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杨氏太极拳和简化、国标竞赛太极拳的区别

(2014-01-31 17:36:13)
标签:

太极拳

分类: 原创

          浅谈杨氏太极拳和简化、国标竞赛太极拳的区别

                                       作者:陈雄

 

    部分网络学生问我:传统的杨氏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有哪些不同啊?以下回答是我粗浅的看法,希望对同道认识太极拳有些帮助。

    一、简化太极拳和国标套路教的“式”而不是“势”,练的是形,讲究的是招法的标准与动作规范,所以只要是坚持习练一般1-2个月就能学会一套拳,很多人练习简化太极拳多年,却不知什么是太极功夫就是这个原因。甚至有人练太极拳太注重招法的动作标准,没有考虑自身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反而把膝关节练伤了,所以有很多人质疑太极拳的健身价值,甚至有的练习多年都自动放弃了就是这个原因.

    二、传统太极拳练的是意,修的是心,养的是人的精气神。 练习时是一层一层的练,从基本心法、理法、桩功、胯功、肩功、吐纳功、招法循序渐进。所以学练一套拳至少需要一年之后,才能了解到其中的主要精髓。只要用心去练,一般二、三年左右,就会具备初级阶段的松柔与松沉合一的太极功夫,体质也会有明显提高。总之只要是用传统练法练习传统太极拳的,都会有太极功夫,只是有功力大小的差别而已。很多人认为学习传统太极拳很难,实际传统太极拳是科学的也是简单的,易懂、易学、易练。太极拳本来很简单,归到拳道上,道法自然,但被人为的搞复杂了,太极拳不是越玄妙越好,故作显示高深不利于太极拳的发扬光大。

    大家知道,练什么武功,就要有什么武功的规矩,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矩练,才能练出一种拳的武功和了解其中的精髓,让自己真正受益。而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破坏了原有的规矩,打乱了原有的练法,抛弃原有的技术要领,淡化意念的作用,强化招式的标准和规范,使得精深博大的传统太极拳,变成广播操了。

    三、传统杨式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的区别以下:

    1、练习时间不同。

    杨氏太极拳85式、103式115式演练一套大约30—30分钟。正是这连续、缓慢的几十分钟的有氧运动,才能对练功和健身起到良好作用。简化太极拳24式演练一套大约5-6分钟,国家竞赛杨式套路演练一趟大约7-8分钟。从健身养生角度上看不够的,因此还需加练才有较好效果。

    2、练法不同。

    大家知道,练什么武功,就要有什么武功的规矩,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矩练,才能练出一种拳的武功和了解其中的精髓,让自己真正受益。而简化太极拳和国标套路破坏了原有的规矩,打乱了原有的练法,抛弃原有的技术要领,淡化意念的作用,淡化队太极内涵的修炼。简化太极拳和国标套路强化招式的标准和规范,使拳势变为华而不实的动作,比如为了显露外形功夫,故把身体下蹲过低,不顾前腿膝盖超过较尖,亦不顾臀部超过后脚跟,这样练法只能是僵、紧、滞,还压坏、练伤了膝盖,难以练就松沉和轻灵的东西,使得精深博大的传统太极拳,变成太极操了。

    3、 内涵不同。

    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的练习层次和修炼境界较低,不讲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神贯顶、气沉丹田、分虚实的基本要领,加上没有推手等对练功课,这就没有多少太极内涵可以体悟了。太极推手是提高太极拳技艺的一个重要手段,前辈说:如不练推手就不真正懂得太极拳。与太极拳架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推手能有效的检验走架姿势和动作方法的正确性,推手的灵性东西还能帮助提高拳架的练功水平。拳架里面的拳势变化对推手的动作变化有帮助,拳架中的功力是推手劲道的有效补充。在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可以用心去体会拳架中的一些动作转化和单练功法的太极内涵。比如:推手可以帮助你检验练习拳架的松柔是“真松”还是“假松”,从而提高对太极拳的理解与身心健康的质量。有些习拳者说:我单想健身养生,对技击功夫不感兴趣,干嘛要学推手等对练功课呢?我们先要知道太极拳中有什么东西能健身养生,这就是“心静体松,周身协调”的太极内涵。有了太极内涵的功课,才有技击功夫和健身养生都需要的太极内功;有了太极内功,才有更高质量的“心静”和“体松”,“周身协调”才能练得更到位;练好了“心静体松,周身协调”, 健身养生的功效就会更好。

