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感悟(855)
(2022-06-15 08:42:17)分类: 经典投资文章与艺术 |
金融学大纲
拙文10610字,皆为呕心沥血研究,需要耐心阅读。
一、分数合成法
沿着上文思想,我继续阐述我的“分数序列分析法”。
它是我提炼出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一个新方法,迥异于大家习惯的基数、序数排序分析法。当然,我从曼德勃罗的分型理论得到了启发,这是我不能否定的,只是我比曼德勃罗更激进,他只是聚焦于自然科学,我则聚焦于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一分为二”分析法,大家都懂,它是辩证法,我则把辩证法、分型理论及生物学做了穿插诠释,用来解释历史、现实、预测未来。
首先,我们想象宇宙原点,这里是太极,它叫2的0次方,也叫1/1完整切割,就是没有切割。
第2,我们一起来看太极图,就是那个阴阳鱼,大家都熟悉,然后沿着S做切割,这个切割叫1/2,也叫2的1次方,我们把它定义阳大为乾,阴大为坤,或反之,这里是“两仪”。
第3,我们从乾坤或阳阴各自取其元素做排列组合,可以重复,最后就形成“四象”,这里是2的平方,或1/4分割。
第4,再重复相应的动作,于是形成了八卦,这里实际上是2的3次方或1/8分割。
以上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
整个宇宙分解秩序是1-4,对应的分数分解为1/1、1/2、1/4、1/8,分子为1,分母按照1-2-4-8连续递增。
由观察到的事实,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1、宇宙分解图是按4级推动,但内容是按照分数排序。这里就是我提出的“宇宙=4”,即宇宙、人类社会意义最小时空单位为4。每一个阶段乘以1/2形成下一个阶段,所以,第4对应1/8。
2、1/1、1/2、1/4、1/8形成一组最小序列组合,它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与文明的真相,它就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石。我们经常说一分为二,只是在第二阶段,或者说最小序列组合的一个选项,最小序列组合有4个选项,包括一分为一、一分为二、一分为四、一分为八。
3、再做小数处理,分数于是变成1、0.5、0.25、0.125,仔细看,这里就跟斐波那契数列或黄金分割相似了,0.382、0.5、0.618。
以上就是我分析趋势预测未来的方法论或理论基础,只是我搞成分数排序,跟全人类都不同。
那么,我怎么在金融趋势研究与预判应用中实践我的分数合成思想呢?
举例说,当下A股像过去哪年?大家会拼命去找历史资料,比较政策、估值,然后做线性外推推导。这是所有人的方法,对不对?我告诉大家,所有人的方法都错了,因为“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是常识,但是我们在做研究与预判就已经违背了“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常识,知行分裂了。
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在过去n年里面的若干时间序列中,取不同的1/2,然后合成出新的结论,这里就是唯一科学的方法了。
用心理解,现在是不是发现所有人的推理方法都是错的,而我的改进方法可以把所有人的漏洞给弥补了?发现了我发现了人类推理的致命漏洞没有?全人类都错了,采用我的分数合成法就可以弥补人类的“历史拟合、线性外推”这个致命逻辑漏洞。
总之,我的思维模式跟大家的思维模式是互为倒影的思维模式。大家是1-2-3-4-…10基数思维模式,本质上是1/1,2/1…10/1。我的是1-1/2-1/3…1/10分数思维模式。我跟大家刚好在如何在分子与分母之间选择1发生了根本分歧,大家是分母选1,我是分子选1,分子与分母互为倒影。所以,大家看得到的,我看得到,大家看不到的,我还是看得到。
二、金融学大纲
接下来,谈谈我的金融学大纲。
我的“左手经济学,右手哲学”,是指经济学提供数据,哲学负责抽象推理(由具象到抽象),或哲学提供公理式演绎推理,经济学负责验证(由抽象到具象),我的原创金融研究与实践有点像自己在搞一套全新的金融体系---欧几里得几何金融学。
首先,找到若干不证自明的的公理,它是共相学范畴。
