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胆儒生——观京剧《伏生》有感
(2016-01-21 18:12:08)分类: 戏评 |
查了资料,才知有伏生其人,名胜,字子贱。曾为秦博士,经学者,秦焚书时于壁中藏《尚书》,西汉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京剧《伏生》,以此事为蓝本,孟冰罗周联合编纂。看过几个罗周本子,感觉尚可,便多了期待。孟冰是原作,话剧《伏生》出自他手,虽以京剧为载体,难脱话剧之形,念白偏多,情节高大上,经典唱段基本没有。通观全剧,演绎一般,唱念还可。
国家京剧院新编戏看过几个,像《屈原》、《正考父》,视频多,现场少,再加上奚派老生张建峰,对《伏生》期望蛮高。第二天《安国夫人》,董圆圆主演,编剧是李瑞环同志,因看过空中剧院,提不起看二遭的兴趣。总体下来,《伏生》这戏,能看,对文人胃口。伏生是个儒生,但不迂腐,通过焚书,藏书,大义灭亲和背书,讲他的坚韧,情操极高,让我等望尘莫及。故事按照史记路子,带点《赵氏孤儿》守望感。秦始皇焚百家之书,伏生闭门谢客,三日后一把火烧毁所有藏书,他守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孤独地活着,半疯癫,不能死,一直活到白发苍苍,儿子子勃被斩,妻子闵姜撞死,他五内俱焚,想死,但还得活。女儿羲娥出走,他痛失唯一亲人,继续活,面对天下儒生的指责,他忍辱负重地活着,垂垂老矣,成了儒家精神的避难地。有一处我深受感动,当伏生说又烧书了,可我老了,背不下来了。历史上的伏生在九十高寿时口述《尚书》与晁错,弥补儒学空白,可见他有惊人记忆力,和超强忍耐力。看完后有几处疑惑,一是难道当时除了伏生,其他儒学者都不能背诵儒家经典,使得他牺牲儿子,哀怨地活着。也许我不了解儒家,儒家特点是告诉你一些道理,嘴上说信不信在你,心里还是希望你信,所以,儒学者坚毅固执。二是李斯被腰斩,伏生说妒才之过,其实是秦始皇授意,李斯作为法家,不过执行者,儒家天真高姿态,在此表露无遗。就表演技巧来说,五个折子五种状态,张建峰传神到位,但他在焚书前高唱孟子兄、尚书兄、墨子兄,略显矫作,太过形而上,并不恰当。三是羲娥的前后变化,在帮父斟酒劝兄时,觉此女有大智慧,洞悉世事,颇能理解伏生苦心。但当兄死母逝后,她冷漠对父,让人不解。游学后她有所动容,仍拂袖离去,直到伏生道出原委,她才肯原谅,人物不连贯,略显拖沓。话剧里还有关于羲娥爱情一条线,京剧砍去了,主线精当。李斯以搭戏配戏为主,花脸应工,魏积军表演上灵活不够,时而呆板,唱时嗓子发紧,不过情绪和表演很不错。还有演闵姜的老旦,表演乏陈无味,但唱时中气十足,几个高腔都很轻松,唱段很少,但印象深刻。
除程式化表演和话剧式念白外,还有段火焰舞,暂称为舞,实难为戏。第二折,李斯带人烧伏生家中藏书,他甘冒骂名,自烧自书。此时舞台上出现七八个龙套,穿“火”字服,用翻跟斗,摔叉等程式化动作,表现火势汹涌,同时模拟竹简被大火吞噬的孱弱和无奈。《屈原》里见识过用人海表现河水肆掠,此处更为夸张大胆,美是美的,但直接苍白,违背戏曲基调,戏曲是间接的表演,不是表现啥就演啥。传统戏不会如此,像《长生殿·惊变埋玉》,遭遇巨变,唐明皇也不过唱段《粉蝶儿》,没让一队人马演咋样惊变,如何惊变,用比照衬托,尤觉沉重,换成新编戏,搞不好又是一场惊变舞。《伏生》脱形于话剧,话剧痕迹重无可厚非,但既成京剧,就该按戏曲程式润色,念白多便罢,毕竟也有偏重念白的传统戏。为呈现程式化,弄了个舞蹈,单纯舞蹈也就罢了,偏偏还有程式化的影子,不伦不类。其余几折,演员用了些“四功五法”,但做工偏少,亦未留下见之忘俗之身段唱段,这已是新编戏通病。的确,跟老戏比,新编戏多是政治任务,排练时间紧,故事粗糙,一出戏也演不了几次,不像传统戏,上万场下来,每个动作都是心中有数,料如此,演员还会不断琢磨,力求精益求精,好戏来自打磨,这是真理。《伏生》是个立意不错的本子,念白唱词也算精准,演成这样,只能说完成了任务,至于细节之处,经不起推敲。
我对新编戏一面期望很高,一面一再失望,一直处于取舍之中,即为心头之好,又难舍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