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感悟(812)
(2022-05-17 08:36:35)分类: 经典投资文章与艺术 |
【杂谈非杂谈】
21年前,我把朗氏德文词典(砖头厚)背下来了,我可以阅读歌德、茨威格的德文诗歌、小说。我之所以学德文,是因为我一直研究哲学,不懂德语,没办法深入。举例说,我要去理解歌德的浮士德,我必须搞清楚浮士德的德文含义。
欧洲文化,它是一个多语种杂糅在一起的复杂文化体,一般人其实不懂的,只有有多语种基础的人才能辨析里面的精义。这里的“不懂”是指对于一般受众来说,只能懂皮毛,只有高级受众(读者)才能真正理解里面的巧妙、精妙绝伦。
欧洲文化,英语、法文、德语等是交互式影响的,所以,很多欧洲学者、作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是多语种杂糅。如果我们没有多语种体验,我们的审美感知是很贫乏的,很单调的。举例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大家看翻译,看得懂,但是,罗曼罗兰是把德国、法国、意大利做交叉演绎,这里就涉及到了亚文化话题,一般人就不懂了。但是,我很熟悉亚文化生态系统,我看西方的东西,看一遍就知道里面盘根错节绽放出来的美。再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你必须看英文版,你才能拍案叫绝的。再再如,我前段时间转发的德文歌曲《lass
mich in dein leben 》,要懂点德语与德国文化,才能感觉到很美的。
谈完文化,继续谈金融。
有人说,2022年是最难的一年,或许10年后,回头一看,2022年是最不难的一年,因为未来10年,更难。这句话很悲观,但是,悲观不无道理。面对这个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世界,唯有闪耀智慧的战斗精神才能活下来。
我曾说,国家,或其他宏大叙事,它本质上是大象,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能改变的就是适应。这就是我的“大象-蝼蚁”关系学:
我不管大象变成什么,因为它是我不可控的世界,我不能/无法抱怨、指责或绝望,我只有对这片我熟悉的土地与人充满深深的眷恋!
我要努力追寻的是大象的鼻子摆动方向在哪里,我要牢牢抓住它。
我没有能力改变大象,但是,我有能力观察大象的鼻子摆动方向。大象的鼻子运动方向,就是我们活下来的指南。
我们要掌握企业价值的定价权,少去看短期涨跌。如果我们总是看短期涨跌,那么,我们很难培养并固化好、优化好出我们的价值判断力,最后,我们很难长期稳定赚钱。
我的目标是砍掉国内噪音交易者的噪音扰动,得到我要得到的利润,然后不断复制粘贴这个体系,通过体系去稳定赚钱。
我之前讲过,我主要是研究人类资本的偏好或底层逻辑为主,我重点论证300年人类历史人类资本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从一段不起眼或者说大家习以为常的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援引邓宁格的论断:“…当资本有300%利润时,甘愿绞刑…”入手去解构人类资本的偏好及底层逻辑。
我惊讶发现人类资本在冒险与安全之间存在一个可以量化的矩阵,这个矩阵形成一条斜线,这条斜线就是人类资本的确定性之矢。我的重点是观察并跟踪这根确定性之矢的运动。观察着观察着,我就懂了很多东西,也可以回避风险,抓住机会。
现在不是牛市,我是测算企业价值对应的利润空间,一个个弄。不要去跟别人比,只需要跟我们自己比,就是怎么搞出利润。
熊市,大部分人是赚不到钱的,因为大部分人不懂怎么做价值投资,就会参与赌博,赌博是十赌九亏的,而我们是一个个赚钱。我周末复盘了很多票,大部分企业的每股现金流都是负的,说明大部分企业没有钱了,没有钱的企业玩啥呢?熊市必须玩有钱的企业,这里就是现金流分析。现金流边际改善的企业,才有加杠杆的概率,一个企业如果现金流为负,怎么加杠杆?股票为何上涨?答:股票上涨与下跌,本质上是一个企业的杠杆现象。所以,价值分析也是分析一个企业的可能杠杆的概率,回避杠杆萎缩的企业,因为杠杆萎缩必然引发股票下跌。
金融,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杠杆现象。一个股票的杠杆由如下构成:
1、政府杠杆,这里就是货币与财政政策。
2、企业杠杆。这里包括两类,一类是企业直接融资,一个是现金再投资。
3、二级市场的杠杆。这里是对1+2的响应。
股票的涨或跌,它是1-3的杠杆叠加效应。
我们很多人谈成长,谈周期,谈价值,普遍没有谈到本质上,要谈杠杆才算谈到本质上。
熊市不能随便去玩成长股,要玩现金流边际改善的股票,因为熊市的含义是1与2出问题了,3是跟着出问题,它们构成负反馈现象。
许多成长股的核心逻辑是1,因为成长股的现金流一般会很差,原因是成长股企业是一个无休止的投入但投入-现金流转化流程很长,当熊市来临,成长股企业的底层逻辑已经坏了,逼迫它处于收缩型周期,所以,它是无条件熊市的。
什么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什么是股票价格?