其次,由若干公理求出几个定理与推论。
第三,利用公理、定理、推论构成的完备体系去分析、预判我们的金融动机、欲望、行动与选择及金融结果。
我对动机、欲望、快乐、痛苦、价值、效用、边际、边际效用等抽象概念花费如此重的心血去研究,是在论证并确认人类的基础的根本的公理的基石的牢固性与渐变性。至于定理与推论,是我基于公理推导出来的,这里就是我经常说的“我是抽象演绎法来研究与实践金融”,是“以道御术,从原点、顶点层层叠叠推演出一切”。
以上就是我呕心沥血研究的世界,大部分人不懂。我是公理-定理-推论体系,我对中国人懂的“一切”做了釜底抽薪的消解与重构。公理体系的核心是共性学,它是我交叉杂糅了超过10个人类学科的学科知识,自己做世界本体论的论证,找到若干公理,得出若干定理与推论。
以上非常价值连城,我一个人搞出来了“中国人的金融学”,如果成功,即可搞定诺奖。
我研究的是“知识的知识,原理的原理”。举例说我到底在做什么研究。设一个人对金融的认知为0,由于机缘巧合的偶然机会,这个人开始知道了有个金融,于是学了一些知识来参与金融,这里是1。这是任何一个人与金融之间的抽象模型。
举例说,你之前不懂金融,但是,你看了炒股书,你懂了,于是你参与金融,然后会生产出各种可能后果。我就是卡死0-1及1的后果来反复证伪它,论证它,这里就是我的“知识的知识与原理的原理”研究。你看,现在,任何一个技术炒股的人,只要嘴里一谈什么,我就可以瞬间钻进他大脑里,判断出哪里可能会出问题。
为了研究人类的“风险偏好与风险厌恶”这么抽象的概念,我研究了300年+2500年,全部都是学术作品,我贯通古今,形成自己的观点。现代宏观经济之父凯恩斯说过4句名言。
1、从长期看,人都会死的。2、人类的动物精神。
3、我们一无所知。4、选美理论。围绕着这4句话,我研究了300年。
我的研究方法是不是跟大家的完全不一样?我不是看炒股书,我是学术路线研究“知识的知识,原理的原理”。
为何我推荐Williams的《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value》(英文版),是因为人类金融的核心工具之一ddm、dcf估值模型就是Williams发明的。围绕着这本书,我前后梳理与论证,然后贯通了我的金融研究与实践基石的。往前就读费雪,往后就读马科维茨、夏普…再往前就读到19世纪末的边际学派。在贯通过程,我做了几次回路,这些回路有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偶然相遇,有时是前者影响后者,有时是后者影响前者。你看,我谈的这些东西,97%的老百姓压根儿就没有听过,更不要说研究。这些是人类金融基石,这些东西不懂,怎么来炒股?哪里来的底气?谁给的勇气?最后就是一辈子都在赌博,消费自己。
我的组合策略就来自于马科维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马科维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是人类金融的核心基石之一,后来他的学生夏普做了改造,提出资产定价模型理论。这里面就是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推导了,我们经常说贝塔,就是夏普定义的。分析一个公募基金经理的盈利能力,是要看夏普系数的,不单单看他的盈利性,要看10-20年的稳定性,这里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安全第一、赚钱第二”。而马科维茨搞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就是因为看了Williams的投资价值理论一书。马科维茨与夏普都是诺奖获得者。
我之前说了,我是用哲学与数学在做股票投资,后来,我纳入了经济学分析范式。实际上,我是哲学、数学、经济学合体了,故我可以稳定赚钱了。
设一个投资者在海量市场(贝塔)里挑选N个股票,做一个组合投资,这个投资者是在做数学题。
组合预期收益E=∑(
ePAn),A为独立事件,即为某一个股票,P是赚钱概率,e是预期收益,n=1---无限。
我每天是在求系统贝塔、已选组合的数学关系,里面包括了我对贝塔的演算、概率演算、独立事件与迷你组合之间的协方差关系演算。
理解了吗?长期赚钱是靠逻辑、理性、算法,不是猜涨跌,猜涨跌,就是32年老百姓永远改变不了命运的选择,未来一样的。
我现在从数学关系中求出“风格轮动”。
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把5000个股票分为若干组,算出各组平均股价,然后对n组平均价做矩阵线性规划的边际效用分析。
