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习 | 父母提升自我,对孩子的影响竟如此深远!
标签:
育儿教育 |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80/800801/201709/RXtjKBKh_ecn6.png|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80/800801/201709/D5j2H7WT_jDst.jpg|
双向养育研习社《双向养育》第7章“正向影响孩子”
分享人:乌海俊俊爸
http://image2.135editor.com/cache/remote/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i9jWlYyaFJwdUFQakVJaWJCMVVZdzFWTVB6c2NOeFJlS1pWeEVoMjNxQjlLZ1BxRnEzdW95QnkzTTkzUGNGT3VucnZqa1lWcnRmdlhNd29yYkJ1V0FaNEEvNjQw|
孩子因成绩不好, 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一个小小的段子引出了一个话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做,是放任不管,让孩子自我成长?是通过强制命令,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成长?还是通过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达到影响孩子的目的?也正是本章的主题,正向影响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80/800801/201709/E6uYdIL3_HJOR.jpg|
下面我就针对这三种做法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首先说放任不管让孩子自我成长,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对孩子没有影响力,“正向影响孩子”成了一个伪命题;而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你不管束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修理”他。
再说一下强制命令的方式,就是古语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所谓的“孝子”,就是正向影响的结果,但是一顿“棍棒”下去,真的能够出孝子吗?暂时的“伤疤”会让孩子乖几天,似乎是达到正向影响效果,但正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不久之后孩子还会出错,我们该怎么办?是要一直“棍棒”下去吗?所以说强制命令的方式即使形成正向影响,也是短暂的、外在驱动的。这类正向影响形成的过程中会让孩子丧失思考能力,盲从于父母的认知。问题又来了,我们的认知就一定正确吗?我们认为的“正向影响”就真的全部是正向的吗?其实不然,我们的所谓的“正向”参杂了太多的我们对社会的妥协与无奈,这样的“正向”传递给孩子真的好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例如当我们强迫孩子和他人打招呼时,往往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懂礼貌”的正向标签,而忽略了打招呼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久而久之,孩子似乎是懂礼貌了,但在孩子的内心中种下了“讨好别人、获得赞赏、体现自我价值”的恶果,而这个恶果对孩子一生造成的影响即使是一百个正向标签也无法抵消的。(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最有力的教育)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80/800801/201709/WCcGSR9K_INup.jpg|
接下来说一说,通过与孩子共同成长达到影响孩子的目的,这其实是对孩子最长久的影响方式。这种方式造成的影响不是通过所谓的“伤疤”形成的,是让孩子形成的行为习惯,最终内化到孩子的性格中,伴随孩子一生成长,其影响力之大、作用时效之长久就不用我赘述了吧。我只想强调一点,所谓的正向影响,并不是让孩子永远行走在“正向”的路上,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并教会孩子接纳并学会妥善处理负面情绪和行为)。在平静接受孩子的错误的前提下,在给孩子做好正向榜样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注意是引导孩子的思想而不是强制孩子接受你的思想。即使你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金科玉律,也不要强迫孩子去接受,因为你的金科玉律未必适合孩子的成长,更何况那仅仅是你自己认为的“金科玉律”。上面所说的强制和引导最大的区别在于对负面行为的态度。强制孩子接受所谓的“正面思想”是为了让孩子避免负面行为的影响,本质是一种变相的逃避,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潜意识中害怕负面思想造成的后果,而强制行为又会将这种恐惧害怕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则是在接纳孩子负面行为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面对而不是逃避,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负面思想和行为才是最大的收获。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80/800801/201709/Emq9eEuj_bB48.jpg|
最后我想说一下管控和发号施令(管控是双向养育里的领导风格,发号时令是专制式养育里的错误养育方法),说实话,在看这一章的时候,这两个内容,让我思考了很久,管控和发号施令究竟有什么不同,其本质差别又是什么?管控需要像被管控对象说明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管控方式的前提是将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使用的陈述式沟通,旨在通过沟通让孩子自觉去执行。发号施令往往不说原因,只说如何行动,是将孩子作为不懂事的个体来对待,使用命令式沟通,旨在通过自身所谓的威严让孩子,强迫孩子去执行,可以看出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我们眼中孩子的地位。
对于我们来说,孩子是一个独立而平等的个体,但终究不是缩小的成人,必须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引导,需要我们通过改变自身去影响,时光不语,静待花开,让我们陪孩子共同成长吧。
养育不是父母对孩子单向施予,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人生旅程!添加微信公众号:
sxyy6699
这里有教育专家的免费讲座,加入双向养育研习社,与百万父母共同学习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