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氏家族与亭林园

(2015-09-08 07:46:28)
标签:

顾氏家族

宗亲会

顾鼎臣

文化

顾家

这里所说的顾氏家族,是明代昆山五个名门大族中最为煊赫的一个,指的是顾鼎臣和他的父亲顾恂以及其他的族人。这个家族,是昆山所有的家族中与亭林园和马鞍山关系最密切的,这种关系,曾延续了十几代人,达数百年之久。
顾家到昆山可以上溯到顾伯寿。顾伯寿字眉子,从光福迁徙到昆山积善乡雍里村,他的一个儿子就是顾德辉(顾阿瑛),顾德辉曾在元代衰败时捐资助过朱元璋,朱元璋登基后将来自印度的天竺异种——并蒂莲赐给了他,他便在宅院的东亭掘池下种,使得并蒂莲这一名花六百余年来一岁一枯荣,流传不息。上世纪下半叶,东亭并蒂莲被移栽到了亭林公园,后来与昆石和琼花一起被定为“昆山三宝”。
顾德辉第六子顾元肃的长子叫顾大本,他的孙子是顾恂。顾恂是顾鼎臣的父亲,而顾鼎臣的母亲杨氏却是顾家的一个婢女。顾鼎臣出生以后,为顾恂之妻吴氏所不容,受尽欺压凌辱,尚在襁褓之中的顾鼎臣被扔在磨道之中,险些被拉磨的驴子踩死,幸被别人所救,抱养长大。然而顾鼎臣仍然对父亲心存感激,上学以后,每天晚上都要烧香祈祷,希望上苍能够减少自己的岁数而加到父亲身上去。顾恂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成了大器,中了头名状元,他活到八十八岁,安然去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亭林公园昆曲馆基建的后期,在前庭南面的水池中,三座太湖石假山中的一座就是原城隍庙旧物,西边的一座上刻有顾恂的一首小诗:“素芝瑶草白云边,正是人间小洞天。一曲道诗春昼永,笑谈俱是地行仙。”据说这一座就是当年顾锡畴在东峰顶为其父顾天叙所建“乐彼之园”中的原物。
顾潜,是顾恂之孙,顾梦圭之父,顾鼎臣异母同父的哥哥顾宜之的儿子,两人虽是叔侄关系,他却大顾鼎臣两岁。顾鼎臣中了状元入朝做官时,已经三十二岁,而此时顾潜入朝已有十几年了。顾潜留在亭林公园的文学作品有《野鹤轩记》和《玉泉井记》。此外,嘉靖元年,道士苏景祥建“儆石亭”于马鞍山城隍庙仪门内时,顾潜曾制《儆石亭铭》,铭曰:“毋欺上天,毋虐下民,彰善瘅恶,幽有鬼神。”他还在嘉靖年间出资兴建过位于马鞍山顶文笔峰左的武帝(关羽)庙,此庙在清雍正年间曾得到过重修,后毁。
顾鼎臣在亭林园里的作品只有一件,那就是为顾潜的外婆写的《王孺人墓志铭》的书丹稿,这块碑刻于2004年7月被一位外地游客发现,是一幅极为优美的书法作品。他还有一首咏叹文笔峰的诗留了下来:“玉山悴兀难为容,障碍沧海当其冲……”全诗共二十八句,是到目前为止所有此类诗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同时还有一篇《马鞍山游记》,写的是他在考中进士以前于1499年10月初,与二三十名亲戚朋友一同游山的情况。曾经编撰过《昆山县志》的明人周复俊说过,马鞍山阴有“状元松,”是顾鼎臣未曾及第时所栽植。因为山阳石多土少,不利于松树生长,而山阴的松树却是乔柯隆干,蔚然山林,保佑了顾鼎臣的顺利登第,因此后人称之为“状元松。”
顾鼎臣也是有祠堂留在亭林园里的一个昆山的历史名人。昆山原来没有城墙,顾鼎臣考虑到此地滨海沿江,易受倭寇觊觎、骚扰和侵犯,于是向皇帝奏请修筑昆山城墙。他去世十多年后,倭乱果起。昆山因此城墙得以保全。人们追念他的功绩,由他的侄子请赵彦贞书丹刻成一通高大的墓志铭立在顾鼎臣祠堂外边,这也是亭林园里最大的碑刻。顾鼎臣申请和倡导修筑的城墙的西北角一段,就在马鞍山脚下,设有水旱两座城门的北城门(曾叫拱辰门、拱极门),就在今玉城大桥北堍的河上与河边,存在了三百多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最后拆除。明弘治年间,顾鼎臣和周伦一起,还共同捐资修缮过位于马鞍山西峰顶、凌霄塔后的百里楼(即华藏寺后殿)。