1、当某组平均价再增加一个单位价格,它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里就是风险。
2、当某组平均价再减少一个单位价格,它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这里就是机会。
1+2=市场风格轮动。
这些都是国内外还没出现的东西,是我独家研究出来的各种数学模型。
不能继续讲了,否则大家知道我怎么设计模型的。人类最值钱的东西是设计与模型。一个模型成功可以拿诺贝尔奖的,诺贝尔奖里面普遍都是模型设计。
三、混沌有序
什么是混沌?混沌就是紊乱。
我们知道的习惯的是秩序,但是,世界真相是混沌,就是紊乱。但是,所谓混沌,只是人类观念世界没有形成秩序的隐性秩序,它的表现是紊乱,所以叫混沌。
我的研究重心是紊乱、无序,我从紊乱与无序中提炼出秩序。等到紊乱中的秩序显现出我们熟悉的秩序时,就是减仓之时,因为我们熟悉的秩序的下一站就是无序暴跌。这里是紊乱与秩序的交互生成。普通老百姓研究不出来紊乱的真相是秩序,它是隐性存在。
打个比喻。鸡蛋到小鸡,鸡蛋为混沌,小鸡为秩序。从鸡蛋到小鸡的过程,就是蛋白蛋黄蛋壳构成一个混沌束,它在时间轴上的显现,显现结果就是小鸡。小鸡这个秩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鸡蛋。鸡蛋没有成小鸡之前,它是一个混沌存在。正是这个混沌存在决定了秩序的存在。也就是说,秩序是显现的混沌,混沌是隐性的秩序。我们只能看到小鸡秩序,我们研究不出小鸡的秩序在鸡蛋中早已定型了。我几十年研究的对象就是大家看不到的秩序,就是那个没有孵化出小鸡之前的鸡蛋。
刚才说了鸡蛋与小鸡,鸡蛋就是小鸡的混沌,小鸡就是鸡蛋的秩序。在小鸡没有出现之前,当我们看这个鸡蛋时,我们只能预判它可能是小鸡,也可能不是小鸡,这里就是50-50概率分布。问题来了,我们怎么从鸡蛋判断出小鸡来了?这里就是混沌初态的敏感性分析,包括温湿度,包括授精,包括过程管理,把以上一切因子叠加起来,是一个混沌束分析,其中任何细微改变都会决定小鸡的根本结构与秩序。我的重心是研究混沌束的各种因子,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未来什么秩序,于是,我们要从小鸡的秩序往前回溯,即做时空穿越,模拟出鸡蛋混沌的生态系统,这里就是分数合成(逆合成)推理模式。人类在研究宇宙诞生的瞬间,也是这样的方法。
回到说大盘走势。在3-4月份,全国是不是绝望了?没有人看好了?因为走势坏了。
但是,我不是这样分析的。“走势坏了”就是秩序坏了,也就是说,大盘已经是混沌存在。
每一次混沌存在都在酝酿它的子命题,就是新秩序。怎么办?在当下时点,它下一个站是生小鸡秩序还是不生小鸡秩序,即继续跌,形成更大的混沌存在?这里是50-50概率,对不对?这个时候,就要静下心去定性与定量解析该“混沌存在”的一切敏感性因子,最后判断它的可能选择。
由于未来没有来,小鸡秩序没有诞生,那么,在鸡蛋-小鸡链条中,它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我们就把混沌存在当成小鸡秩序存在,找上一个混沌鸡蛋,这里就是历史回溯,不断找,找到相似结构,再返回来映射当下混沌存在,然后再推导下一个小鸡秩序。
经过反复演算,最后我判断:2863是阶段底部,它的下一个小鸡是3400区间。
问:是的呢,今天还在喊减仓,只有你是对的。
答:是的,全国范围内,只有我一个人是对的。大家可以回溯2863以来的整个市场观点。
因为我跟中国人是互为倒影关系,我的哲学研究到了骨灰级,我非常熟悉15亿中国人脑子里想什么,对在哪里,错在何处。
我的思维模式是S型,分数合成法,这是我独家思维模式,中国人不是的,是L线性外推思维模式,是基数思维模式。所以,我可以牢牢抓住全体中国人大脑里的致命漏洞,反向判断即可。这点,大部分人搞不定。
问:为什么反向判断就一定对呢,不明白。
答: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这么简单,那么,人人都会发财。
牛市,你反向判断,你就踏空,熊市,你反向判断,你就深套。要从观点-认知入手,研究认知形成机制,而不是研究观点。认知形成机制,99%的人研究不了的,它需要几十个专业学科交叉论证。
我这样比喻吧。在一个房子里,一共10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博士。我坐着,头上冒出9根神经束,这9根神经束可以钻入其他9个博士大脑里,我知道9个博士想什么、下一步会做什么,然后我采取相应对策即可,即我知道15亿人口面对A股怎么想怎么做。要做到这一点,99%的人完成不了,只有不到1%的人可以完成,因为这个人横扫万卷经典,这个就是我。这个就是罕见的独立思考能力。
