燥的,单凭孩子自己的意志力有时难以坚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和督促,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
当孩子的学艺之路走上正轨,你便可以适时的放手,让他自由掌控,随性发挥。切不可又虚荣心作祟,和这孩子比比,跟那孩子学学,到头来落得自家孩子伤心失落,鸡飞蛋打。
龙应台曾说过: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好好读书,不是要跟别人比成绩,而是要让孩子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教育不是功利的。学习更多的是一个人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金钱、名誉、地位的手段。
有人研究生连考10年没被录取,他并未放弃,表示只要不超龄,即使考不上,学知识也总是没错的。
有人奋笔疾书10多年,留下300多万字的作品却始终未被发表,他依然笔耕不辍,并不为某一天大卖一夜成名,只为心中的那个梦。
如果拿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他们无疑都是失败的,但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成功吗?
所以,一定要明白:
学习自身的快乐和幸福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对孩子千万别太功利,多放放手吧!
至少应该做到这三点:
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特别在孩子幼儿时期,家长不必总是带着一双慧眼,要学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这并不是说放任孩子的缺点,而是要懂得策略,不要任何问题揪着不放,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灵活解决。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三分钟不动就难受,老师如实告诉了家长。孩子的家长却反过来表扬了孩子,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了,有进步。孩子听了,很得意,慢慢地能坐五分钟、十分钟……
如果家长听到老师的话就批评孩子一顿,或直接打一顿,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这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迂回战略真该多用用。
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有这样一个故事:森林中住着一群大象,有一天,大象们要举办一场舞会。象妈妈想带上自己的象宝宝一起去参加,让孩子见见世面。舞会上很热闹,也有好多好吃的,象妈妈非常满意,可象宝宝满脸不高兴,吵着要离开。象妈妈很纳闷,就俯下身子,问宝宝,当妈妈把身子低下来时,才豁然明白,在孩子的视线里看到的都是一根根象腿。
要有共情心理,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交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只会当“老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有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管教约束太多,但对于自己却疏于管理,自己的生活全是围绕孩子,孩子有一点表现不好,家长就容易着急上火,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当然有害,孩子也会变得很可怜。
如果家长有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你就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点落后而影响你整个人生,进而失望透顶,大发雷霆,凌乱的父母无法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就会越容易产生挫败感,没有自信。
身教胜于言传,越是优秀的孩子,往往也有同样优秀的家长。湖南卫视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很火,睿妈对黄磊父女的印象最好。因为从他们身上,我更多的感受到了父母品质对孩子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至于他以后会成为怎样的画作,家长除了要用心去描绘外,更要相信他,适当的放手,你才会发现不一样的美丽。
#如果您在育儿路上有困惑,推荐您添加“教子有方”的微信公众号#
jiaoziyoufang
百万妈妈关注,优选育儿理念,名师学霸资源,定制在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