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

(2011-12-24 00:31:05)
标签:

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

空间误差

最小变化法

教育

摘要:实验采用了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用长度估计测量器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cm作为标准刺激,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一个明显地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借助于移动套子调节变异刺激,直到他认为与标准刺激长度相等为止。主试记下被试调好的长度。一共8组,每组做5次,4种刺激交替呈现,循环共计80次。结果发现:被试一和被试二都没有空间误差;被试一不存在动作误差,被试二存在动作误差;被试一都没有疲劳误差,被试二存在疲劳误差;两个被试的平均误差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   差别阈限   标准刺激   变异刺激

 

    引言

感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官就会引起一定的反映。由于不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作用于不同的个体都会产生不同的的感觉。因此物理刺激这个概念是不能确切的表示个体的心理感受的。这就需要引入阈限这个概念。心理物理法主要用于对阈限的测量。阈限可以分为绝对阈限和相对(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在统计学上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50%的实验次数不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最小刺激强度之差。

平均差误法又称均等法、调整法。其典型形式是让被试去调整比较刺激,知道他感觉到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判断在什么时候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直接给出主观相等点,而且这个主观相等点在不肯定间距之间;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等值;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由本人调整刺激变化;与最小变化法不同在于在接近阈限时候,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点给结果带来的影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本次实验尝试用平均误差法测量被试的长度差别阈限。在实验中使用ABBA法,要求比较刺激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进行调整,为了平衡动作误差和系列误差。

 

    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本科生两名,21岁,女生。

 

2.2器材

BD--103型长度和面积估计器。

 

2.3程序

1.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背景上的黑色线条,线条分左右两半。两半分别用活动套子盖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0mm作为标准刺激。又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一个明显地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借助于移动套子调节变异刺激,直到他认为与标准刺激长度相等为止。主试记下被试调好的长度。

2.在安排实验顺序时,要注意几个控制变量: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内”);另一半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外”)。①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在中线的左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左”);另一半次数在中线的右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右”)。上述呈现变异刺激的办法可组合为“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四种方式。③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如下进行: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共八组,每组做五次,全部实验要做两个循环,共计八十次。每做完二十次,休息两分钟。

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要告诉被试调整出来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等,也不要做任何有关的暗示。

4.换被试,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结果

3.1计算每个被试的平均误差。

被试一:平均误差是0.14mm

被试二:平均误差是0.16mm

 

3.2计算标准刺激在左与在右的平均误差、被试由内向外调节与由外向内调节的平均误差。

被试一:标准刺激在左的平均误差为0.1mm,在右的平均误差为0.15mm;由内向外调节的平均误差为0.13mm,由外向内调节的平均误差为0.16mm

被试二:标准刺激在左的平均误差为0.09mm,在右的平均误差为0.12mm;由内向外调节的平均误差为0.13mm,由外向内调节的平均误差为0.14mm

 

3.3比较2个被试的平均误差差异显著性。

2个被试做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

假设2个被试的平均误差差异不显著。

t=2.931df=78, p<0.01

2个被试的平均误差存在显著差异。

 

    讨论

4.1用实验的结果说明被试是否存在空间误差、动作误差、疲劳效应。

1.检验被试有无空间误差,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标准刺激在左边与右边

被试一:经检验,t=0.277df=19,p>0.05,即认为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在右边时,被试一差别阈限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被试二:经检验,t=0.788df=19,p>0.05,即认为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在右边时,被试二差别阈限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被试一和被试二都没有空间误差。

2.检验被试有无动作误差,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标准刺激短与比较刺激长

被试一:经检验,t=1.269df=19,p>0.05,即认为标准刺激短和标准刺激长时,被试一差别阈限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被试二:经检验,t=3.644df=19,p<0.05,即认为标准刺激短和标准刺激长时,被试二差别阈限之间有显著差异。

被试一不存在动作误差,被试二存在动作误差。

3.检验被试有无疲劳误差,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前20组和后20

被试一:经检验,t=1.867df=19,p>0.05,即认为前20组和后20组时,被试一差别阈限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被试二:经检验,t=-0.942df=19,p<0.05,即认为前20组和后20组时,被试二差别阈限之间有显著差异。

被试一没有疲劳误差,被试二存在疲劳误差。

 

4.2平均差误法有什么特点?它与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有什么异同?

要求被试判断在什么时候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直接给出主观相等点,而且这个主观相等点在不肯定间距之间;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等值;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由本人调整刺激变化;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

与最小变化法不同在于在接近阈限时候,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点给结果带来的影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结论

1)被试一和被试二都没有空间误差。

2)被试一不存在动作误差,被试二存在动作误差。

3)被试一都没有疲劳误差,被试二存在疲劳误差。

4)两个被试的平均误差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治良主编,《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P167-187

3.心理学考研网:http://www.psykaoyan.com/archiver/

附录

原始数据:

实验序号

右外

右内

左内

左外

左外

左内

右内

右外

1

9.7

10.2

9.9

9.9

9.2

9.4

10.1

9.6

2

9.9

10.4

10.5

10.3

10.5

9.4

10.4

9.7

3

9.6

9

10.5

9.8

10.5

10.3

10.6

9.8

4

9.8

9.8

10.3

9.5

9.9

9.5

9.9

9.7

5

9.2

10

9.9

9.7

10

10.5

9.2

9.6

6

9.4

9.6

9.9

10

9.6

9.3

10.3

9.4

7

9.2

10.2

10.2

9.9

10.5

10.1

10.2

9.4

8

9.5

10.1

9.5

9.5

10

10

10.2

9.5

9

9.4

10

9.9

10.9

10.5

10.3

9.6

9.4

10

9

9.8

9.5

10

9.4

9.4

10.1

10.7

11

9.5

10.2

10.4

9.5

10.3

9.9

9.6

10

12

9.5

9.5

10.6

9.4

9.9

10.3

10.2

9

13

9

10.1

9

9.2

9.3

9.5

9.5

9.3

14

10.2

10.6

11.3

9.5

10.1

9.4

9.5

9.4

15

9.6

9.5

10

10

10

10

10

9.9

16

10

9.8

10.1

10

10

9.9

9.6

9.8

17

10

10

10

10.2

10

10

9.9

10.1

18

10.1

9.8

10

10.3

10.4

10.1

9.9

9.8

19

10

9.9

10

10

10

10

8.8

9.7

20

9.6

9.3

10

10

10

10

8.9

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