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人的自传
(2025-08-21 09:03:01)
标签:
读后感 |
分类: 阅读笔记 |
一本《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吸引了我的注意,作者是刘泽华,这是我没听过的名字,我想看看一个寻常人的生活,所以读了这本书。
百度一下得到的信息是:刘泽华(1935-2018)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王权主义反思学派”领军人物。提出“王权主义”理论体系,打破传统阶级斗争史观,强调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
本书中也介绍,“作者长期从事王权主义问题研究,创造性提出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在历史进程中坚持分为不同‘形态’说(用什么概念表述是下一层次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受‘形态’的制约;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史家面前无定论’。”
也就是说这是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而这本类似于自传的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传,一部分是学术观点的推介。对于自传作者说“我的经历是一系列偶然的堆积,背后则有个大的必然在左右。少年时战火风云中漂泊的一叶,充满了恐惧和无助;青年和壮年在数不清的运动中奔波、紧跟,在幸与险中沉浮;进入老年期,才多少有点自主意识,但是久在樊笼之鸟,已失去奋飞的能力;另外,也是习惯了,当然也还有相当的理想和信仰因素在其中。”对于学术,作者说“以我之见,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因此,历史与现实的互相关照,无疑是研讨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切入点。反过来,叙述和研究历史,则是为现实提供一种国情备忘录。”不知道作者在学术研究时有否遵循这一观点,但觉得这个观点很不错,我是不明觉厉了。
作者出生在石家庄近郊的一个小村庄,而这个家庭颇具故事色彩。母亲是续弦,且和父亲相差31岁。当时母亲患病,近死,而大姑娘是不能死在娘家的,55岁的父亲刚丧偶,最好不出三个月能续弦,经媒人撮合,就有了这场婚姻,婚后,生活得不错又当家作主的父亲,到处给母亲请医生,奇迹出现,母亲身子骨恢复正常,后来育有5个子女,且活到95岁。而“‘父亲’是一种生产方式”,虽不识字,但擅长农活,善于多面经营。所以作者的幼年是有着相对轻松富裕的生活的。
作者6岁在村里上学,10岁寄宿,14岁考上中学,后来当了老师,进修俄文,成了中学教师,1957年22岁考上南开大学,后来任助教、讲师、教授。应该说这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和机缘巧合成长为一位教授的奋斗史。作者的语言生动而朴实,从一个寻常人的视角去描述社会和生活的种种,读来真实而生动。可能因为作者有记日记的习惯,且有较好的记忆力吧,所以读这本自传有一种真实而详细的感觉,像是正在经历的一样。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际遇,只有认真生活,且怀着热情努力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