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村庄旧事之关于娱乐
(2023-02-14 19:30:27)
标签:
旧事之五 |
分类: 家居记事 |
我们老家是有秧歌的,我不太知道平日里有没有,但过年的时候在“马号”(生产队队部)肯定有大秧歌,后来似乎成了小队伍,会扭秧歌到各家各户,当然是家主出了钱的。
我记忆里的秧歌一个是乐声铿锵悠扬动天,一个是舞姿鲜艳逗乐家常。乐声,以锣鼓和唢呐为主,远远地便听得见声响,很多时候,秧歌还没扭起来的时候,锣鼓便先响了,我们知道那是在喊人过去观看呢。秧歌舞步似乎不复杂,但要配合整个剧情。
扭秧歌是只有过年才会看见的。舞者穿着鲜艳的宽大的舞服,花花绿绿,脸上画着浓浓的妆,有时还有丑角,特别是男扮女装的时候。我见过的秧歌队伍里,有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这师徒的装扮和后来看见的电视里的模样差不多;有回娘家的小媳妇,一般是男扮女装,叼着长长的烟袋,有个毛驴模样的道具在腰间,像是骑驴回家一样,正式名称是不是就叫旱船;还有打扮成恋人样的男女,会在秧歌队里穿插,丢着手帕,做出打情骂俏的样子。偶尔会有踩高跷的在秧歌队伍里,不过很少。
扭秧歌一般是开场或者结尾,而在其中,一定会有几段拉场戏,或者二人转。
我看度娘说“拉场戏属于二人转的分支,是由扮成小旦、小生、小丑等行当表演的传统民间小戏。虽然它固定角色,但仍保持了浓郁的说唱特点和秧歌痕迹。”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看到的拉场戏应该是新戏了,是带有时代痕迹的说唱,具体说唱什么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唱的都是当时的村里一些热门话题,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应该是艺人们的再创造吧。
二人转似乎唱的都是老戏,加上一些插科打诨,以舞蹈动作和丢手绢为主,唱似乎只是附带着。我当时就不太喜欢二人转,总感觉一些语言、动作令人不敢看下去似的。
除了秧歌,每年夏秋还会有2、3场电影的。电影一般是在“场院”放映。放电影的日子像过节一样,晚饭一般会比通常早一些,甚至有时还吃点儿好吃的,像是庆祝一样。都是自己带凳子过去看,去得晚的就在影片背面看。即使在背面看,也看得津津有味。当然并不妨碍孩子们照旧的追跑打闹。
要是听说邻村放电影,也会追着去看,似乎看什么电影不重要,而看电影很重要。年幼时唯一的一次电影院看电影经历是看《卖花姑娘》,才知道,电影也可以在屋里看。
还有的人人都参与的娱乐便是玩扑克了。听说也有“推牌九”的,但我从未看见,便至今不知那是怎样的一种娱乐。因为冬季长吧,且没有电视电脑样的东西,漫漫长夜,玩扑克便是最消磨时光的娱乐了。我很小就会玩扑克,而且喜欢猜测别人手里的牌。是不是从那时候起,我便有了对数字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