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散文
(2023-01-04 21:30:40)
标签:
散文读后感 |
分类: 阅读笔记 |
散文给人多是平和的感觉,但历史的痕迹会让写作者带有当时的语境痕迹,更带着当时生活的氛围。1949年2月18日发表的刘白羽的“沸腾了的北平——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新生活初建,那满满的兴奋也感染了我。1956年5月6日,巴人的“况钟的笔”写到“但一个能对人负责的人,一定会得到人民力量的支持,就会有大勇气;而一个得到人民力量支持的人,一定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就会有大智慧”有时代的痕迹,也蕴含着哲理。1965年8月15日吴伯萧的“天下第一山”说的是井冈山。1978年9月3日荒煤的“阿诗玛,你在哪里”讲“阿诗玛”电影在那个年代的遭遇。1981年5月6日丁玲“诗人应该歌颂您——先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记录了宋庆龄入党的事。1997年3月6日,陆文夫“安居”讲和房子有关的事儿,九十年代房子似乎是大问题。2001年7月28日邓友梅“索字”讲酒席上被迫给人写字的尴尬,索字也是那个年月比较多的行为吧。2011年6月8日肖复兴“北京的门联”,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吃饱喝足转移开去了。
全书是自1949年至2018年70年间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的散文中择选出的177篇散文,不说篇篇精品吧,以为至少是篇篇引人思考。
一直喜欢散文,以为散文是真实生活着的印迹,而且,感觉读散文就像是听作者在述说自己的心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便也会跟着作者去那个情境体味一下。
这70年的散文算是主流媒体的正面声音,读着便也是首肯和敞亮的,心下也是了然的,这种收获便不止是散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