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感悟(854)

(2022-06-13 09:14:16)
分类: 经典投资文章与艺术
1+1不等于2,1/2+1/2=1

我常年累月做的事情其实是一件事,就是对“知识的知识”的追问与拷打。

知识是模仿,知识的知识是研究。我们大部分人只能学知识、模仿知识,不能做知识的知识的研究。严肃的问题是,万一我们所学、所模仿的知识错了呢?所以,研究的终极世界叫“六亲不认、目中无人”,这是1%的人可以抵达的观念自由世界,我是其中一个。

爱因斯坦说,你要教我的是别人没有讲过的,或书上没有的,如果书上有的,我自己去查阅书籍即可。我研究的是人类的“不知道”,不是人类的“知道”,如果我告诉大家的是书上的,我何必告诉大家呢?大家去查阅书籍即可。我研究的世界跟大家的不一样,大家研究的是“知识”,我研究的是“知识的知识”。举例说,基钦周期,懂经济学的都懂,但是,我研究的不是基钦周期,而是基钦周期的可证伪性、变异性。所有大家懂的,我都做了系统证伪工作,就是深入到知识的知识世界里面去了。如果我天天跟大家讲金融学,我就没有讲的必要了,大家去买本金融学学一下即可。我讲的是金融学里面的原理的残缺性与实践应用的改造工程。这里,就是价值连城了。

抽象划分,我们人类有且只有两个行为,一个是创造性行为,一个是模仿性行为。设创造性与模仿性为一对可以在某个周期内相互替代的产品,根据供需关系,当模仿性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时,我们一般会倾向拒绝创造性。这就是改革开放44年,从“三来一补”、“用市场换技术”到此刻,我们一直在模仿,甚少创新,形成强大的集体惯性力,这里就是我们的虚假繁荣背后的真相,背后是模仿与创新两个力量的此消彼长在主宰一切。中国人普遍不喜欢研究基础性理论研究,这不是中国人的智力不行,也不是中国教授、知识分子懒,而是模仿剩余价值曲线没有结束,人类会倾向于去追求模仿带来的边际享受。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突破为0,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44年的重大成绩之一,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基础性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在眉睫性。

为何我不喜欢看国内的书,是没有办法看,它们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我要的东西是“新、奇、特”,是新领域、新突破、新视野、新范式、新成果。以非理性研究为例,国外已经把非理性行为研究框架穿插到卫生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等各个全新领域,都获得诺奖了。也就是说,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我们又落后了50年,最后只能天天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只是“叙述、解释西方人的东西”。我们国内金融研究与实践也是如此,没有自己的东西,天天模仿,我是中国民间唯一一个试图击穿人类金融基础理论的人。

我谈的很多分析模型、方法都是我自己研究出来的,国内没有的。举例说,433模型,30%指数权重,30%企业权重,40%其他,一下子就解决了中国老百姓32年“看大盘炒股”的恶习,一下子就解决了择时与择股二难选择,对不对?再如,80155模型,通过贝塔、阿尔法、技艺三因子做利润贡献拆解,一下子就解决了怎么走正确的路去赚确定的钱,澄清了许多观念上的认知荒谬。再如,人类行为数量守恒定律,我用它去解释人类在上涨与下跌的行为数量的对称与守恒特点,一下子就解释清楚了人类为何习惯套了就死扛、解套就乱交易的习惯模式。还有三色原理、三个同心圆最大公约数,等等,都是我概括、抽象出来的若干分析模型,是原创的。

我的行为策略改变了许多,包括但不限于:

1、做过了之后,再做。(过去我赚钱了,卖掉了之后,很少回买,后来改变了。)

2、敢于“高位”加仓,把试仓、轻仓变成重仓,最后改变“轻仓暴涨,重仓不涨”百姓32年炒股毛病,最后变成“我重仓,必须暴涨”。

3、改变“看大盘炒股的恶习”,因为我的是433模型,通过模型去过滤分析“指数-市场-个股”的波动关系,分析出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然后改变“自己卖了就暴涨,自己不买就暴涨,自己买了就不涨,经常踏空”等“赚不到钱”的致命习惯倾向,变成“买了就必须暴涨,想让踏空,没门”的“可以赚到大钱”的良好习惯。

