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几节课想到的


标签:
杂谈 |
分类: 穿行课堂 |
http://s4/mw690/7c984b01td9d319583cb3&690
由几节课想到的
本周,学听了5节课,结果不是如意。5节课有2节不合格,1节合格,1节勉强合格,仅1节优秀课(英语)。我们课改现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无论如何不应该再在上课流程上糊涂,无论如何不应该再在师生角色定位上纠结,无论如何不应该再在观念上徘徊。
总结几节课,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把“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身首分离。如:让学生独学的是第一部分知识,在独学完后未作任何进一步跟进下,便转到第二部分的学习任务,而对第二个学习任务又是直接从“对学、群学”起步的,接下来,是对两部分的大展示。这样就使第一部分知识无对学、群学,第二部分知识无独学,从而导致“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身首分离,“对学、群学”不是构建在“独学”基础上,“展示”不是构建在“独学——对学、群学”基础上。
2、传统课特征明显,如:基本上还是老师把持话语权、思考权,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还在呈现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传统;
3、学教案环节编辑不完整,设问不分层,没有很好起到师、生教与学“路线图”的作用,出现学案与老师课堂流程两张皮,老师课堂上表现出随意性特征,各环节知识不能扎实落实到位。
4、板书在黑板上的,不是问题的“暴晒”,而是依次板书的题目;展示的不是疑惑与学生想要知道的,而是依次把解题的步骤让学生“一言堂”全程讲述。试卷讲评课,将完整的考试原题抄在黑板上,各组依次展示,重复完整的解题步骤,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暴晒问题,没有挫到“痛处”,且就考题论考题,没有知识迁移,没有举一反三。
5、也有的课堂操作流程比较完美,与学案步骤很匹配,学生激情活跃,知识落实,效果也好,但整堂课容量不大,某些环节学习任务轻,简单重复性次数太多,浪费太大,学生学习缺乏适度紧张。
以上问题是可以克服的,但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用心用力去纠正。现就相关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关于上课流程:必须严格按照上课流程操作,我们的上课流程基本是“学、展、点、练”,无论是复习课还是常规课。在这一点上,不需要创新。特别强调三个“必要”:一是必要的“环节”不能缺失,比如课堂检测或效果检测。二是必要的“形式”必须有,如独学时的宁静,对学时的责任落实,群学时的热烈讨论,展示时的挪位、生生间的交流,黑板资源的充分利用等;三是必要的“精讲”不能忽视,老师的点评、引导、质疑、追问等都是课堂生成的最佳途径。
二、关于学案:学案应当成为“导学”的工具,而不是仅供测验、练习的题案。完整的学案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有序的板块,即:一、学习目标;二、本节课知识内容(即用于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的内容);三、学案整理(或叫课堂小结);四、当堂反馈。
学案的学法指导、学习任务分层,也应有所体现,这是导学案编写的技术问题。
三、关于学案管理: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好学案,同时保管好不同学科的学案,最终形成学生的读书笔记,这是每一个任课老师必尽职责,是任课老师落实“管学”的具体体现。教务处定期抽查各学生各学科学案,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考核学科组的内容。
四、关于展示的问题:展示环节“展示”什么?如何获取展示的内容?一直是目前一些学科、一些老师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1、展示什么?
2、如何获取要展示的内容,并板演到黑板上?
3、如何克服展示时学生的“一言堂”?
五、关于电子白板的使用:现在的课白板使用率不高,一些必要的教具也很少使用,一些理科教学的演示实验也未充分做,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要求各学科组重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六、关于黑板资源的充分利用:黑板是载体,也是暴晒问题的平台。学校教室的黑板本就不多,加之使用不善,黑板的闲置时有发生。如果老师们能够科学的利用黑板,善用黑板,最大限度的挖掘黑板的可用之处,让爬黑板成为我们用眼看学生的最直接的途径,让爬黑板成为我们用心触摸学生思维的最佳方式,让爬黑板的同学找回自尊、自信、还有更可贵的诚实,让爬黑板成为一种师生、生生的时尚对话,那时,黑板就不是普通干粮。
http://s5/mw690/7c984b01td9d3197f9a6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