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的格调

(2025-10-13 21:26:13)
标签:

杨昊鸥

读后感

分类: 阅读笔记


杨昊鸥老师的《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借鉴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二十四诗品》的思路,把从古到今的中国散文梳理为二十四种格调,用分类评述的形式呈现出来。“由于中国散文的应用性自古以来就很强,它承载着政治、历史、哲学、美学,乃至于普遍情感和日常生活等中国精神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二十四种格调既是中国散文的文学气质,也反映着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文化气质。”

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三千年散文历史的梳理,精选出24个专题,从先秦诸子到当代文学全面展示了中国散文的精神内核与技法精要。24种格调如下:

一、古质《尚书》。为了说明散文的“古质”格调,作者举《尚书·秦誓》为例。《尚书》是重要政治人物的讲话记录汇编。这篇“秦誓”是秦穆公在与晋国的“崤之战” 胜利结束之后面对秦军将士发表的演讲。此“誓”的内容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追悔为主。作者举此例想说明,包括《尚书》在内的“五经”,虽远古但典雅朴素,有一种雕琢的自然本真的味道。

二、跌宕《左传》。作者举的是 “曹刿论战”,中学课本里有的。作者认为,虽然“全文只有三百来字,但是信息含量非常密集,行文紧凑,层次分明,布局跌宕,用极短的篇幅写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同时人物刻画生动细腻,代表着中国古代叙事散文的最高水平。”散文来描写战争场面不易,能简短且跌宕起伏地全面呈现战争更难。

三、辞达《论语》。辞达,其实正是孔子的行文作风。子曰:“辞达,而已矣”,说话,写文章,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不需要追求过多的修饰,就好。散文写作,“辞达”是很重要的。

四、安逸《庄子》。作者对《庄子》读得很多、很深,得出了“安逸《庄子》”的结论,即使我没有怎么读过《庄子》,我的感觉也是《庄子》是安逸的,但,这里的安逸不止是舒适快乐,还有心安理得。聪明如庄子,潇洒如庄子,不是简单地追求不羁,而是在切实的人生中去追寻突破固化的世俗价值观念之后的新价值。

五、劲健《史记》。劲健是强劲有力的意思。《史记》作为史书,文学经典,其最初是《太史公书》,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司马迁写作《太史公书》并不是单纯地要记录历史,而是要通过记录历史上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来思考人类社会的进程以及冥冥之中仿佛难以琢磨的天道规律。作为“二十四史”的第一史《史记》,居然初衷并不是记录历史,令我惊诧。而司马迁强劲地著述《史记》,也使《史记》强劲。

六、自重《世说新语》。自重,强调言行得体、保持尊严。《世说新语》是一本比较有趣的书,是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著名人物的言行事迹的书。书里的人物自重身份,重视自身的品德和才能,而不是职位和财富。作者认为总体来说,《世说新语》把“自重”描写得比较好。

七、曲折嵇康。嵇康天赋过人,各种东西都能无师自通。他的诗歌非常有名,尤工四言诗;他的哲学素养非常高,有些在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篇章;他的音乐造诣举世无双,创作了一些名曲,并有“琴赋”等音乐理论著作,演奏更好,嵇康死后“广陵散”失传;他擅长书法,工草书。而让嵇康名声大噪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说着绝交,却在临死前将幼子托付给山涛,而山涛真的就认真像自己的儿子抚养着。这便是魏晋人物的孤傲、放荡和坚持,是嵇康的曲折,也是散文的曲折格调。

八、悲欣王羲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创作在一次会稽山的42位文化名流的集会上,却是“用极度华美的笔触来书写人世间永恒的悲哀——生命无常,万物易逝”,表现了散文的悲欣。

九、萧散陶渊明。萧散的意思是文风简洁疏淡,不堆砌辞藻,作者选择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说明陶渊明的文风是萧散的。

十、铿锵韩愈。韩愈的诗历代以来都被说成“奇崛险怪”,而其散文,一扫六朝、隋及初唐以来的绮靡文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者选取了韩愈的“进学解”,认为是一篇“初读起来有点怪,行文似乎有点拖沓啰嗦,名气却不小的文字。” 总起来讲作者还是认为韩愈作品具有响亮有力、节奏明快的特点,同时蕴含深沉坚定的情感力量的。

十一、峻洁柳宗元。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最著名的是“小石潭记”,而作者选择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因为作者认为虽然这一篇不如“小石潭记”灵动幽深,但章法严谨、意境开阔,行文层次丰富,也更能体现作者峻洁洗练的文风。