整个推导过程是这样的,非常复杂,国内,只有我懂,没有人懂,因为是全新领域,是分型理论、混沌理论与金融趋势的交叉研究。
我的方法是闻所未闻的,对不对?我的方法是闻所未闻的,对不对?我说了我是国内唯一一个用哲学分析趋势的人,就是我把一切做抽象,变成符号,我根据哲学上的原理做推导即可。
我刚才阐述混沌理论是哲学视角演绎混沌理论,如果是纯粹的混沌理论,我想,不要说我不太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懂的,因为混沌理论是复杂科学中的一个分支,那里是理工博士、教授研究范畴。
但是,我可以把混沌理论的精髓思想做哲学层面的提炼,然后做有效嫁接。用哲学研究趋势,要注意两点:
1、皮浪-休谟式的质疑。
2、符号化,形成符号逻辑推理模式。
四、观念质疑与重构是独立思考第一课
老百姓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因为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稀缺的能力——是从原点就是自己的逻辑,一直都是自己演绎,不允许参考任何人的观点,甚至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我们普通老百姓怎么有独立思考能力呢?满脑子都是别人在说,我们只是一个借壳而已。——这是大家不知道的生存真相。我们每天在想问题,这个不是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是模式生存现象,我们是人造观念机器存在体,我们不是我们,我们是他者的存在,因为我们主动及被动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一辈子都是他者的存在。
独立思考能力是从第一个观念出发,一路梳理,一路证伪,形成自己的能力。我从小到大做的一件事,就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去哪里”。这是研究第一个观念的发生,因为我不允许我大脑里被无端的观念簇主宰我、霸占我、命令我,我只是一个机器人活着。举例说,小时候,我妈妈要我听话,我在研究我妈妈听话的内容是什么,她为何这样说,所以,我才系统研究了中国古典。我是这样活着的。我做这件事,大家做过没有?
没有做过,小时候懵懂做过,长大后,就急就章地活着——这个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真相。
没有完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哪里”三大问题的系统拷问,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其量只是鹦鹉学舌,是他者的涂写板,映射出来,就是“我以为”——这个就是我们。
观念是怎么来的?第一个观念从哪里来?它去哪里了?这,就是我思考了30年的东西。很多人会感觉去想这样的问题很无聊,但是我却入迷研究了30年。这是人类观念发生学与嬗变学,人类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它。
从20世纪开始,人类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其实就是语言-思维-认识世界的转向,人类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思考,即比“本体认识”更重要的话题是“认识本体”,人类从“认识什么?”反身到“何以认识?”。
我就是常年思考“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第一个观念发生学”。理解了世界,还有去理解“理解”,只有“世界”与“认识”都理解了,我的心才找到了诗意的栖居,而不是如猴子爬树,只知道爬树,而不知道自己怎么爬上去的。所以,我研究人类金融理论,横扫一切,全部被我瓦解了。
我们大多数人是怎么学习与实践的?大家不知道,我告诉大家,我标准化大家的学习与实践,大家就会知道它充满荒谬。
观念是一个流,我们从其中截流,然后把该流当成真理。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实践的标准模板。这可能出问题。
1、我们截取的流是真理吗?
