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感悟(823)
(2022-05-23 08:28:20)| 分类: 经典投资文章与艺术 |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大家意识不到】
有个经典心理实验,就是10个拿到驾照的老司机,大概有8个人会认为自己的驾车水平超过大部分人。这个经典实验告诉我们:
在实践中,我们普遍会倾向性高估自己的能力,然后把被自己高估的能力去匹配世界,最后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会被真实的世界打败下来。
这是人类的“能力证伪”,世界会把人类的“能力高估段”挤泡沫,赤裸裸呈现出人类的“真实的能力”。
由于人类习惯用“高估段泡沫能力”砸钱进去做事,但是,这个能力是自我高估的,它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我们人类又在高位押注,当高估段能力一旦被证伪,被挤泡沫,结果或者宿命就是赔钱。
以上就是“能力泡沫比金融泡沫更可怕”原理,它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普遍很难在股市里面改变命运的原因,因为我们普遍没有真正认识自己。
金融投资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漏斗,这个漏斗形状是宽进严出结构,像一个横躺着的葫芦,左边是大的葫芦肚子切开的口,非常大,右边是葫芦嘴,非常狭窄,中间是葫芦腰,那里会堵死大部分人进入下一道程序。
32年来,在这个漏斗里面,一直在筛掉80%以上不合格的投资者/投机者,留下意志力坚强、判断清晰、执行力如军人一样的少数人,金融市场投资的结局概率分布最后形成1:9法则。
这个漏斗的工作机制分为三步骤:
1、看对,守不住。
2、看对,没有重仓。
3、看对,且重仓守住。
1与2其实是大部分人的幻觉,也是大家32年的真实体会。正由于这个幻觉存在,所以股市会永远吸引老百姓前仆后继来消费自己为主。
大部分人最后都无可避免走向“裸泳”或幸运者偏差。
金融世界如此残酷,所以,准确认识并评估自己是投资的第一大事,而认识与评估清楚自己的必经之路是充分了解、论证自己与世界。认识清楚自己与世界要求我们做任何事,必须努力做到:“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既要见森林,更要见树木”。
它们是环环相扣、相互佐证的。如果说森林是某个观念体系,那么树木则是某个聚焦点、栖息地。如果不了解森林,也许我们聚焦或栖息的树木并不是最优,甚至可能被掏空了,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如果我们不聚焦于树木而只是空泛谈森林,一样不能把事情做好。也可以说,森林是历史研究,树木是现实研究,没有历史研究的现实研究是不可靠的,但是,没有现实研究的历史研究则是无益的。所以,金融研究与金融投资,它其实是一个森林与树木并举、相互给养的过程。
这些年,我之所以静下心去梳理、论证120年(按30年一个迭代)+600年(按100年一个分野)人类金融发展历史(含理论与实践),是为了警惕如下2个可能性:
1、自己坚持乃至执着的方法是错的。
2、自己试图追求的世界是错的。
我再讲一下人类的基本面分析与技术面分析。
120年人类金融理论发展与实践历史,从我的学术考证上看,人类金融研究与投资的主线一直是基本面分析为主导,所以“fundamental
analysis”(基本面分析)专门被赋予“fundamental”一词,这个词的含义是基础的、根本的,所以,基本面分析是基础的,根本的。
人类最早的技术分析来自于美国的图形分析,是沙巴克创立的,例如,三角形、楔形等技术术语就是他发明的,他把各种图形做了整理,然后逐一分析,他被誉为“人类技术分析之父”。他在分析图形特别强调,我们要先做基本面分析。后来人类计算机发明后,大概在80-90年代,美国人把常见技术图形输入到计算机里面去看准确率,最后发现很多图形的准确率不太高。
