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旅行记录之赣州

(2025-03-26 20:49:18)
标签:

城市

之四

分类: 行旅随感


赣州市,是江西省地级市,有阳明圣地、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等等称号,据说还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誉,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我好奇于“赣”这么复杂的字怎么会做地名,于是我问了深哥,被告知:章水和贡水是两条天然河流,在赣州市区交汇后始称赣江。其名称源于古代地理命名习惯,如贡水得名可能与赣巨人传说相关,而章水则可能取自字代表的法规或秩序含义。赣州因两水交汇形成赣江,城市因此得名“赣州”。古时字即由组合演变而来,体现了地名与水文特征的直接关联。

这城市名字的由来,感觉很有历史和文化,其实,走在赣州的大街小巷,也时时有这种感觉。

我首先去的灶儿巷。灶儿巷是一条古街,全长227米,有赣南客家建筑、赣中天井式建筑、徽州建筑、西洋式建筑等清代遗存建筑,虽然我不大分得清,但从小巷走过,仿若走在过去,时光也放慢了。出灶儿巷向左便是宋城建春门,门外便是贡水,贡水上有东河浮桥,船家的船上张挂着一条条大鱼,丰收满满的感觉。自建春门沿城墙向北不远是涌金门,再往北是八镜台。登临八镜台可见章水贡水合为赣江,浩浩汤汤很有气势。八镜台下有宋代遗留古城墙,古城墙外有亭名合江楼,真的看得到两水合而为江。合江楼旁有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那几株郁郁葱葱的榕树像是诉说着客家南迁的故事。

自八镜台向西沿城墙向郁孤台,路过蒋经国先生1940—1945年与家人居住的旧居,没进去。再往前不远,便是清江水上郁孤台了,郁孤台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

到郁孤台已是傍晚。从灶儿巷到东河浮桥船家打鱼卖鱼的日常生活,到八镜台上看章水贡水合为赣江的自然地理,再到郁孤台读辛弃疾想文天祥的人文历史,这样沿城墙走过来,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旅行的意义就在这里吧。

在赣州还去看了标准钟。标准钟建成于1953年,建在当时的市中心,因四面有计时大钟而称标准钟,当时是机械钟,现在已换成电子石英钟,钟楼高20米,窈窕矗立在街心。

自钟楼向东向南走不到1km便到了海会禅寺,此寺在市民区中,始建于唐宋年间,历经多次兴废,最终在20世纪初重建,并正式更名为海会禅寺。是尼众清修道场,占地不大,但规模不小,且天王殿、大雄宝殿一应俱全。

从海会禅寺经慈姑岭(是有一些清代待修建筑的历史街区)到魏家大院。魏家大院是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陆续建成的私宅,跨罗家巷、荷包塘、慈姑岭3条街,是市区最大的一处旧民居。大院是砖木结构,集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于一体,外部采用青砖封火山墙,内部采用柱、板、雕花隔断空间,屋顶盖以小青瓦。现在的魏家大院除了可以看古建筑,还有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的展览。

魏家大院旁便是“福寿沟博物馆”。博物馆用图片、实物、影像多种方式展示了赣州古城地下排水系统。赣州古城是三面临水的城市,北宋前常年饱受水患,直到宋熙宁年间,刘彝担任虔州知军时,完善了古城的两个排水干道系统。由于两条沟形的干道系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纵横纡析,或伏或见”故名福寿沟。

出博物馆走几百米就到了赣州文庙。赣州文庙是保存比较好的古代县学校址,算清代建筑吧。建筑为重檐歇山顶,覆以黄绿相间的高温瓷质瓦,屋面九脊全部用青花瓷砌成。用瓷器做瓦面的文庙是赣州独有的,也是国内孤品。文庙旁一学校院内有用脚手架环绕的维修中的慈云塔。据说因塔下原有慈云寺而得名,现塔为北宋1023年重建,六面九级,楼阁式砖塔,是赣南五座宋塔之一。

赣州闲逛,到处可见宋时痕迹。但,宋时已远,留下的只是历史陈迹,今天的人们在絮叨着宋人的点点滴滴的同时,过着属于今天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