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太极拳竞赛冠军和太极拳高手的等于问题

标签:
杨式太极拳 |
分类: 原创 |
浅议太极拳竞赛冠军和太极拳高手的等于问题
有些拳友聊天时说:“某某人参加什么太极拳锦标赛得了金牌,高手啊!”、“某某人得了什么推手赛的冠军,真厉害!”荣获的金牌也好,冠军也好,通常指在套路竞赛和推手技竞赛取得的好成绩。怎样才算太极高手呢?有一篇《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太极拳高手》的网文是这样解读的:“如何练好太极,成为一名太极高手呢?观武术界现状,可以把高手定义为两类,一类是学院派,也叫竞赛派;一类是民间传统派,也叫技击派. 两派各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又各有其理论高手。造成这样分类的原因是现行的太极拳比赛造成的,是特定的太极拳比赛规则造成了这样的分类。”另有一篇《怎样成为太极高手?》的网文对此认为:“太极高手有很多种:有理论高手,也许他不会或只会一点太极拳套路,但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为太极拳的理论和传播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有教拳高手,几十种各门派太极拳套路会打一箩筐,整日教拳,学生无数,为太极拳的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练拳高手,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各种拳一遍接着一遍,就这个爱好,落个好身体。有表演比赛高手:参加过许多重大比赛和表演,武姿优美,名次辉煌,可其中有真功夫的寥寥无几。有技击高手:不仅套路纯熟,更在推手和太极散手技击方面水平高人一筹,经常与人推手较技,散手擒拿,并有颇多实战经历和经验。这才是众多的青年朋友最关心和最希望追求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我以为太极拳高手是指基本功扎实、拳架、推手、散手俱佳又技艺脱俗的拳家。1999年10月上中旬,我跟随恩师林墨根参加第六届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会观摩比赛时,听到一位资深的太极拳明师说:“太极拳竞赛冠军不一定等于太极拳高手,太极拳高手也不一定等于太极拳竞赛冠军。”此话真有意思,道出了太极拳文化的认识误区。其实追求目标、练法、技术要求、比赛评分或较技规则的不同,太极拳竞赛冠军不一定等于太极拳高手、太极拳高手也不一定等于太极拳竞赛冠军的问题,都是正常的事情。倘若说散打冠军不一定等于散打高手和散打高手不一定等于散打冠军,那才是奇怪的问题。一般来说,散打冠军是等于散打高手的,散打高手也是等于散打冠军的。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方法、竞赛手段与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竞赛手段差异较大,所以有“不能用太极推手来技击实战”的说法。太极拳散手的训练方法、较技手段与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竞赛手段都是贴近实战,才是最大的相同点。
大约是2002年,太极拳名家陈正雷的高徒之一某某(他是在国内外执教的名师,为了和谐起见,故隐去真实姓名为好)路过钦州顺便来我家探访,我借此良机叫上谭弟子、韩弟子、敖弟子、姓莫的拳友与他这位全国锦标赛太极推手“五连冠”、国际推手“四连冠”、全国太极拳剑推手全能亚军获得者在我家四楼练功房见面认识一下,请教陈式太极拳的特点、风格和技术要求等问题,亦切磋交流推手技艺和经验。比如:陈式太极拳推手的搭手出脚与杨式太极拳推手的搭手出脚就不一样。又如:陈式太极拳推手的劲力练法和拳势用法与杨式太极拳推手的劲力练法和拳势用法有所不同。再如:竞赛场上的规则与民间较技的约定亦有所不同。2003年前,我出差南宁曾与他搭手推过,他没讨到我的便宜。我有听劲、化劲、发劲的优势,他有不少赛场竞技的经验。当时友好的切磋交流,胜负未分。