道氏理论是道琼斯编制道琼斯指数过程中,提出来的,被汉密尔顿与雷亚总结出来,它有点像技术,也有点像基本面分析。我通过还原道氏理论,发现它很多地方包含了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只是1902-1932年,人类的宏观经济分析比较粗糙,感性为主。
至于波浪理论,则是艾略特根据道氏理论与沙巴克技术理论及拼凑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比较粗浅的东西做了一次进步的整理。最后,经过普莱切特发扬光大,但是,普莱切特在80年代末期,他的口碑很差了,因为他用他迷信的波浪理论去预测股市不准了。
格雷厄姆的价值分析是对基本面分析的深化与正规化,从此之后,人类比较专业的研究框架就是格雷厄姆给人类的基本面分析框架。
另外一块是严肃的经济学论证,包括有效市场假设、资产组合理论、非理性理论等。
由于我们国内没有几个人真正对人类理论做过系统的学术研究,故大部分人都是拿着残缺不全的知识来到金融市场人云亦云,来碰运气为主。
我前面讲过,我的哲学研究还可以,毕竟学了28年,但是,金融学不是简单的哲学研究,金融需要定量的数据统计,需要可反复验证。
在本质抽象上,在定性分析上,哲学是无敌的,但是,在定量的量化层面上,哲学是不足的。怎么办?必须在我成熟的哲学架构内置一套可行的经济学框架,从而确保自己形成自足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框架。
我特别喜欢奥地利经济学派,不是因为哈耶克,而是因为庞巴维克,是庞巴维克的利息理论给我的“心灵”猛烈一击,这个“猛烈一击”好比康德读了休谟的作品瞬间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一样的感觉。
利息是怎么诞生的?庞巴维克的时差定义让我恍然大悟。他说,利息就是时间的价格,看到这里,我瞬间开悟。后来,我花了很多精力研究人类货币与信用及经济周期。然后,基于我对人类的货币与信用及经济周期的系统理解,我开始势如破竹解构人类金融现象,完成了由现象到本质的层层叠叠的梳理,并从中寻找可行的路径。
我们上一代与我们这一代都是马克思哲学训练下来的人,这里就是“我们都是红旗下长大的孩子”。我的精力是花了28年在思考马克思哲学,围绕着马克思哲学去追溯人类思想变迁历史,把马克思哲学放在人类思想历史长河里去做比较科学的比较研究。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核心基石是劳动创造价值与阶级革命乃至国家最后的消亡,这里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学的知识。那么,到底什么创造价值?这里就是边际革命,边际革命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框架。我从门格尔、庞巴维克、米塞斯、哈耶克一路杀下来,然后直插凯恩斯革命,再到60-70年代的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主义、供给学派,扫完了300年人类经济学核心著作。凯恩斯与哈耶克是20世纪两个死对头,但是,他们都承继了庞巴维克的边际革命与利息理论。
我之前在“边际价值决定价格”法则基础上提出“边际认知决定边际价值”法则。到了这里,就是经济学与哲学两条河流的合流了,交叉点就是边际认知。股票投资归根到底是边际认知的投资。例如,什么是“趋势总是沿着最小阻力方向运行”?答:边际认知推导到极致的那个瞬间就是阻力最小,趋势选择的方向总是少数人的认知。这是我推导出来的
下面,再谈两个认知陷阱,一个是主力陷阱,一个是类比陷阱。
从此之后,我就放弃了它,改成三角形模型,即通过企业端、市场端、央行端去搭建一个可行的三角模型,在那里,没有主力,或者说主力被我瓦解了,不见了。最后,我拼的不是“跟踪主力”或“意淫主力”,因为它是错误的、荒谬的,而是对“企业端、央行端与市场端三者的合力”的认知与判断。
如果我们摆脱不了“我-主力”模型,我们是很难在股市里面生存的,顶多就是幸运者偏差结果。为何?因为你把钱放在某个股票里面,你会时刻都不安的,你总是想着“主力”是你的对手盘,主力要杀你,这样的认知框架,怎么可能做投资?最后就演变成“跟主力”,拼命去看资金进出,拼命去揣摩主力是不是洗盘……这就是大家每天在干的事。是不是这样真实的过程?