在马鞍山东南麓原北塘后浜(今拱辰路一带自来水厂和环保局处),曾有顾鼎臣别业,广数十顷,直达北门城垣,园林亭榭,胜冠三吴。顾鼎臣曾孙顾咸和改建,俞允文题匾。四柱三门,民国时还存在。原先其宅后来宅院废圮,只余石柱与几株老树,无言相对而已。
后经其孙顾咸和改筑,俞允文题“武陵源”匾悬于门头,后来还建有四柱三门牌坊,园中流水曲折可通舟行,两岸植桃、梅数百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废,牌坊直到上世纪中才被彻底拆毁。
说到顾鼎臣,不能回避的就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一场“马鞍山之讼”。早在梁武帝时,因为老师慧向要在山下建筑寺庙,皇帝便将这座山连同1000棵树、两顷土地以及铁炉、绣佛等物一并赐给了自己的老师,还亲自给庙宇题额。使得这座山在梁天监年间以至唐时,达到了最盛。这期间,马鞍山的所属权可以说是“国有庙管”,也正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了。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正统以后,培护者少,戕害者多。古迹日湮,旧貌难复,山之上下,寺倾林蔽,瓦砾遍地,坟墓相叠,不避风雨,山雾锁霞,官府却议决升科征税。明正德年间,已在朝中做官的顾鼎臣考虑到民坟多聚于山,遂代为缴税。他死后,顾家的后人也继续照此办理,达一百多年。山林得到了培植和保护,一些古迹得到了恢复,山的景色比以前好多了。正因为如此,人们也就一直认为马鞍山是属于顾家所有。官方和县志上虽然没有这样的记载,但世代相沿,人无异词。人们甚至还唯恐这座山不归顾氏所有。
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个与顾家有矛盾的人,纠集了三两个同伙,一纸状子,将顾家告上了公堂,说顾家长期以来霸占山地,不纳粮税,戕贼取利。官府信以为真,将山断为公有。
顾锡畴是顾恂的六世孙,其祖父是顾允元(顾藻)。父亲顾天叙,曾任铅山、元城知县,后调嘉鱼,锡畴当官后,他即退休,谢绝人事三十年。昆山城被清军攻破后,绝食而亡。顾锡畴出生于1585年,死于明亡后的第三年(1646年)。死得很惨烈,被人用刀砍死后,投入江中,人们沿江找了三天,才得以将他的尸体棺殓。在朝中任职时,他曾经提出著名的用人“五失五善”的观点,崇祯皇帝依他所言,收回了对温体仁的諡号,并给文正孟等人补赠了谥号,同时提任顾锡畴为吏部尚书。他留给亭林公园的遗迹很多,其中最为重要并且至今仍存的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昆山地方重修刘过墓时,由他题写的《宋刘龙洲先生遗像碑》中的一份墓表。此次重修刘过祠墓,顾锡畴还是主要的捐助者。另外,他还继祖父顾藻之后,将其在马鞍山东峰建造的有亭子的小花园(时称东岩亭,今“玉宇琼台”处)旧址重新整理,刈草除茅,开径种花,并构建亭阁数楹,点缀高下。园内有“玉磬泉”,水流叮咚,犹如玉磬般悦耳动听,园中立有一座太湖石假山。题园名为“乐彼之园”,以供父亲游赏,娱待父亲六年,在地方上传为佳话。园成之初,远近名流,竞相题咏,他将作品模刻成集,形成《东岩题咏》一卷。他还在东岩之上、真武殿左侧建有“翠云居”。明后期,马鞍山南麓城隍庙前的顾家宅院被时任礼部尚书的顾锡畴所继承。后为清朝康熙年间中书王缉植(王志庆孙、徐元文女婿)购得,于宅第旁疏泉叠石为园庭,因庭中有古栩一株,故名“栩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