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瓦尔巴德群岛

(2022-05-08 19:30:43)
标签:

陶宝祥

科考

之一

读后感

分类: 阅读笔记

     这是一套关于探险的书,是探访三江源那波人写的。其实更准确地说是科学考察,不是为了征服。首先便是探访北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北极科研大本营》。

    北极是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区域。而在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由于其适宜的条件,适合人们长期在此地开展科研等活动。本书便是作者2002年随着中国科考队到北极科考的随行记录。

1.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哪里。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北冰洋上,是一个属挪威管辖的群岛,地处北纬74~81度、东经10~35度,北京地处北纬39~41度,东经115~117。“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地球最北端的群岛”是1178年才被北欧海盗发现,17世纪以后疯狂捕鲸有人在此短暂生活,到1900年欧美人发现了煤才开始有居民点,煤挖完,人也基本走光了。“斯瓦尔巴德群岛印象”是蓝天、白云、冰雪和极昼,因为科考是在7-8月。“冻土层上令人难以置信的绿色”,令人惊奇的绿色,是植物适应环境的杰作。(垫状植物,虎耳草科的。北极棉也叫雪绒花)“环境保护法规最严苛的地方”极地生态脆弱,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便极严苛,包括无死亡政策——即此地不允许留下死人。

2.北极科研的大本营。“《斯瓦尔巴德条约》造就的极地科考前沿”条约签约国可以自由来此科考。第一个北极站点是德国人1944年夏季建的。“地质科学的天堂”地质学家更喜欢北极的研究。“地球最北端的大学”即尤利斯大学--北极大学,创建于1993年。这所学校招收了几名西藏的学生为科考需要吧。从这里我也知道北极的很多科研对西藏科研有借鉴作用。“北极科学城”即群岛西北部的新奥尔松镇。“‘细菌木乃伊’与‘末日种子库’”,因为细菌所以这里不可以留存死亡的人,为了后辈着想这里保存了世界的种子。这是科学的考量。

3.穿越77年找回你。“地球最北端升起五星红旗”举行升旗仪式,虽然艰辛,但仪式感绝对是可以令人铭记的。“越来越‘热’的北极冰海”全球变暖,所以航道便有了。“被中国人遗忘了77年的《斯瓦尔巴德条约》”斯瓦尔巴德群岛是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发现的,所以它周围的海被命名为巴伦支海。192029日,英美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后来改成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条约规定该群岛为非军事区。中国因为一战期间派遣17万劳工以工代兵到法国、俄国助战,所以法国1925年邀请了中国与苏联、德国等33个国家加入《斯瓦尔巴德条约》,目前为止总共有42个国家为签约国。“中国人与北极的渊源”康有为是到北极的第一人。“《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即参与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等生活及商业用途。

4.驻扎在世界最北端的城市朗伊尔城。美国人约翰·朗伊尔于1906年率先到这里建煤矿,便以其名字命名了这个城市。“有人居住的最北端的群岛因煤而兴”也因煤被采光而废弃。“在朗伊尔城安营扎寨”把房屋建在地面上,包括所有的管线。“你好,中国人”终于在北极有了我们自己的科考站。

5.极地科考——累但精彩纷呈。“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科考分为大气、地质、冰川和植物四个方面小组。“目睹建立大气观测站的艰辛”,开创者的艰辛只有开创者才能体会吧。“世界上第一个在北极冰湖中钻取岩芯的科考队”,设备似乎都有,但是能吃辛苦地人背肩抗过去并采样就不容易做到了。“去冰盖上取雪样”种种艰辛地取到理想的雪样。“植物组采集了当地近一半的植物标本”“冰川组首次采集到雪藻”只是几段文字,但对中国相关专业的研究可能却是历史性的。敬重这些科学家。

6.体验极昼。午夜还有灿烂的阳光。“极昼感受”从早到晚从极昼开始到极昼将逝,人类总是适应环境的。“适应极地生活”从做饭、吃饭开始适应极地。

7.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生命。“停在窗台上的燕鸥”“邂逅北极驯鹿”“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象征——北极熊”“北极雪橇狗”“生命仍然怒放在极北的冻土上”,燕鸥、北极驯鹿、北极熊以及那林林总总的植物,还有偶尔造访的人类。

8.探访当地居民。“打‘飞的’去邻近的居民点”“斯维亚煤矿,冰川下采煤”“俄罗斯社区——巴伦支堡”“地球最北端的社区——新奥尔松”。当地人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9.告别斯瓦尔巴德群岛。“完成科考任务”“科考队拔营回国”。在极昼的时间,按计划完成科考任务。

北极就是冷,似乎并不是高原,只是太冷了,又有极昼极夜之分,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难处。只是科技的进步,让现代人去极地似乎不再是凶险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立夏
后一篇:亚马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