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贡问时

(2017-11-03 18:42:36)
分类: 搜集:启智故事

典故原文: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故事大意: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子贡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惭愧。”

“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子贡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很长时间也不停。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一年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启示与感悟:

其实这个故事一定不是真的,但是重要是给我们揭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佛教有句俗话叫,“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是洛阳白马寺后殿门上的对联。对于根本不懂的人不需要和他争辩,因为你与他们谈的即便是真理,可是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永远也无法理解,这类人通常被被称为是“三季人”。

曾仕强听曲阜当地人讲的一个传说故事:

“三季人”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说什么,先要看清对象。对象错了,讲得再多也没有用。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道不同不相为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识人,最好能向孔子那样,一眼就能判断出对方的境界水平,这样讲话才有针对性,才不会浪费精力和感情。

  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要承认“三季人”的存在,不用理想化的态度看待社会人生。自然界有高山也有土丘,有大海也有小溪,人也是如此,有愚智之分、高下之别,这才是社会的常态。不要以一己之心强加于人,也不要轻视任何人的存在。要学会换位思考,努力试着去理解人、尊重人、宽容人,与一切众生平等相处。

  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知识与道理的对错都是相对的,我们都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到了我们认为对的东西。因此,不管学问多高,经历多丰富,都要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处世,不可偏执一己之见,更不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匡正别人,证明自己的权威。要知道,境界修养无止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个“三季人”。

相对来说做一个三季人并不可耻,但我们要努力去探索第四季,这就需要我们多跟那些超越自己认知限制的四季人沟通学习。而对于相对于我们的三季人,我们则完全没有必要对牛弹琴,对牛弹琴的本身不是牛的错,而是我们的错,不要怪牛不理解,而要怪你根本不了解牛。你偏要幼稚园的小孩子说微积分,这又怎么能怪孩子没兴趣呢?这就是我常说的“交友胜似我,似我不如无”的道理。 而此中胜似我的友,并非什么都比我强,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学得优点,并不是说一个博士什么都比老农强,只要他身上某一点值得学习,那他就是胜似你的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