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2024-09-11 20:16:10)
标签:
城市二十 |
分类: 行旅随感 |
度娘说成都市有着世界罕见的3500年建城、2500年城名不改的历史特征。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始设蜀郡并成都县。前311年,仿秦制重建城垣,为有文献记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之始。1921年,始设市政筹备处,1928年,正式设市。这便是成都的由来。
喜欢成都,且随着了解的增多,越来越喜欢。
我是近40年前的1985年第一次到成都,那时候还谈不上喜欢,只对成都吃食的品种多样和廉价,印象深刻。后来也不断去成都,去成都周边,就在不久前,又去了一次成都。
这一次去成都最让我震撼的是三星堆。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来看“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中心部落。约当商代早期,出现城墙、大型建筑。商代中期以后,城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高度发达的青铜制造、黄金加工、制玉、丝织业,复杂的社会结构,成熟的祭祀体系,彰显其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无知便可以瞎想,我从三星堆的描述想到成都周边当年曾经很兴盛,那个时候应该也是富甲一方的。
现在的成都,除了富庶,还有很多。比如这次我去的宽窄巷子、锦里,比如我再次去探访的杜甫草堂、武侯祠。
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个网红打卡地,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据说是年羹尧当年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在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所以至今宽窄巷子的建筑多是四合院。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较为古老、较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中国,也许吧,至少现如今是这样。锦里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
又来武侯祠,因为住在附近,也是想加深印象,毕竟唐诗里太多武侯的话题了。现在的武侯祠和杜甫诗里说的情状很接近。武侯祠原指位于刘备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后历经明清两代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最终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再访杜甫草堂是因为老杜。说实话,近些年也来过成都,但还只是年青时曾到过杜甫草堂,这一次,有一点儿时间,加上这几年背诵了一些老杜的诗,所以觉得可以来看看了。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现今草堂仍完整保留着明1500年和清1811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除了大廨的杜甫雕像,工部祠的塑像,还有几处老杜的雕像,觉得以前没这么多的,只有“少陵草堂”碑亭还是我初看时模样。这一次增加的“唐代遗址”系2001年草堂铺设地下管道时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展示。还有唐代遗存,说明当年韦庄是个认真的人,也算是“诗史”的幸运。
当然现在的成都, 真的有很多值得探看的地方,就像我这次特意走了走的玉林西路和那家小酒馆。我想有机会去把成都的每一个街道都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