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十九首
(2025-11-17 20:56:17)
标签:
读后感刘炜 |
分类: 阅读笔记 |
刘炜教授的《古诗十九首讲录》一书是根据教授的课堂讲授录音整理而成的,此书有意保留了课堂讲授的口语化、现场感等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书的学术性主要表现为,对《古诗十九首》原诗的顺序做了重新编排,因而对《古诗十九首》做了较为连贯性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注释赏析类著作。正是这一点,让我在偶然翻到这本书时,就乘兴读了下来。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是“绪论”,总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二是“上部 思妇之词”,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主要是两类诗歌:一类是“游子之歌”,一类是“思妇之词”。所以第二部分就先讲了“思妇之词”。而“思妇之词”也可以分成两组,代表两类完全不同的思妇形象,前七首诗歌为一组,表现的是一个非常忠贞、非常温情的思妇形象。第八首《青青河畔草》为一组,是描写作为歌女形象的思妇之词。三是“下部 游子之歌”,描述了三种情感:一种就是离别的情感,一种就是失意的情感,还有一种就是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慨。而且,作者认为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三种情感,当然作者说是转述的叶嘉莹先生的观点。而“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是《古诗十九首》里面最基本的音调。写“游子之歌”共11首,前五首,作者归为一组认为是“强调个体强调自我的生命意识,它和汉代以来的传统思想完全不合”,且这是后来魏晋风度的源头。中间三首归为一组,写的是失意的情感。最后三首一组,写的是思归的情绪。
最后总结起来,刘教授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写作特点像明朝诗人谢榛所说: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即真实、自然、平白。深有同感。我的同感当然是因为读了刘教授的讲解才有的。通过教授对古诗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生活状况的讲解,所以对这十九首古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隔着遥遥的时空距离,今天才通读背下“古诗十九首”,是因为刘教授的这本书,特记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