2、我们截取的流的前世今生是怎样,我们知道吗?
1与2,我们99%的人一辈子都是不知道的,是不是?
这就是回到凯恩斯的“我们一无所知”。我们知道啥?我们连自己的“知道”来自哪里,靠谱不靠谱,我们都不知道。对不对?
独立思考与独立研究多么重要,想想大家32年来养成的“看大盘涨跌买卖股票”是多么荒谬绝伦。
我是在研究金融过程中,发现“大盘涨跌与个股涨跌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现象存在,于是围绕着这个现象提出如下疑问:
1、为何32年来中国人会“看大盘涨跌买卖股票”呢?
2、这不是一件奇葩、搞笑、荒唐的行为吗?
3、为何明显的荒唐事,大家却坚持做了32年呢?
围绕着这些疑问,我一个个去研究,搞清楚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433模型。
我这个模型一出来,就完全跟中国人的做法大不同了,对不对?
问:哈哈
毕竟绝大多数股票还是会随波逐流的嘛。
答: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毛病---2500年,中国人最缺的基因之一是数理逻辑常年累月的训练。
1、“大多数随波逐流”,这个大多数比例多大?统计过没有?统计长度多长?为何你得出这个结论?是你的感性认识还是你做了非常严谨的统计分布论证?
2、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普遍是懒惰、不爱思考、不爱质疑,跟风为主,明显的涨跌大致分布,为何我们不沉下心去找原因,梳理逻辑,回避风险,抓住机会,而找借口呢?
3、“股票涨跌跟大盘涨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居然97%的中国人选择忽视不见,然后参考大盘涨跌去炒股,并且美其名曰说:这是风险管理。这才是真相。
这里不是批评,这是因为我对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倾向做了非常系统的专业考证。类似情况不是在这句话,而是遍布全国范围各个企业、体制内。
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西学强化训练的中国人,大家可以观察,普遍是模棱两可、和稀泥、以偏概全为主,这是我们中国民族的特性之一。我是中学、西学都是非常深入研究的人,又做了多年制造业管理,故我非常熟悉工人、经理、老总的行为习惯具有典型的中国人特征。
我曾经从语言学角度论证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品格,结果真的让我很难过。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它的结构是非常松散的,用虚词去链接。这个语言特性给了中华民族无限的张力空间,所以,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虚实相生,特别美。但是,我们具有张力的优势的同时,却先天性隐藏着精确性的缺失,因为太夸张了,导致模糊不清。拉丁语不同,它是屈折语,非常讲究统一性、机械性、精密性,它逼迫用拉丁语的人说话、思考不得严谨、精密。
整个欧洲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摇篮,根源在于现代文明不再是农耕文明的模棱两可,而是要求精确第一、分析第一,这个时候,以拉丁语为代表的欧洲精密语言帮助了欧洲民族快速崛起,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依然在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美梦。
清朝以降,中国人补课,就是两个词,德先生与赛先生。赛先生就是对中国人集体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的精确性补课。150年了,但远远不够,还要100年。
我这些研究都是我独家的,因为我对人类语言与人类文化研究太深。是不是灵魂启发?是不是满头大汗?是不是痛彻心扉?如果是,说明你觉醒了,如果不是,说明你还是浑浑噩噩的鹦鹉学舌地活着。
五、定价权能力
不要考虑我的策略(遮住试验),就是按照大家各种的一般性做法,今年3700到2863到此刻(类似这样的走法,未来会发生无数次),大家会怎么做?大家预判未来效果怎么样?(环境--行动--结果)
