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行记录之南通
(2025-01-25 18:36:13)
标签:
城市旅行之一 |
分类: 行旅随感 |
南通建城不早,在五代时(958年)南通地区才设立了通州,其名字是因为它位于长江和黄海之间,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所以取“通”字。然而,到了明代,北京也出现了一个通州区,为了避免重名,就在南方的通州前面加了一个“南”字,从此改通州为南通。
南通是我从未踏足过的城市,近代史上那么有名的南通总要看看的,于是南通成了我2025年城市旅行的第一站。
在做南通攻略的时候,才确切地知道南通出名一是因为她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二是在中国历史上,南通创办了诸多第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特殊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有“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称。知道这些不禁对南通肃然起敬了。
南通是江苏省辖地级市,东濒黄海,在长江北岸,是长江入海的北岸的最后一个地级市吧。我很纠结为什么南通不被称为长江入海口,名气不够大吗?百度的解释让我信服了: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北翼,与上海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上并不在长江入海口的正对位置,且长江入海口指的是长江与黄海交汇的地方,这个位置更接近于上海而不是南通,还有,古代南通是个岛屿与大陆并不连接。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铁路南通站直到2004年才办理客运业务,随着沪苏通大桥的建成南通市有了铁路的过江通道,铁路通行就更方便了,也就有了北京直达南通的车。
到南通第一站,先到的南通博物苑。这个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旅游景区。南通博物苑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据说建苑初期,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现今仍然注重历史文化传播和科普教育,不过文物标本都挪到了室内。我的参观顺序是南馆、中馆、北馆、东馆、濠东水榭、谦亭、水禽罧(shen肾音)、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九曲桥、魁星亭再回到西馆,南通图书馆旧址,自然厅和新展馆。算是将南通博物苑所有的展馆都转遍了,感觉这是一个实现了张謇先生建苑初衷“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草木之名”的所在。除了当年存留下的建筑,馆内的展品、标本颇费匠心,特别是和长江口相关的展品很有地域特色。
南通是博物馆比较多的城市,我还去了蓝印花布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和中国审计博物馆,以及张謇纪念馆、沈绣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于1996年创建,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虽然全国各地都有蓝印花布生产,但江苏一带由于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用于蓝印花布印染的棉花和蓝草,经济条件又相对较好,所以江苏地区的蓝印花布无论从纹样还是技艺上都略高一筹。所以南通才有蓝印花布博物馆吧。
珠算博物馆为啥在南通,据说是因为张謇办“通州师范学校”时就要求学生学习珠算,开创了师范教育中学习珠算的先河,且南通在珠算普及与发展方面有显著成效,培养了多位珠算高手。2004年开馆的“中国珠算博物馆”,包含算书典籍、算具精品,等等。我看的是珠算的历史和各种算盘的模样的热闹。想起上学时很努力地去学算盘,初入职算盘曾是自己的主要劳动工具,再看着博物馆内的各种算盘和与珠算有关的物什,觉得亲切的同时,也有些慨叹时光的无情。
2006年开馆的中国审计博物馆,按时间划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审计、中华民国政府审计、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和新中国审计。从西周至清末三千余年是中国古代审计阶段。审计博物馆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审计的主流形式,将其分为官计、上计、比部、三司与审计司及科道审计五个阶段。没想到历史上的审计学问还很大,这便是参观这个博物馆的收获:在你以为很熟知的领域,又发现更多的你的无知。非休息日参观博物馆基本上观者都不多,而参观审计博物馆,除了我和本专业的同伴,还遇见一年轻人,我兴奋地问他是不是从事审计工作的,结果回我他只是对博物馆感兴趣,那么说来审计博物馆至少丰富了博物馆的专题。张建纪念馆和沈绣博物馆挨着,就在濠河边。濠河是南通古城的护城河,据说通州筑城即有河,现周长10公里,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距今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北京、西安、苏州、南通)古护城河之一。
南通有山,谓之狼山,属浙西天目山系余脉,海拔百多米,是狼山风景区的狼山、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的五山之首,也是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是长江由海入江的第一名山,人称“江东第一山”。登狼山从法乳堂入,法乳堂即广教寺,过法乳堂经幻公塔、法聚庵到望江亭,可隔着树木远望长江浩阔;经葵竹山房、白雅雨烈士墓到大观台,在大观台可以清晰地看见长江往来船只,以及沪苏通大桥,虽不是“孤帆远影碧空尽”,但却是“唯见长江天际流”。再上行几步就到支云塔。狼山最高峰的支云塔,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主持智幻大师所建,塔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朱漆雕栏,腰檐成翘形,上覆以金色琉璃瓦,很秀美。狼山虽不高,但植被密布,文物散落,感觉很有历史和文化,值得一探。
狼山脚下是长江。我以南边的“云顶.江边”为参照起点,沿长江经马鞍山上的梅林春晓,黄泥山上的龙爪岩,以及滨江公园的帆船广场到达金锚广场,几乎是这一段江边步道的终点。闲逛在长江边,亲水、亲山,拍拍照片,聊聊闲话,生活就是在这慢悠悠的情境中美好起来。
还去了南通的钟楼。准备去钟楼的时候,路过一叫寺街的地方,感觉似有古意,信步走进。看着有些老建筑,且看见一些简单的介绍,知道一些房子至少是百年前传下来的。沿此街走不过几百米看见黄墙黑瓦的建筑,是天宁寺。也是“寺街”之名中的寺,有寺才有街,这座寺就是素有“一州伟观”之称的唐代古寺天宁寺。天宁寺,初名为光孝寺,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寺庙坐北朝南,以山门、金刚殿、大雄之殿、药师殿为中轴结构,除了山门,其他殿在维修中。寺西北隅有光孝塔,建于唐咸通五年,是南通城最古老的塔,为五级八面砖木塔,须弥座式塔基,塔身颀长,呈现玲珑挺秀的姿态。光孝塔年代久远,比南通建城还早,故民间流传“先有塔,后有城,依塔建城”之说。不经意间,竟然了解了一点儿南通的历史,这便是闲逛的好处了。我有的时候,喜欢不做太详细的攻略,只是找一下重点,留点儿空余时间,然后就会在闲逛中有意外收获,便也会有格外的惊喜。
出天宁寺往东往南几百米就到了钟楼广场。钟楼挺拔远远便可看见。钟楼后是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是当时通州城内最高建筑,亦是城门,因此在明代还有人把“谯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1914年,张謇在上海买来巨钟,并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便有了如今钟楼谯楼相依、“中西合璧”的特殊建筑。
就这样东一趟西一趟闲逛在南通,对南通有了切实的了解。虽然是乏善可陈的冬季游览南通,但正遇见蜡梅花香馥郁,走到哪儿似乎都有蜡梅香氛,便觉得南通好像就是带点儿甜香的。
让我觉得,无论何时走在路上,去发现、去感觉,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