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归来之三——那些景
(2025-07-24 20:29:22)这一次新疆之行,是我目前外出时间最长的一次旅行了,十八天,经乌鲁木齐到阿勒泰、塔城、博乐再到伊犁,四个地州,游览了湖、村落,探访古迹,还在草原上撒欢儿,是一次尽兴的旅行。
1.湖泊。
最先到达的是乌伦古湖。在阿勒泰的福海县,这是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水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2米,号称是戈壁滩上的大海。是的,乌伦古湖,浩瀚,亦荒凉。
后来是喀纳斯湖,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88.5米,是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人间仙境,神的花园”是对喀纳斯的评价。我以为,喀纳斯虽然因为水怪的传说,早已有名,但,因为周边的草地、林木的映衬,加之喀纳斯湖水蓝绿的深浅不同,才是喀纳斯引人注目的缘由。
还有赛里木湖,水域面积约45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92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地堑湖泊。沿赛里木湖转一圈,会遇见草场、林地、戈壁,也会看见天鹅、野兔、蝴蝶,还有各种颜色的俏丽的花朵,赛里木湖美在湖水的辽阔而多变,也因其周边景致的四季变化而格外令人向往。
还路过恰布其海,其实这是个水库,是新疆最大的水利枢纽,属高山湖泊类型。其水域面积达5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90米。恰布其海的特色是三文鱼养殖基地,一直以为是在海洋生存的三文鱼,也在这一个海里生活着。
当然,行走在路上,还望得见哈萨克斯坦一方的阿拉湖和博塔州的艾比湖。虽然不是刻意,但行走内陆在新疆,竟然也遇到这样多的湖,还是挺兴奋的。
2.村庄。
走在路上,当然路过很多村庄,特别是草原上牛羊满山坡之后的毡房,也算村庄吧。但我真正到访的只有禾木村和白哈巴村。
禾木村位于喀纳斯景区内,为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据说有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什么是部落呢,以什么形态存在呢?几个屋子,还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我不知,也没想探究。
禾木村分为老村和新村两部分,据说老村居住着80多户图瓦族原牧民,新村多为哈萨克族牧民和图瓦人聚居。禾木人的小木屋,建筑术语是井干式结构。我看见的是房子用原木一根一根镶嵌垒在一起,中间用什么补漏空隙,住在房屋里面看不出木屋的结构,改良的结果吧。我爬上村子北面的哈登平台,这是一块空中牧场,而且可以清楚地遥看禾木村。村子是在两山的谷地间,有河流蜿蜒而过,一片一片白桦林为村庄带来绿荫,夕阳斜下,村庄静谧,即使狗吠雁鸣游人吵嚷,但,坐在平台边缘看那村庄,我得到的就是宁静。
白哈巴村,属哈巴河县,距离北面的俄罗斯边界直线距离为59千米,距离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边界直线距离为3千米,与东边的蒙古国边界直线间距为76千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临界三国的村庄,主要居民为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族牧民。
白哈巴村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我是在下午到达的村子,探访了那块“西北第一村——白哈巴”的石碑,徜徉在村庄的小路上,看着那位在狗的引领下,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牧民优哉游哉地从身旁走过,有一种穿越了的感觉。
第二天特意起了个早,在村庄还没醒来时,走上了村东头的栈道,栈道在高处,看得出白哈巴村也是分新村和老村的,而那户最西最北的人家的主人还没有露面,他们家的牛马却已经在院落里开始觅食了。
其实,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现在,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这个样,而禾木和白哈巴村,因为地处最西最北之地而格外令人关注。
3.公路。
这一次行程大约4000km,走高速,走国道、省道、县道,也走了比较著名的219国道,伊昭公路和独库公路。
