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域纪行
(2024-12-06 17:18:51)
标签:
井上靖读后感 |
分类: 阅读笔记 |
西域,是对中国新疆和中亚等地的总称。因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而得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专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古称)以东。广义的“西域”则指经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所有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刚读完的井上靖先生的《西域纪行》指的是参观游览西域的行程、所见、所感,他说的西域是狭义的西域,中国境内的新疆、甘肃的一些地方。
此书纪行是从1977年的“赴乌鲁木齐”开始的,那一次行程以乌鲁木齐为据点,到伊宁、吐鲁番、和田以及这些地方附近的博物馆、工厂等参观。
1978年之行是坐火车经兰州到酒泉,然后坐汽车参观嘉峪关、玉门镇然后到敦煌,参观千佛洞(应该就是莫高窟,译者直接用作者的名称)常书鸿陪同。乘汽车去玉门关、阳关遗址也是常书鸿陪同。按井上靖先生的说法,阳关因在玉门关以南而名,玉门关是西域北道的起点,阳关是西域南道的起点。
1979年之行,亦是经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参观高昌故城,后经阿克苏飞入喀什,到阿图什、英吉沙、叶尔羌等地,再访阿克苏,这一次先生改变了原计划的阿克苏到库车2天的行程,只为了要去塔里木河看一眼,125km往返用了11小时,很辛苦很疲劳“可无论如何,我见到了塔里木河!还荡舟塔里木河!”这大概是属于文人的一种幸福感吧。再从阿克苏到库车参观。
1979年又一次西域行是再访酒泉,跟NHK的摄制组一起。是从兰州坐火车前往的,凌晨2点半到酒泉,看见很美的月色。参股夜光杯工厂,鼓楼,再从酒泉往敦煌。敦煌参观之后又开始了以张掖、武威为目标的河西走廊之旅。
1980年之行又到新疆。主要是和田、民丰,参观尼雅遗址。在和田到白玉河、墨玉河参观。然后经克里雅(于田)到尼雅(民丰),总计310km,包括午休,用时近10小时。从尼雅县城到尼雅遗址间120km,至90km处有“大马扎”村即为人类在这一带沙漠的最后聚居地。那一天他们用了11小时才驱车走完90km到达大马扎。然后,其他人形成骆驼队去尼雅遗址,先生则返回往且末、若羌、米兰的南道之旅。这一次从乌鲁木齐返北京是坐的火车,用时四天三晚。
也就是说本书记录了先生4年间5次的中国西北之行。先生在路上是随时记笔记的,这本书就是根据随时的笔记整理而成的,基本上是把沿途(不管是飞机、火车、还是汽车)所见、所遇,甚至当时与人的聊天都记录下来,既反映了所见的自然风光、景致、历史知识,也有和人打交道的情态,甚至人们的衣着也时有描述。是一种旅行实录的笔记。
读这样的书,既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对当时的交通、生活都能有一些了解,比如沙尘暴频繁,路况相当不好走,好多地方没有自来水,不能洗澡,等等。不过,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情况呢。兰州到酒泉火车当时用时18小时大概车速是四五十公里的样子,现在4个多小时就到了。
以为书有些细节翻译得不够好,比如玉门关遗址参观“我首先将视线投向关外,即西方。国境线附近小丘波浪翻滚,对面则是点点撒着沙漠草的荒原。”这里的“国境线”我以为用得不对,应该是当年的边关的意思,退一步用“边境线”都比“国境线”好。
我是兴致勃勃地读完这本书的,因为也想了解西域,因为从先生的一些描述中能体味到一种文人、或者旅人,走在路上,感触实地、想望历史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是我也喜欢走在路上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