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的村庄
(2023-02-02 19:30:42)
标签:
概况之一 |
分类: 家居记事 |
我出生在关外庙岭山的西边的山脚下一个叫腰窝堡的村庄,其南二三里地之处有一村叫前窝堡,其北四五里地处的村庄叫大窝堡。我们村是这个叫窝堡的大队中最大的,有三个小队,东边是二小队,西边是四小队,中间是三小队。前窝堡一小队,大窝堡是五小队和六小队。
据说大窝堡更富裕些,但我不清楚。可能因为身体不好吧,和人打交道不多,我关于那个村庄的记忆很少,虽然我在那里生活了小20年。我是不是太笨了,学龄前的事儿我记得不多。即便如此,我也想将有些模糊的但还记得的一些过往记录下来。
村子的东头就在山的脚下,而村西头是一条公路,公路西边是农田,再西边就是卡岔河了,这么说起来我们村那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啊。依靠着山,烧柴可以去山里捡些枯枝,加上一些庄稼的秸秆,还有十几里地之外的煤矿的煤。依靠着水,庄稼便以水稻为主,我们那里的大米油汪汪的很好吃。烧柴吃粮不愁,应该是算富裕之地吧。
记得村子中间有一条马路,一直可以通到山脚下的“鹅头岗”。各家的房屋相邻着沿马路排开,马路北边比较齐整的一排房子,马路南边就不止一排房子,好像中间三队有的地方就有2排房子。
一般人家都是两间的土房,即一间卧室、一间灶间。也有人口多的人家是三间房,即东西是卧室、中间是灶间。但不管两间还是三间房子都只有一个门,而不会像关里人间前后两个门,是因为东北冷吧,而且窗户在东北,一般北窗都小而少些。每家都会有一个院子,一般都是柳条等枝条做栅栏围挡起整个院子。似乎没有城里人家四合院那样的院子,富裕的人家也就是大院门更精致些而已。前街人家院门朝北,后街人家院门朝南。
院子一般包含房前、屋后,房前一般种菜,房后也钟菜也栽些果树。一般人家都是土坯垒墙,稻草苫房顶,条件好的人家房屋的南墙会用一些砖,而房顶用瓦的人家少之又少。房屋前也会有2-3米宽的庭院,是劳作也是放酱缸等杂物的场地。有的还会垒一些鸡窝、储存玉米棒子的木头架子。必不可少的都是在房屋东西侧面盖个偏厦子,一种遮风避雨的小屋子,放一些农具等。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在自家院子的或东或西侧盖一排偏厦子。
全村大约有二到三百户人家,每个院子是相邻的,但是房屋之间都是有二到三米甚至十来米的距离的,不像关里人家房子是契合相连的。
村里有学校、有赤脚医生,有三个生产队的队部。小时候不知道队部一说,只知道叫“马号”,因为生产队都是有牛马的,牛马就养在生产队队部,我们便叫“马号”。
读小学的时候我家是四小队的,住在马路北边的西边,离村西边的小学就只隔着十几座房子。当时我家是两间的房子,房门在西边。打开房门就是灶间,灶间窗下就是锅灶,一口大锅是标准配置。房门后西墙放随时用的柴禾以及水缸等杂物。灶间还倚北墙靠东隔了一间4-5平米的小房间,开始是叔叔住,后来是哥哥住。卧室有南北炕,一般人家南北炕是一般大的,我家北炕很窄大约有南炕一半宽。靠东墙是衣柜,都是木箱子样的柜子。有的是大掀盖儿,即打开柜子时必须把上盖儿全部掀开;稍新的柜子是半掀盖儿,即上盖的三分之一部分是固定的,只掀起另三分之二便可打开找东西了;更新一些的是前开门的柜子了,但我小时候我家只有前两样柜子。炕的东侧也是柜子,南炕的柜子其实就是被服垛:每天用的被子在上边,其他不常用的就在底下。
似乎家家都是这样布置的,小时候觉得每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现在想来差别还是有的。有的人家是没有房子的,寄住在谁家的西屋、或者北炕。有的人家院子整洁齐整,农具、家具也多,有的人家就很破落。有的人家在卧室中筑有取暖的火墙,有的人家冬天只能生炉子,搭个简易的炉筒取暖。
有的人家养猪,基本上都是为了过年杀了吃点儿、卖点儿。养鸡人家比较普遍,靠近村里水泡子的南街也有人家养鸭养鹅。牛马都是生产队才有的,似乎没有养羊的。养猫养狗也比较普遍,不过猫狗都是宠物而是家里的帮佣,专责护院捉老鼠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