在219国道上大约走了1000多公里,是219国道(起点为新疆喀纳斯,终点为广西东兴市[中越边境])全长约10065公里的十分之一。一直想走219国道,因为曾走过东北的331边境公路,便也想走走西北的边境公路。219国道是从寻找起点开始的,起点在阿勒泰的喀纳斯。走过阿勒泰,到塔城界时,有个打卡点是“219国道塔城520爱情起跑线0”处,海拔2200米。到将近国道的912处是塔城520“爱要长久”打卡点,219国道在塔城境内有520的线路,借其谐音219爱要久而来,不错的创意。在塔城的219国道830处左右到小白杨哨所,因为那首“小白杨”歌曲而设立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塔城就是博州境了,阿拉山口口岸、火车站就在国道附近。
当然这一路最多的还是自然风光。初夏六月,鲜花盛开,草盛葳蕤。草场一个连着一个,牛羊一群接着一群,在远山的山尖白雪的映衬下,如诗如画。还有,我一直想亲眼看看的草原上弯弯曲曲流淌着的河流,在白杨市巴依木扎看到了九曲十八弯……在路上的最大惊喜莫过于那些在书上在电视上看到的景色出现在眼前。
走伊昭公路那天,多云。我们是奔着白石峰而去的。从伊宁向南沿伊昭公路(有一段219国道)翻越乌孙山便到了昭苏县。这一路仅140公路,用时却是4小时。除了路况的险奇,天气还跟着凑热闹,多云转雨、大雨、冰雹,再转雨、多云、晴。海拔由不到千米到3140米。其实路面不错,只是盘山公路。事实上,因为急雨和小冰雹我们完美错过了观赏白石峰峰顶,但这一路的风景可以用“此路值得”来总结。
独库公路名声太大了。我们是从那拉提上的独库公路北段,也是217国道,当年勇士用血汗修建的独库公路,在几代人的维护下,现在路面已经不错了。但毕竟行走在山间,一面是山谷,一面是峭壁,且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在云的深处是无尽的山川,而且或细雨、或浅雾,视线一般。一直的感觉是路在半山,河在山下。那照片里的连续的之字形线路似乎没有,但高低起伏、左右拐弯却是家常便饭。即便是这样,道路旁偶尔却会有牛羊……
其实公路的美,在于它两边的风景,无论是草原湖泊的唯美,无论天气、山路的另类,还是戈壁雪山上的行走,是公路连接了风景,也是风景成全了公路。
4.古迹。
西域因为丝绸之路商贾众多,历史上也因为边疆之地兵将驻扎,所以有很多传说、故事,以及遗迹。特别是之前读了谢晓钟先生的“新疆游记”和井上靖的“西域纪行”,对新疆这块土地上的古迹,又多了一份念想。
准噶尔古城。在和布克赛尔县城不远,有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准噶尔汉国)遗址,被誉为“准噶尔汗国第一城”是明朝时期的古遗址。除了记录这一遗址的石碑,其他的都在围栏里面封着,没有亲见。
据说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四面墙体上开有4座城门,但城内建筑群落之间的空地较多,推测应当有搭建蒙古包居住的区域。该古城约略建于17世纪40年代初,废弃于18世纪70年代,在巴图尔珲台吉至僧格时期是准噶尔蒙古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中心。这是一个远离繁华的地方,这是一个曾经繁华的地方。
夏塔古道。是古代伊犁至阿克苏的古道。夏塔古道全长120公里,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径。夏塔古道在昭苏县西南部70公里处,也叫“唐僧古道”,据说玄奘西行取经时,正是通过这条古道翻越木扎尔特冰川(海拔3600多米),最终抵达印度,如今作为古道早已废弃。
我以为古道应该是羊肠小道,两边是荒凉的山坡,事实上道旁边有比较大的河流,远处茂密的丛林,想这古道在早年也一定很宽阔。木札尔特冰川就在夏塔古道通向处。
走在夏塔古道上,有可以远望见冰川的地方,但据说基本上是每天下午下雨,上午也常常有云缭绕。我们是在云的间歇处,远望到木札尔特的。作为景点,夏塔古道是有其与众不同之处的,但作为曾经的交通道路,让我想到的只有艰难和不易。
5.草原。
新疆因其辽阔的面积,是多草原的地方,这一次新疆行,我们选择游玩了恰西草原和那拉提草原。
恰西草原。有人说,塞外江南在伊犁,伊犁最秀是恰西。恰西位于巩留县东南部山区,看完恰布其海,我们到了一处据说游人很少的草地,准确点儿说这是一处宽敞清秀的谷地,左边低山如垣,前边高山远立,芳草绿茵,松衫凝翠,苍岩露红,冰山隐约。一簇簇游人,间或三两匹马的队伍,还有远处悠闲的牛羊。山风轻拂,绿野无边,心随景远,真的觉得成了自然的孩子。
那拉提草原。那拉提草原很大,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空中草原,在草原,可以望见积雪的远山。然后天牧台景点,真的是天牧,牛羊自在,河流潺潺。然后河谷草原,在小黄花的加持下,草原是嫩绿的美,最后是两侧为原始森林的盘龙古道。
那拉提很大,即使几个景点打卡一下,也颇费时间,即便是驾车;那拉提很美,远处的雪山,随处的草场,还有交错的河流,以及丛林片片。
在景区,我们还走进了草原深处的一户哈萨克毡房去午餐,去的路是草场上的车辙路,而羊、牛就散落在路上,有的就躺卧在路上咀嚼着,鸣喇叭、高喊之后,才给我们让路。忽然生出一种打扰到牛羊的惭愧……
我想说,来到那拉提,让我对草原的喜欢又加强了几分。
除此,我们还到了伊宁古城、八卦城,还看了天马浴河的壮观,等等。这一次新疆行真的看了很多景,可是,愁人了,六月的新疆,似乎处处都是景,随手一照,都是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