在我家里,他和我的韩弟子先推几个回合手,没见高低。接着与我的谭弟子再推几个回合手,亦未见他占有什么推手优势。最后与我的敖弟子推几个回合手,由于双方的功夫和技艺差不了多少,要推出输赢还真耗力气。当时我想是从学习长见识的方面来让弟子们接触认识一下陈式太极拳的,而不是与他进行争强好胜,所以我提醒敖弟子说:“你放松一点嘛,好好体验人家的陈式太极拳功夫。” 敖弟子听后,身手上马上“松”了没掤劲,赛场老手的他感觉到敖弟子的拳势动作出现了一点懈散,就捕抓机会快速来个采挒劲,把敖弟子发向后跌出的屁股蹲坐楼面。从敖弟子后腿是抬不起来的后跌坐楼面,足见他那个发放技术到位啊!这样让他亮出实力赢一回也好,脸上有点推手冠军的光彩。推手过后我提出相互体验一下用于太极散手的击打劲力,他听了说:“对于太极散手的击打劲力,眼下还欠火候,未练出用上实战的发劲功夫。”他还说想看看我怎么练法。于是我叫练过抗打功的谭弟子做陪练,我发一个拍打劲在谭弟子的身后肩胛(选拍这个部位较为安全)上,由于谭弟子没有接劲的经验,用拙力硬顶我的拍打劲,所以劲穿肩胛透到胸部造成有点内伤,几分钟后胸内不适咳嗽几声,过后还咳嗽了几天。他夸我的拍打劲发得较脆,可透人入内击伤对方。如今过了十几年,长期专业教拳的他,想必技击与养生功夫都比以前练得更好,有望进阶成为太极拳高手了。
2010年10月中旬,我单位组织中层部门领导干部赴华东五省市考察学习,我作为其中一员跟随去了。在上海市停留时的一个下午,我们部分人去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城隍庙,我懒得进去,就在附近溜达,走到一个清静之处见有人打拳不错,于是上前向旁人了解,得知此人是太极拳名家李经悟的高徒某某(他是名师又是河北某市武协副会长,为了和谐起见,故隐去真实姓名为好),他比我年轻5岁,身体比我重。过后百度搜索得知他的基本情况:从事太极拳教学30余年,为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吴式太极拳第5代传人。自幼师从太极拳名家李经梧大师,研习太极拳、剑、刀、推手及太极内功心法,得其真谛。在太极拳推手、摔、打、擒拿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在1989年获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冠军。那天他是随单位人员休假旅游路过上海的。他打完拳后,我夸他打拳较好,有太极韵味和拳的内涵。他听了高兴的说:“练架子还得练推手才能真知太极呢!”我接上话对他说:“是啊,能否与你友好的推几下手?”他面容自信的回话:“好啊!一搭手便知功夫有没有了。”当时我与他推了大约十个回合,我赢八个回合,分别发他失重的跌了出去。我输一个回合,被他推退了一步而站得不够稳。有一个回合是双方胶着时间较长找不到机势,算是平局。临走时我与他合照相片一张,还拍摄了一分几钟的推手视频,蛮有纪念意义的,真是有缘相见认识啊!让我有了循理求真的印证机会。太极推手不是用来争输赢的训练功课,从某个角度来说,与人推手较技,是用来检验自我习拳悟道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形式。
大约在2014年,我的深圳施弟子成为授业弟子后在家举办第一次收授弟子仪式,邀请了一些各派太极拳在深圳的知名拳师参加,其中有一个是太极拳名家陈瑜的高徒之一某某(他是名师又是拳馆的馆长,为了和谐起见,故隐去真实姓名为好)。搜索百度的资料是这样记录的:他自幼随舅父练习长拳及散手,是马虹老师以及陈瑜老师之弟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当代太极拳家,国家武术六段,全国武术精英赛陈氏太极拳、剑金牌得主……我的深圳刘弟子与他较早的来到了施弟子的家里,刘弟子想利用还没有其他嘉宾和门内人到来的空闲时间与他切磋较技,毕竟刘弟子还没有与陈式太极拳的金牌得主较技交流过,良机不用过后作废啊!起初他是看不起既是练杨氏太极拳“斯文”功夫的又是在深圳没有什么名气的刘弟子,听了刘弟子想与他推手较技的意思后面露傲气的说:“我是不与一般人推来推去的,要来就来个干脆,你一搭手我就打。”刘弟子接上话回说:“那我就尝尝被太极拳功夫打人的味道吧。”几回合下来,他打不着刘弟子,反被刘弟子打得还不了手,往后失重的退了几步跌倒在地。真是不打不相识,不打就不认识杨氏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其实,只要练法正确和坚持苦练,哪派太极拳都可练出较好的技击功夫。散手是见真功夫,武不善作,双方动手前要明确较技规则,宜小心交流为好。