    4、文化品位不同。

    传统太极拳已不单限于学拳健身养生和防身自卫,还可以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可以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还是修心养性的源泉。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我国,儒释道三大主流教派在思想、文化、理论上相互渗透、融合,因而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不仅限于道家思想,而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杨氏太极拳的理论根基是由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论支撑。其一招一式都经过了数百年历史的检验。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依附于传统太极拳理论。其改变后的招式以健身、观赏和易于普及推广为目的。它是大众体育项目之一。现今练习太极拳的人众多,但真正明白太极拳的却是凤毛麟角,很多人对传统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更不会区别,甚至把他们混为一谈,其实传统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有很大的不同,其养生健身价值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太极拳是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武学的经典套路,反映了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是由传统套路改编而成,有对身法、步法、手法等的统一规定等等,它不太考虑传统太极拳的技击、内功修习等作用,过多考虑外形的规范和动作的标准,尽量要求在外形上千篇一律,因此也便于了推广和普及。

    辩证、客观的说,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是有简单易学的优点,在群众体育活动的推广普及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个优点孰利孰弊,大家各自权衡哦!我们为了把太极拳发扬光大,应要看到不足之处,据有关研究者调查统计,在我国正规大专院校中对二十四势太极拳教学中不讲解攻防含义的达到87%,在社会习练群体中,部分学员在学会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时间不长后便失去了兴趣;有的学员由于不知道丰富的内涵,望名生义,感觉“简化”就是“简单”、“没玩意儿”了,以为国编太极拳就是空架子。更有不了解真相的人将普及推广快速发展中难免存在的不足现象讥讽为:太极拳由武术发展成为今天的“太极舞”,在广泛流传时也被“滥竽充数”、面目全非、有名无实、武威尽失,致使声誉一落千丈,长期以往将成为流水落花。此言虽有些偏颇刺耳、悲观失望,但“太极操终将淘汰,太极舞蹈必会失去市场,要从根本上返璞归真,”确应引起每一个太极拳习练者的重视。

  问题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例如在全国推广太极拳大好形式下,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科学教练人才。椐报导:有的省核发教练员证书,一级、二级不少,但多数只会空架子。由于推广形势需要,“高速度培养”半个月、一个月就出一批“教师”,马上再投入教学。这些“学员”经过半个月、一个月又培养出一批“教师”……。就这样会套路的人越来越多,但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的真正内涵淘空后就会只剩皮毛。

  传统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拳架、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学会拳架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有位太极拳辅导站站长讲:“太极拳打了二、三十年,经过明师拆解后真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心里豁亮多了。自己教过几百、上千的人学练,从功架高低、方向、重心、角度、划弧、松柔……各方面以为教的已经很细了,现在认识到只重视姿势“柔美”,没有深入琢磨与认识体验拳的动作内涵追求内在功夫的修炼,无异于“买椟还珠”,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得到“。还有位教练说:”自己演练拳架“行云流水”,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还取得过好成绩,可对于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的一招一势之含义、内劲运用,茫然不知;“不知攻守,何以为拳?”,练拳时似乎“柔和顺遂”,但在“推手时浑身僵硬犟滞,既不知己也不知人,松不下来、轻不得至。看来只求外形浮华,不探索内在精华,终在门外”。

    太极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体运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上升为“武艺”,习而进入“武道”境界。技击性是区别与体操、舞蹈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讲拳术中技击效果越好,其锻炼身体效果越好;身体越健康、专项技术素质越高,技击能力也就越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明白太极拳的攻防含义,如何去练习进而能够做到“运劲顺达、手法准确、内涵充实、武术的特点与风格突出”?如何能有更好的健身效果?如何谓之“质善”?如果仅仅“手舞足蹈”、“盲修瞎练”,必然异化为“太极舞”、“太极操”。 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但其中极少有技击含义的拆解内容。有些版本虽然讲到技击含义的拆解内容,但是没有多少太极内涵的东西,看上去好像外家拳的对练,是有“招”无“术”的假太极。这样会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

    在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的教学体系,我们应该好好的向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学习。这位“五绝老人”取法老子易经尚简尚易,把传统拳架85式改编成简化拳架37式,就是在台湾、美国等地影响较大的郑子太极37式。郑子太极37式简化拳架配合太极内功和杨家心法,整套拳架贯串称为太极拳灵魂的“松”和“中定”功夫。 其主要训练法颇有特色,比如:先以撞墙功与走架,撞墙功为震松全身筋络骨节与按摩脏腑;走架则特色在高架,重心只在一之脚上。把所有的活动全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 此时效应是全身舒服畅快 ,气机腾然。

    使学员了解传统太极拳全貌是十分必要、有益的。 在此衷心祝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者,今后有更高、更准确、更普遍的水平提高,让这颗太极“龙珠”向人类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整理于2012年7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