十二、醇厚欧阳修。作者认为宋代散文风貌,欧阳修最具典型意义,除了写作散文,欧阳修还是一位高官,是金石学的开山祖师,还是历史学家。作者选取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写于同一时期的散文,即从中央被贬官到滁州的时期,散文中却没有被贬的抑郁,只有儒士的散淡,和对所处时代的自信,从散文的醇厚,体现出欧阳修的醇厚。

十三、汇通苏轼。作者选取了苏轼的“放鹤亭记”,以展示苏轼在文学上的才情学养,以及苏轼在汇通百家的基础之上自出机杼的过人手段。

十四、物我归有光。在介绍归有光之前,作者提到散文谱系,即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归有光,这样说的意思是他们之间是有精神的传承的。作者选取明朝的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来说明归有光在写文上物我交融。作者还提到归有光对《史记》进行了认真的评点,开创了五色圈点的评点方式,是《史记》接受史上一个重要的评点本《归震川评点史记》。

十五、雅趣·明代小品文。作者以袁宏道的《叙陈正甫<</span>会心集>》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为例,来阐述晚明时期小品文名篇众多、名家辈出的现象,以说明明代小品文注重“雅趣”。

十六、经营·桐城派古文。作者以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的“左忠毅公传(节录)”、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两篇文章来说明桐城派善于经营文字。

十七、锐利鲁迅。以鲁迅的“秋夜”为例,说明鲁迅的散文不止于优秀更跻身于伟大,说明鲁迅的散文尖锐犀利像一把手术刀剖析社会病态”。说到鲁迅作者还说“我们在谈论鲁迅的时候,谈论比较多的是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启蒙中的贡献。谈论他的文学成就时,往往也是谈论思想性多于文学性。实际上,鲁迅作为文学家,在现代汉语文学方面独创性相当高。他的独特性之突出,成就之高超,令后来者很难模仿。”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

十八、渊博傅雷。以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序”为例,来阐明傅雷先生渊博的知识也体现在其散文中了。

十九、赤诚方志敏。举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节选)”,来阐明散文还有一种格调就是“赤诚”。正像作者说的“文学从来不是书斋文化的专利,书斋之外,广阔无边的社会人生才是文学真正的家园。”同感。虽然革命家方志敏没有太多的文学作品传世,但仅这一篇“可爱的中国”所闪耀的赤子之心,就足以流芳百世。

二十、浑融张爱玲。以张爱玲的“弟弟”来举例说明散文写作技术的浑融。作者把张爱玲这篇散文捧得很高“它在散文写作技术上堪称完美,谋篇布局大巧若拙,语言自然流畅中见狠准老辣,闲笔中的言外之意运用如盐入水不着痕迹,体现出张爱玲一流的文学触觉。”

二十一、复调史铁生。当然是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举例说明散文的“复调”。作者认为史铁生的这篇散文是最动人的中国当代散文。

二十二、机智王小波。用王小波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来说王小波在散文写作上,把广博的书本知识,不留痕迹地融入切实的社会生活中,体现了散文写作的机智。

二十三、温暖《南方周末》。以1999年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来说散文写作中,即使应用性很强的作品,写好了,也会很美,很温暖。

二十四、苍茫李娟。以李娟的散文“狗带稻种(节选)”,说李娟的散文把个人情绪往人类命运,甚至宇宙世界的方向去融合,可能和她生活在新疆有关吧,总能感受到“天上的云像河水一样流淌,黄昏时候的空气如液体般明亮”而“孤独感完美无缺”,却又不止于孤独,而是“自由自在”。

杨老师的这本关于散文的格调,对写作和欣赏散文很有帮助。作者认为近一百年时间中,中国产生了梁启超、鲁迅、张爱玲这样在白话散文写作上开创性极强的大作家,他们在结构形式和语言感染力上极大地拓宽了现代汉语散文表达的可能性。正是赞同杨老师的许多观点,我读这本书,才会觉得很受用。

比如杨老师认为:“形散而神不散”之说虽然流传甚广,却是一个望文生义的想当然的说法。虽然第一次看见这种观点,但细琢磨,却觉得很有道理。

杨老师在书中说:在古代“散文”不是文体概念,而是和“韵文”相对应的语言概念,韵文是讲究声韵和对仗的语言,而散文则在声韵和对仗没有要求。还有,“经部文献的古质洁雅,先秦诸子的取象譬喻,史籍传记的伏线跌宕,韩潮苏海的铿锵奔涌,晚明小品的活泼俏皮,桐城古文的经营安排”。这些也是我第一次听见,让我自觉才疏学浅的同时,也觉得读此书收获蛮大。

特别认同的是“阅读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公式解题,而是以心印心的人间至乐”,这也是我喜欢阅读的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