答: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现金流折现,或者说分红率/利率比(是我简化的)。
那么,股票价格呢?就是企业的内在价值的乘数效应。
把握好这两点,股市就是我们一辈子的自动取款机。
为何我们大家习惯赌博,不习惯分析企业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的关系,是因为:
1、我们的a股历史太短,留下一大串错误的认知与经验。
2、我们大部分人没有系统学习过金融。
3、我们大部分人总想赚快钱,从来不去思考股市之外根本没有快钱的事情,除了抢银行、杀人放火之外,那么,股市外面都没有赚快钱,为何在更大风险的股市里面,我们怎么会幻想赚快钱呢?
如果想在股市里真的有所成就,一辈子赚钱,建议少沉迷于技术分析,多静下心去思考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东西。
我的技术功底,在国内范围,乃至全球范围,非常系统与扎实,因为我研究了100年以上人类技术理论,涵盖了任何一个人知道的技术理论,且我是系统解构了人类技术理论。
我随便举例任何一个股票,经过几次暴跌,按照任何一个人的经验分析,都会离场的,对不对?但是,我告诉大家,没事,现在是不是又涨了?其他任何股票走势,都是如此。
这些年,我已经不谈技术,是因为我已经把大家懂的技术变成道了,若隐若现,跟游丝一样,看似没有,又好像有,看似有,又好像没有。我还有2个与大家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不分析成交量,不看资金进出的,而每天分析成交量与每天去看资金进出,是我们99%的人摆脱不了的习惯,是不是?
问:我曾多年被这个(成交量与资金进出)绕在里面了。
答:是的,因为中国人(全体中国人)普遍没有搞明白金融,或者说,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普遍缺乏逻辑的自洽与闭环,或者说,西方的金融传播到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定式,以至于大家在实践过程中,逻辑链条是“恍惚的、松散的、游离的、矛盾的”。
举例说,资金进出与成交量分析,它们本质上是短线研究范畴的内容,对于做企业价值投资来说,是毫无意义的锚,但是,大家会去锚它们,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大家的逻辑链条就形成“自相矛盾”的分裂状态,这样是不利于投资的,但是大家习以为常,养成了恶劣的坏毛病,所以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对还是错。
投资,或者扩而言之,其实是解决如下三个关键问题:
1、你想要什么?
2、你想怎么要?
3、你的要法经得起哲学与数学的推敲吗?即你的“要法”(方法)与你的“想要”(目的)构成自洽的逻辑链条吗?
在生活、工作、社交(包括恋爱婚姻家庭)中,我们100%的老百姓都知道“量入为出”、“量体裁衣”、“门当户对”等共识性、基础性的社会原则或原理,因为这些原则与原理就是解决以上三个关键问题,但是,一到金融市场,97%的老百姓基本上不遵守或拒绝接纳以上原理或法则,每天就是胡思乱想、盲目自信为主,常年累月就是撞运气为主。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河边摸鱼或去滴水洞里面钓鱼。我从小学到的摸鱼或钓鱼经验是:滴水洞外面草长得比较丰盛时可以进去钓,或河水比较浑浊的时候就去摸(这里或许就是浑水摸鱼)。
后来,我想了想,这是真理。设一个湿漉漉的滴水洞里面的鱼是一定的,那么,钓鱼胜率高低与钓鱼的人数成反比(通过看滴水洞外面的草是不是丰盛,反推出来钓鱼的人数)。只有浑水才能摸到鱼,如果水太清,一来,大家都看得见,怎么轮得到我,二来,水至清则无鱼。
这个浑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就是混沌世界,如果一笔清晰的趋势,大家都赚钱,那么谁亏钱呢?所以,我比较喜欢浑水摸鱼或人少的时候去钓鱼,这样的话,胜率大一些。你看,熊市里,大家没有声音了,我反而特别清醒,因为对于我来说,本来就要浑水摸鱼或人少的时候钓鱼。
我一直说“放低身段,下沉逻辑,敬畏趋势,匍匐前进”,其实这16个字就是我为人、处世、做事、做投资的风格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