发现了吗?我改变的就是大多数老百姓32年来一直改变不了、做不了的习惯与事情。我的诀窍(know how)就在这里,我会分析“指数-市场-个股”的波动关系的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一举解决人类目前没有解决的学术与实践问题,就是必须“依赖大盘涨跌炒股、买卖股票、仓位多少”。严格划分并分析出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领域,我是中国第一个做了非常严谨科学论证的人,这个东西,是中国人的空白,包括机构与券商也不会分析。我的哲学思辨过程与结论如下:

1、部分与整体关系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被决定与决定的关系,这是一个不用证明的客观事实,但是,32年来,我们老百姓包括机构与券商看大盘炒股、分析股票、决定仓位多少的认知、行为习惯本质上是用“整体决定部分”原理去认知与分析宇宙事实,实际上违背了宇宙事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宇宙间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本质关系,所以会出现“下跌了,见底了,就轻仓或空仓,卖掉了,疯狂上涨,踏空了,买入了,指数上涨,自己的票再也不涨了”等诸多诡异事件,之所以32年屡次发生,是因为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研究到事物本质,普遍停留在一阶表象世界里。

2、这个“部分”与“整体”的复杂关系体现在它们存在正、负、零关系的显著性统计分布,这是老百姓及机构与券商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背后是什么力量在决定这些关系呢?我继续深入研究,最后提炼出433模型,拆解出“整体世界”的“部分世界”的精确关系。

我谈的是不是大家解决不了的认知与实践问题?32年了,都解决不了。我深入研究后,惊讶发现中国人(全体中国人)的金融认知与实践普遍没有触及到人类金融本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无知的荒唐与自欺欺人的安慰”。

这就是学哲学的好处。学哲学的人养成了习惯,对于任何知识与经验都会去反思,去理解知识与经验背后的依据或原理,去研究原理的原理。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解决“原理的原理的原理的原理”的一门严肃学问,无限推到原点去思考。看一眼,我就知道32年中国老百姓“看大盘炒股”的依据是“整体决定部分”原理,但是,这个原理是局部正确,普遍是不对的。

什么是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围绕着这个抽象问题,我从资本两大特性-冒险与安全入手,逐层演绎,最后提出:

趋势的运动从本质上是确定性最优解的散点分布,把这些散点连接起来,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趋势、走势”,它被我定义为确定性之矢。

我这样的研究就是价值连城的,因为是研究底层逻辑,到了这里,国内已经没有几个人搞得懂了。最后,我只需要在冒险、安全二者构成的矩阵图筛选我要的东西即可。

我这个问题在解决什么呢?在解决市场风格轮动原理。我们一般是性价比分析法,认为低估值上涨,高估值下跌,于是发生了我们看见的轮动。这是大家懂的,对不对?但是,它错了,本末倒置了、因果倒置了。

股市由盈利、估值与预期三者构成,所谓的性价比分析,其实是一个事后分析,而我们拿着事后分析去推导未来,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1、事后分析不能预测未来,会错失良机。

2、线性外推会导致认知与行为陷阱。

真正的分析就是我的“资本冒险-安全”双因子分析,它是股市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它可以预测未来,抓住机会,回避风险。

我再抽象解释趋势,就是如下一个表达式:

趋势=F(冒险*安全n)

n=1…无限大。

冒险*安全=确定性均衡点,每一个确定性均衡点对应每一个股价,n个确定性均衡点对应趋势,所以,趋势等于确定性之矢,趋势就是在时空上运行有矢量方向的箭。

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风格轮动,哲学本质是确定性最优解现象。

你看,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只有我做了一个函数表达式,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对不对?

大家去翻阅著作,要去翻阅严肃作品,要从最顶端翻,看看哪本书讲了技术分析?没有的,人类经济学与金融学,从来不研究技术的,因为它被人类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严肃研究给证伪了。如果谁去搞技术分析做学术,是不合格的,没有人去做的。但是,我非常精通人类技术,我对技术做了非常深的混沌-分型-系统-控制理论转换,完成了从表象到本质的探寻。这一块,国内,没有人完成,只有我完成了。

举例说,大家喜欢去根据历史做映射,这是券商与散户都会干的事,这是错误的。因为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当下”瞬间,它是一个全新的片段,历史上根本没有一模一样。我们的生命体也是如此,“你”不是“你”,每天,“你”都是新的,这是生物学常识。我们依照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去映射当下与未来的做法,它已经违背了哲学与生物学基本原理与常识。但是,“像”是存在的,关键是怎么找出“像”与“不像”两束力量形成的“当下”与“未来”。例如,我像我小时候,我像我5年前,这是“像”,但是,我不是我小时候,也不是我5年前,我是过去的“像”与“不像”的复合体。也就是说,依照“像”去找规律,去采取行动,是没有哲学与生物学的科学依据的,它是一个非常脆弱且非常危险的方法。人类技术理论的致命缺陷就在于它彻底违背了人类哲学与生物学原理,所以,它很难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财富。