类比法是人类进行发现与发明最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根据划分标准不同,类比法包括同一集合类比与不同集合类比、内容类比与形式类比、本质类比与符号类比等。举例说,我们对于同一个行业内的不同企业进行相对估值比较,这里是同一集合类比与内容类比法应用。这个方法,券商分析师与机构会经常用。我们对两个完全无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这里是形式类比,例如,“历史上出现过,现在好像某个历史”,这里就是大家经常用的“历史惊人相似类比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本质与符号类比,对本质进行高度抽象,然后对它们进行类比,或者对事物进行高度符号化,进行符号逻辑演绎,这个就是我喜欢用的方法。
在实践中,任何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管怎么想、如何做,都是我以上描述的思维活动之一。但是,这里有个非常危险的陷阱,就是“类比陷阱”。例如,我们经常跌入“类比陷阱”。我们是怎么不由自主地跌入“类比陷阱”而觉察不到呢?工作机制如下:
1、我们一般按照自己大脑里的经验与知识做推理起点,然后采取行动。
2、严肃问题是人类的经验与知识,从哲学本质上讲,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模糊的、不当然为“真”的片面记忆。
3、而实践中,我们却普遍用我们的“片面记忆”来处理不确定性世界。这里就是“或假(真)”与“真”的碰撞测试,这里就是人类思考与行动的可谬性,我们常常说“试错”,本质上就是我的“可谬性”。
正因为人类一直存在“可谬性”,于是就形成了大家知道的“幸运者偏差”现象。怎么避免人类屡见不鲜的“类比陷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哲学抽象演绎,越抽象越逼近“客体的真”。
问:我边上所有玩股票的朋友今年全部亏的,基本上都亏50%左右。
答:这是大概率事件,永远记住:
1、散户不可能赚钱。
2、散户赚钱,运气成分很大,即便赚到,最后也会赔完。
3、有极少数人是有交易天赋,99%的人没有交易天赋。
翻倍很难,但是,赔50%非常简单,赔2-3次20%就赔了50%,而股市波动大,股票下跌20-30%是分分钟的,遍地都是的,对不对?从翻倍到赔50%,等于啥?等于0,实际上,是负的。这就是“一年翻倍多如牛毛,三年翻倍寥寥无几”现象。
混沌来自于庄子寓言,大概内容如下:
混沌本来是完美的,但是,倏与忽感谢混沌帮了他们,于是商量想办法报答混沌,最后两个人给混沌雕刻成“人”的样子,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七窍,雕完,混沌却死了。
“倏忽”,大家都知道,是短暂的意思,股价的波动,就是n个“倏忽”在平面图的散点分布,我们每天都跟倏忽一样的心理与行为,总是想雕刻出七窍,最后发现,好端端的混沌给自己的“倏忽”给整死了,好端端的股票本来可以赚钱的,最后也赚不到。是不是这样呢?
最后,我再谈四个大家关心乃至困惑甚至绝望的话题。
这四个话题很复杂,需要写1万字,我是简单说说。
1、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
2、疫情困扰。
3、国家治理。
4、信息传播与价值判断。
要理解世界风云再起,要去耐心理解100年+300年人类观念历史的变迁,一两句说不清。
我们作为受众或时代的一粒尘埃,看到当前世界,一般会惶恐不安,看不到未来。
我能确定的一件事就是国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人类与这个世界。
我特意推荐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就是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惑。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真相仍然泪流满面勇敢活着。
国内有个很有名的女性职业人,叫李一诺,她是中国老百姓中孩子的典型代表,她的学习与职业履历一般人都很难达到,她是清华大学学霸,美国加州大学博士,麦肯锡合伙人、比尔盖茨基金中国首席代表,她的经历很励志,她说:世界很大,困难很多,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由选择,因为那里是一束光。
我们心里如果有光,世界永远不会黑暗,我们心里如果是黑暗的,即便太阳在我们眼前,我们都会发现世界是黑暗的。
心里有光,世界就会明亮。你看我,无论经历什么,我的心都是有光的,我的语言与行动都是很有力量的。
很多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在得到答案之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我们要做的事不是抱怨,不是嘲笑,不是打击,不是绝望,不是冷嘲热讽,而是努力用心过好每一天,为自己,为孩子,为父母,为未来。
总之,今年到2028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如果这个机会没有抓住,60-70-80后就差不多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让位给90、00、10后了。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大家意识不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