以上所述是“太极拳竞赛冠军不一定等于太极拳高手”的三个实例,从中可以看出:实例举出的推手冠军、金牌得主连我等俗手都赢不了,怎能等于太极拳高手呢?当然是有太极拳竞赛冠军等于太极拳高手的人,但不是每个人都等于或多数人都等于。太极拳竞赛冠军等于太极拳高手的人,为数较少,如牛胜先就是其中一个。《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高低手》文中说:“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队的教练,但是当时的队员牛胜先不服他,根本不听他的,牛胜先只服李天骥。王培生有气,跟牛胜先推手,连推七次,牛胜先赢了七次。王培生窝了口气,没办法走吧。83年牛胜先拿了全国推手冠军,从此牛胜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队的教练。” 牛胜先赢了武功较高的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又拿了全国推手赛的冠军金牌,确实是太极拳高手又是太极拳推手竞赛高手。另外不少人若换个称谓,说是太极拳套路竞赛高手或太极拳推手竞赛高手,那是还是靠谱的。
那么,太极高手一定等于冠军吗?我们还是先来听一段可笑而令人深思的故事吧。《从杨振基名落孙山看太极拳的囧境》文中说:“赵海鑫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武术家,他在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荣获徒手无护具散打金牌奖,曾长期担任太极故里邯郸县体委主任,又是杨、武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人。赵先生在他的著作里讲述了一件真实的故事,故事摘录如下:‘1956年起国家体委推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全国人民先入为主,认为只有这般模样才是太极拳,形成了统一的认定标准。1958年,河北省举行了武术比赛,杨振基还在供销社工作,经过评选,他和其他一些拳师,以及小武术运动员,组成邯郸地区代表队参赛。大家认为杨老师是一代宗师杨澄甫的次子,肯定能拿冠军,结果比赛下来,杨老师所得分数,还没有一般普通的小武术队员多。当时任领队的科长非常生气,找到大会组委会要求评理。当时的裁判长还振振有词地说,太极拳规定要从立正开始,他没有立正就开始了,要扣分;另外他的太极拳打得与别人不一样,有点硬,不绵软,风格不明显,要扣分。邯郸领队当时就听不下去,拿出一份宗师杨澄甫的照片和家人的合影说:‘杨振基是杨澄甫的二儿子,从小就跟其父亲学拳,如果说他的太极拳练的有问题,那么请问谁是正确的?’大伙当时就傻了,哑口无言,不断地赔礼道歉,连称失眼。此事还惊动了河北省委。’故事有点荒唐,结果还算圆满,杨振基是幸运的,幸亏裁判长还有一点历史知识,起码他还知道杨澄甫是太极拳的宗师,如果这事发生在别的人身上,那就难办了。杨振基是杨澄甫的二儿子,他从小跟着父亲和大哥学拳,并帮助大哥教拳,他的拳是‘正宗’的杨家太极拳。‘简化太极拳’声称是以杨家太极拳为基础的,却不认识杨家太极拳是啥模样,这不是很荒唐可笑吗?人们对太极拳的认知,入主出奴,只以简化太极体操为太极拳的价值标准,那就害惨了真正的太极拳。”
像杨振基那样参赛演练拳架的名家明师为何成绩不高呢?主要原因有蹲得不够低与姿势不够漂亮。按现在裁判员的眼光,只有蹲得低才意味着腿上有功夫,不蹲下去就别想拿高分。按现在裁判员的看法,含胸不如挺胸好看,实用的分脚踢人肋、蹬脚不过腰也不如抬高腿的分脚、蹬脚既好看又能增加比赛难度,等等。以上故事,对于“太极拳高手不一定等于太极拳竞赛冠军”的问题,应该心中有数了。当然是有太极拳高手等于太极拳竞赛冠军的人,但不是每个人都等于或多数人都等于。太极拳高手等于太极拳竞赛冠军的人,也是为数较少。
修改于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