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感悟(526)
(2021-09-23 08:16:10)分类: 经典投资文章与艺术 |
【如何在噪音世界获得独立判断】
一、噪音与独立
世界,充斥着噪音。人间,充满着喧嚣。人心,爬满着骚动。
在一个“噪音满屋”的金融环境下,我们如何保持精神独立、研判独立、投资独立,对我们的投资及预期收益显得十分重要。
诺奖获得者卡尼曼说: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音,且比你想象得还多。
他把噪音分为程度噪音、场景噪音与模式噪音三类。程度噪音是指主体对不同客体的立场差异带来的噪音,场景噪音是指主体不同场景下阐产生的不同噪音,模式噪音是指不同主体自带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
最难克服的噪音是模式噪音,因为它与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每天每次给出一个“理性的判断”,我们看似非常“牛逼”,其实我们这个“理性的判断”永远裹挟着判断者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无法判断出我们的世界观就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故我们的“理性的判断”要打引号。
我主张“空灵、澄澈的无我”研究法,是旨在减少我们的模式噪音给我们的判断带来的干扰。这里就是“view
from nowhere”(空观)与epoche(搁置)法,这里就是我擅长的领域。
我擅长的领域是“去我(de-myself)”,然后“回到事物本身去,back to the
thing
itself”。为何我擅长这里呢?因为我深谙人类怀疑哲学与老庄哲学。我经常说,如果趋势判断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问我,原因不在于我比大家更懂,而是在于我的独立研判系统与噪音管理系统更能筛选出哪些是噪音,哪些是合理性逻辑及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化观点。
举例说,今年6-7月份,走到3629后突然下跌,市场一片恐慌,破位下杀。这里是程度噪音、场景噪音与模式噪音交叉感染的复杂的时间点与空间点。
我在7月28日写了一篇文章,叫《复盘自己》,写明下跌跌幅与下跌原因,宣布:这下好了,套了全国老百姓了,利好我们了。
紧接着,8月份就开始暴涨40%,9月份继续大涨。如果按照过去大家的玩法,7月份都会纷纷减仓,对不对?如果减仓了就熄火了,因为我们的仓位变动会引发我们的认知与行为变异--这是无数人认知不到的地方,我研究出来了。我采取满仓不变策略,最后迎来了50%上涨。对不对?
总之,金融投资是一场与噪音无情厮杀的战争,噪音越少,独立性越强,收益越高,反之亦然。
二、成本优势与心理优势获得
股票投资,最核心的两个优势是成本与心理两大优势。两大优势越明显,越会赚钱,两大优势越没有,越难赚钱。我们过去之所以很难真正赚钱,是因为做不出2个优势,最后就会变成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手忙脚乱,形成负反馈,常年累月就变成疲于奔命打酱油。为何我不主张玩短线或频繁操作,原因就是玩短线或频繁操作积累不到成本优势与心理优势。
金融投资是高负荷的认知、心理、精神与身体对抗赛,如果没有心理与成本优势,很容易在乌合之众对抗赛中被打败出局,这就是80%投资者很难在股市里赚钱的重要原因之一,玩来玩去都发生不了本质改变。
过去30年,80-90%的散户不懂其中原理,故常年累月在股市短线博弈、频繁操作,它们本质上是“自杀游戏”,是毫不珍惜自己的血汗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不要随便换股操作,不要随便进进出出的原因,因为把浮盈率做高后,我们就有心理优势与成本优势。
我是在研究我与猫之间的距离才发现这个诀窍的。没事,我就逗猫,我发现猫的警觉度与逃跑度跟我的距离成反比,我与猫的距离越近,猫的警觉度与逃跑度越高,距离越远,它反而悠哉悠哉盯着我看。
我琢磨这个东西,思考它背后的东西是不是普适性,答案是的,于是把我们比喻成猫,把我们的成本比喻成某个安全距离,于是琢磨出:
投资者的成本越低,投资者的心理优势越大,投资者的赚钱可能性越高。
金融投资,做得好的人都是内观为主的人,内观能力特别强的人适合玩股票。儒家的“内省不疚”,道家的“内圣外王”(这个是道家思想,被儒家偷走了,故大家误以为是儒家思想),佛家的“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休谟的“怀疑主义”……说的都是内观哲学。
我是把金融市场中的人当成动物来研究。金融市场的人跟动物是一样的,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风险厌恶型”、条件反射型。金融市场中的人类的行为是非理性动物的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一到金融环境,其实已经变成跟动物一样了,丧失掉了我们的高贵的理性。
金融环境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环境,跟动物觉察到的世界是一样的,我们一到波动的金融环境,我们主要靠自身的条件反射能力去与我们的金融环境形成“互动”,去完成“趋利避害”的行为表达。
人是不能一心二用的,当一个人沉迷于交易时,沉迷于涨跌时,这个人是很难有精力与时间去思考涨跌背后的逻辑的。我的努力方向是:把“我”从交易世界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更为本质的东西。
当一个人想的不是通过交易赚钱,而是通过企业成长赚钱,这个人大概率会长期赚钱,最后赚大钱。
我最大的改变是从“交易圣杯”到“投资圣杯”的转型,即我已经不再考虑通过交易去赚钱,而是思考通过企业成长去赚钱,这就是我说的“先eps,再pe”赚钱法。也就是说,我已经假定了我的交易端给收益贡献为0,然后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投资端的收益贡献,我试图用过投资端去获得100%收益率,它与交易无关,与企业成长息息相关。
由于我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本质改变,故我在交易世界变得越来越懒了,几乎不交易,在投资世界变得越来越细致,不马虎,过程跟踪。
我们大部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忙忙碌碌,拼命工作,争权夺利,看似爽歪歪,其实,普遍已经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时代的自我与自我的时代的边界了。
金融投资,说到底,其实就是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认识你自己!亲近你自己!修行你自己!慈爱你自己!