问:老
师,让我自己做是不可想象的,四个字:一塌糊涂。我以前就是这样过来的,我知道自己的德性。
答:说对了,15亿中国人(现在是2亿,未来3亿),大概有14亿都会一踏糊涂,不管怎么努力,不一塌糊涂的是刚好走运。
不要考虑我的策略,按照大家32年的习惯,这几个月,大家会怎么做?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会做得稀巴烂,乱七八糟。——未来一样的。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大部分人普遍依然没有入门。金融的门槛太高了,一般人很难进入这个门槛,投入的智力与时间要太多。大家懂的,对我来说,是雕虫小技,成不了大器的套路。
我说了,金融投资的核心能力是定价权,它包括四大块:
1、政策定价权,国家政策出台,你要定价它。
2、指数-市场-趋势定价权,指数涨跌区间判断,市场风格判断,趋势起承转合,你要定价它。
3、企业价值定价权,一个企业,它值多少钱,反映到股价上是多少,你要定价它。
4、信息解读定价权。一个信息,你要解释清楚,定价它。
以上4块构成一个定价权体系,95%的老百姓不懂啊。看我3月31-4月2日写的观点,发人深思,现在回头看,全国范围,是不是又只有我一个人对了?想想看:
“A股市场,鱼龙混杂,人模狗样的大把,我们不能被市场噪音干扰自己的逻辑的完整性、闭环性。
我的整体投资逻辑没有变,变的是大家脆弱不堪的心。”
六、学术路径
我跟大多数老百姓不同的选择是:
大多数老百姓常年累月研究炒股书,我是研究学术。
我一看中国人写的炒股书就知道漏洞百出,是谎言知识,这些东西,全部装进老百姓脑袋里去了。到现在,依然如此,因为根深蒂固。你看,我的体系是什么?跟大家完全不一样的。体系背后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根本分歧。
你看看,大家每天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天天去猜主力,天天把自己当成“受害者”、“韭菜”,总是想去割别人,最后,总是别人割。是不是?这个恶习不是散户独有,而是包括公募也有,私募就更加如此,国内的私募普遍不合格,就是几个散户合起来搞的公司。
为何我说---天天猜主力,把自己当成“受害者、韭菜”,总是想割别人---是中国老百姓的恶习呢?
这是由中国文化造成的,中国2500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内卷为主的割韭菜文化,所以,老百姓从小到大学的本领就是总是想去割别人韭菜,这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大家不知道了,投射到股市,就是零和博弈的互相割韭菜,锚都锚错了。
我的方法是三角形法,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系统法。我不是去研究蝉,也不是研究螳螂,也不是研究黄雀,我研究的是“蝉-螳螂-黄雀”三者构成的三角形生态系统。核心不是蝉,而是围绕着企业这个螳螂做蝉-螳螂-黄雀的系统研究。
问:但是我确实认为股市是零和博弈。有人赚,就有人赔。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了老百姓的骨髓。
答:对啊,我不是说已经根深蒂固了吗?是因为大多数老百姓不研究哲学,不理解世界的本质。
从“地球的毁灭”角度看,人类的一切都是无用功,这是零和博弈的极限约束条件。
在零和博弈框架内,有个共赢博弈,恰恰这个共赢博弈机制改变了人类文明本质。
长端看,人类是零和博弈,短端看,人类是共赢博弈。
我们老百姓是被零和博弈洗脑洗坏了,不理解世界的本质。
动态上,“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就是我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我关注的对象是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是蜂巢架子,蜜蜂是投机者,蜂农是投资者。
作为蜂农,要想收获更多的蜂蜜,取决于两个元素,一个是蜂巢架子,一个是蜜蜂。(这里没有阐述蜂巢所在的外部环境,就是国家政策)
我们大家都把自己当成蜜蜂了,而不是蜂农。我是一个蜂农。
我这个蜂巢架子-蜜蜂-蜂农模型解释清楚了吧?还有蝉-螳螂-黄雀模型,都是我研究事物的方法。是不是非常形象且直逼本质?