认真看我阐述,是不是釜底抽薪了大家的工具体系?怎么在“像”与“不像”之间寻找真理呢?这里就是我的1/2*1/2方法。一半像,不半不像,像取一部分,不像取一部分,最后合成它,它就是世界本质。我分析趋势是多个“历史片段”求和,是分数求法,1/2…1/3…1/5…1/10…以此类推,跟中国人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中国人全部错了,哲学上经不起推敲。

为何全部中国人都错了呢?答:中国人的分析方法是简单数字映射法,它从哲学上论证是错误的。如前所述,任何当下的瞬间都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但是,我们中国人在分析历史走势与当下与未来走势的关系时却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历史的简单重复”法在分析、预判走势。

中国人分析趋势一般表达式是:

预期趋势=F(历史走势)。

这里,有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就是---

中国人普遍搞不懂“像”与“不像”。

但是,实践世界上,中国人普遍用“像”去涵盖一切,并据此判断未来,这是非常危险的动作,但是,15亿中国人天天在做。

我的改了,改成预期趋势=F(1/2历史走势)。

我与中国人的本质差异在于我对历史走势做了分数处理,严格区分“像”与“不像”,不断分解出分数,把n个分数做了求和,这里,就经得起哲学的推敲了。

感受到了思考的力量没有?我可以指出全体中国人都错了,错了32年,且我的论证无懈可击,是不是?

我继续演绎下去,大家就会看到人类的未来是美丽的,而不再迷惑于当前世界的紊乱与萧条。

人类文明历史运动的基石是什么?

答:不是基数排序,不是序数排序,而是分数排序。

全人类都搞错了基石,把基数当成标准,后来,人类改成序数排序,也错了。

真正的基石是分数排序。这是我对5000年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洞见发现。

什么是分数排序,设一对男人女人生出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分数排序,1/2父亲,1/2母亲。这是人类繁衍与传承的基本单元。

但是,我们人类习惯用1-2-3…10…,或第1-第2-第3…第10…去研究历史与文明与金融,这是错的。真正要研究的是1/2-1/4-1/8-1/16…我的方法就是分数分析法。

正因为人类历史与文明是分数排序,不是基数排序,不是序数排序,所以,人类才一直充满希望的活着。如果只是简单的1-2-3-4-5-10…历史重复,我可以看到人类的500年以后图景,我活着有意义吗?

分数排序就是分数合成,它永远是未知数,所以,人类活了上百万年,依然继续乐观地活着。

我今天谈了几个关键思想,兹总结如下:

1、通过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物学考察,发现“过去不是未来,未来不是过去”,而是介于“像”与“不像”间,直接指出了人类的“像事件基数序列线性因果推理”的荒谬性与陷阱性,即:我们每一个人习惯依赖历史走势(历史事件)去外推出未来的认知与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靠、非常危险的认知与行为,但是它却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乃至一辈子在努力思考与努力干的事情。

2、以上只是一个严肃问题科学的结论,而不是问题的答案。答案在哪里?在我独家提出的分数合成法。在“像”与“不像”之间,世界的运动本质不是基数排序,不是序数排序,而是分数排序,即对历史事件首先进行“像”与“不像”的界定,然后采取分数分析方法抽取“像”与“不像”的比例,最后进行哲学合成(类似化学反应),并把此分数合成映射未来,从而科学求出“未来与过去的内在因果逻辑性”,它无限逼近事物本质。

3、由于人类历史与文明运动的基石是分数排序,故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性。人类的未来并不是宿命的概率或均值回归,而是可以通过分数合成形成各种可能性。

4、我的“分数排序思想”打开了人类的想象空间,给任何一个人都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总之,1+1不等于2,但是,1/2+1/2=1,这就是人类世界的真相,被我发现了。你看,我的观念世界跟大家完全不一样的:大家是1+1=2,我是1/2+1/2=1。

文末,大家看看能否推翻我高度抽象出来的人类社会真相的恒等式:

1+1不等于2,但是,1/2+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