三、独特性与原创性研究
我研究事物讲究独特性与原创性,我研究与实践金融的独特性与原创性主要体现在:
我有机地交叉糅合了人类多种学科理论,且能自圆其说,这是独特性特征。我之前不知道芒格有个格栅理论,后来我才知道我的东西像芒格的格栅理论,不过我的不是格栅理论,而是“共性学”范畴。在交叉糅合过程中,我确实又重新澄清并且定义了许多概念与范式,发现了一些盲区,并提出了针对盲区的一些解决办法,这是原创性特征。
我是一个喜欢欣赏美的人,我坚信我的一个假设:人类理念世界的最深处与最后归宿是一种美。故我陶醉于在复杂事物中去寻找并搭建美的关系。
金融是复杂的,但它的本质是美的符号表达。例如,“牛短熊长”是中国人30年的股市经验,我发现短与长之间的搭配不美,我在思考是不是中国人搞错了,最后我重新定义了时间周期与空间,我惊讶发现中国人通通搞错了,A股不是牛短熊长,而是牛熊对称,即A股的牛市与熊市呈现对称美。基于我自己的“牛熊对称”理论,我划分A股牛熊就呈现出对称特征,清晰勾勒出牛熊脉络。
这只是我重构金融的一个举例,在很多地方,我都改造了中国人分析与理解事物的经验与知识范式。
中国人过去30年总结的金融经验很多都是可证伪或不正确的,不单单是“牛短熊长”,数不胜数,我通过哲学梳理一点点给予严谨的定义与论证。
再如,“轻大盘,重个股”,这是无数券商、机构、散户嘴里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思辨完后,发现这句话害人不浅、误人子弟。
大盘,它代表的是趋势,我们做股票投资怎么能“轻大盘”呢?这不是明显的不敬畏趋势吗?实际上,无数人包括机构确实不敬畏趋势的。
当然,这里的“轻大盘”,大家会说是“上证指数”,问题不在于它是什么,而是上证指数跟趋势是息息相关的,轻大盘,我们的出发点就搞错了。
还有很多机构、券商、散户经常说的“上证指数失真了”也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认知。没有搞明白上证指数的内在逻辑,就粗暴地说上证指数失真,那太简单不过了。如果解决问题这么轻巧,那么,但凡我们不理解的事物,我们就说它失真,那么世界永远不会进步。
一定要记住:
世界没有错,错的一定是我们的认知。
世界不会失真,失真的是我们的分析工具。
关于成长VS周期,科技VS消费,价值VS成长,旧经济VS新经济,我的观点非常明确:
没有绝对的周期,也没有绝对的成长。
成长走到极致是周期,周期走到极致是成长。
材料涨价是表,重资产价值重构是里。由于券商与机构普遍只是停留在“周期股炒作只是涨价”的表层逻辑圈打转转,故基本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周期股牛市的强度、力度、深度,以至于大部分人包括机构没有参与、参与比较少、不敢参与周期股牛市…
我之前阐述了我的“借债与还债周期决定牛熊理论”。人类金融历史上,决定牛熊的不是信用或货币政策,信用或货币只是表象,真相是借与还。借债周期等价于牛市,还债周期等价于熊市。
地产走熊市,看起来是住房不能炒等各种行政政策或贷款利率往上爬,这些都是表象,真相是借债周期在18年便已经走完了,进入了还债周期。在还债周期内,会发生无数地产倒闭、楼价下跌现象。
股市的牛熊取决于是借债周期还是还债周期。目前,除了周期股是处于借债周期走牛市外,其他通通需要还债,无条件走熊市。
定义,来自于人心。
分类,来自于偏见。
囚牢,来自于我执。
凡所有相,皆为虚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尾声
多看经典,有利于身心健康。例如,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一样喜欢读圣经。圣经上的东西太宝贵了,我从1994年开始阅读,到现在,我差不多读了27年,它是我的枕边书之一。
我选择了企业研究与价值投资这条艰辛的路,也是因为我读了马太福音的“走窄门”篇章,我才觉醒的。
圣经告诉我们要走窄门,因为只有走窄门,我们才会安全,走宽门,最后走向的是地狱。30年A股历史,出现了多少牛逼哄哄的人,这些人红极一时,最后都泯然众人矣,根本原因是他们选择走的门是“宽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愿你我都在窄门中修行中,并最终成长。
以上,纯属个人独家观点,仅供有缘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