问:鸡蛋-小鸡解释混沌-秩序也形象啊。
答:是的,这些东西都是我独家原创,大家可以拿去用,但记得是我的原创即可。
认知结构决定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决定行为结果。这是人类铁律。而我花了30年功夫系统研究认知-行为-结果三者因果关系,为了研究透彻它,我涉足的领域是生物学、认知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政治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横扫以上学科历代经典,然后做了非常缜密与系统的交叉论证。我说我可以在5个不同专业拿博士学位,是这样来的,是表示我在某些领域有非常独到的研究心得,且是原创研究。
为何大多数老百姓在股市里很难赚钱呢?根源就在于认知结构出问题了。举例说,什么是风险?大多数人不懂。我是专门研究人类风险为主,然后对风险做了非常严谨的定义与分类研究。
所谓风险,它就是不可控,人类的生存就是最大的风险。但是,不可控不等于要拒绝它,例如,我们无法确定明天与意外哪个先到,这其实就是风险,但风险的客观存在不影响我们乐观地积极地生活,是不是这个道理?
把最原始的风险定义投射到股市,它其实就已经告诉我们如下真相:
学会与风险共存,学会拥抱风险,热爱风险。
基于以上原则假定,我们就要对风险做分类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如下7大子风险:
1、系统风险。2、政策风险。3、政治风险。4、市场风险。5、风格风险。6、业绩-估值风险。7、诚信风险。
接下来,我们再对以上7个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然后,风险的对立面机会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这里就是我的“风险研究在先原则”。
你看,我的研究方法与逻辑,完全跟中国人不同的,对不对?我一直在做学术研究,很多人总是以为大学里面才能做学术研究,其实,学术研究是非常私人的自由选择,你喜欢某个事物,你去研究即可。
我每天都开心,赔钱也开心,因为任何赔钱都是在赚钱路上的跌跌撞撞,这就是学术研究的好处。我的开心不是赚钱,或赔钱,而是我搞出一些东西的喜悦,赚钱只是喜悦的自然分娩。
很多人(占比97%吧)不太理解我的选择偏好,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深邃的选择。
全国范围,32年了,发现了几个人像我这样研究金融的?没有!我是纯粹研究金融世界的抽象概念为主,然后梳理逻辑,推演结论,顺便赚钱。我是这样的玩法,全国哪里有我这样的研究法?对不对?如果是纯粹的炒股赚钱,几个人可以不厌其烦数十年如一日在演绎逻辑的?炒股,赔了就会没有心情的啊,我是赔钱都是满怀热情在研究啊。因为赚钱赔钱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的核心是攻打人类最核心地带。
我是兴趣驱动型动物,大家普遍是功利驱动型动物,所以,我一直好奇大家为何每天看涨跌。尽管从最深处讲,兴趣也是某种功利表现,但是,它相对赤裸裸的功利比较纯粹,它追求的是对世界本质的探寻,本质上是一场精神冒险之旅。
在精神冒险之旅途中,顺便在森林里采摘鲜美的果实。这---就是我。
七、市场简评
最后,再回忆一下这半个月以来整个市场喊减仓,我是怎么回应的?如果减仓,我们就踏空了,对不对?这个就是大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的433模型才能解决的。
我们要耐心点,这次,全国,大部分的机构与散户踏空了。这就是我反复说的,我们必须掌握定价权,不掌握,就会每天非常勤奋去研究市场上的观点,这也信,那也信,最后总是出错,努力了,最后还是没赚到。我不用研究市场观点,因为我制造观点,让市场验证我的观点。
我的思想是非常珍贵的。我是移情手法研究金融,即我把自己化身一只蚂蚁,一只蜜蜂,钻进走势里面去感知里面的资金与欲望、预期,然后做理性裁定。
我特别安静,因为我要用我的心灵之眼瞄准二级市场的资金序列-预期序列(每一个资金对应每一个预期),我要从资金-预期序列中押注趋势中的最优买点、卖点区间。这里非常难,一般人解决不了,只有我才能从数学上与心理博弈学角度科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