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遗产
(2023-02-19 21:30:39)
标签:
白寿彝读后感 |
分类: 阅读笔记 |
惊喜地遇见大家白寿彝先生的这本《史学遗产六讲》,“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著述。作品论述了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簒学、历史文学等几个方面的优秀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这些遗产,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史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总结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看这介绍完全无感,觉得太深邃了的意思,但是读下去,却觉得很亲近。
六讲分别是:谈史学遗产、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谈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谈史书的编撰——谈史学的遗产答客问之三、谈历史文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四、再谈历史文献学。书中也提到了历史和地理的关系。看着很遥远的感觉吧,但活到今天再去读这些内容,却是很近很熟悉的感觉。
先生说“中国史学史上还出现一个传统:在中国历史遇到一定显著变化以后,总有带总结性的历史名著出现。春秋战国之际,《春秋》这部书写成了,总结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汉在武帝时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统一,司马迁写出了一百三十卷的《史记》,总结了自传说中的黄帝以至武帝时的历史。唐代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有了较多变动的时期,刘知几写了《史通》,总结了前人编写历史的经验,而杜佑写了《通典》,总结了唐中叶以前的典章制度。北宋结束了五代的纷争,司马光主编了到五代为止的《资治通鉴》。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都是中国政治史上很大的变局,马端临编撰了《文献通考》,王夫之写了《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编撰了《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写了《明夷待访录》。这样的传统也不能单从形式上来考察,它也必然有跟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具体规律。”这些事件、部分书是知道的,但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看,还是第一次。
先生说,“黑格尔有关于地理环境的详细论述。他提出了‘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个概念。他按着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干燥的高地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第二种是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第三种是跟海相连的海岸区域。”不同的地理特点居住着不同文化情况的人民。其实约略地听说过这种说法,但这样系统地了解还是刚刚看到。
原来以为年少时看书,记忆力好,会接受得多,也成长得快。现在看,还是应了那句话,开卷有益,现在读书,结合这些年的生活历练,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似乎更深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