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居士“田楷解析”1--3配图

标签:
欧楷墨缘杂谈 |
分类: 田楷专辑 |
万寿居士“田楷解析”1--3配图
http://blog.sina.com.cn/u/1043017872
草头要小,笔顺:竖-横-横-竖。第一笔起笔为抖笔,但忌滥用。
俩“口”有距离,第一“口”靠左些。
“隹”往上靠,撇从俩口间起笔,撇头不要大,左竖与撇的连接与普通单人旁有别,是直插在撇里,竖细、直、长而左斜,点是小撇点,四横较短,长短有别,间距相等,前三横与左竖虚接,第四横实接(从竖里起笔),右竖比左竖粗,从点下起笔,靠诸横的右端。写完后左竖下端露出较长的一段。JN
“见”里边的第一、二横应分别在“隹”第一、二横的延长线上,横折往里走成凹坎后写竖,撇细而往“隹”下方向走,竖弯钩伸展。
竖弯钩写法:竖轻,稍左斜,放松手腕拐弯,弯细,拐后即按笔右行,横粗要保持前后较一致,不要前面太细而后太粗。横时笔锋在左,笔肚在右,挑钩时保持这种状态,不需调整笔锋,先有点圆弧往右上尔后直往上推挑(这往上推是我的感觉),出锋时不往右也不往左,形成外方内圆的钩。注意录象,田老师写完这钩后,笔锋是扁的。这与不需调整笔锋有关,因为写横时笔毫是压扁铺开的。
笔好不好使,写写这竖弯钩就知道,因为要拐好几道弯。
捺脚是很头疼的事,我有时处理得很好,有时非常糟糕,糟糕时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捺不出去了”。
说说我的好感觉。我认为写好捺脚,即“捺不捺得出去”,与中部运笔是否正确很大关系,我在说“今”之捺时说过“这段运笔是直下并逐渐加大按笔力度而力直指刀的下角”,注意“而力直指刀的下角”,就是说的运笔之力要灌注到下图箭头所指之处,也就是顿笔之着力点,这下到位了,切出刀锋也就舒服了。切刀锋时先慢后快,最后出锋时要快,用的肘部力量抽将出去,是抽刀出鞘的感觉,但锋尖不宜太锐。切出刀锋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中锋法,即边提笔边收敛笔锋且笔锋在笔画中线运行切出刀角;一种侧锋法,即边提笔边转笔切出刀角。不管是哪种办法都是水平运笔出锋,而下刀面是斜向上的。
关于捺笔,有一个书家用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捺就像小河拦河坝的一个小瀑布。水原先是水平流动的(捺头),在斜坝上端忽然一个小拐弯(捺脖),顺着斜坝直流而下(捺身),冲到坡底(力注捺下角)后溅起(刀角斜面)再水平流走(水平出锋)。从中我们可悟到捺的运笔和形态。
左斜右正结构,撇稍高,横要短。第二横往左伸、较长,右端与第一横右端在一条垂直线上。两横抗肩大。撇是左歪头,起笔大概在短横左端的下方,不宜过长。“口”敦实平稳,往下靠,左竖起笔大概齐长横的右端。我把握此字的感觉是两横大胆抗肩,第二横起笔大胆靠左,并距第一横较远。
撇、捺基本功具备,但组成人字头还需一番摸索。为写这字,我单笔练了不少,组合更费了不少工夫,才略感有点意思。田老师的人字头看着很有意味,它不像有的撇捺往左右翘,而是有点往下盖,较饱满、含蓄、内敛不失优美而怀抱又很宽广的感觉。就像一个古朴、典雅、厚实的人字顶亭,人在其下感觉很安全、很舒适。,撇较厚重,也较直,出锋时才略有向左的弧度。捺的里侧看着有点弯弧,但写时千万不要故意弯曲,其实这段运笔是直下并逐渐加大按笔力度而力直指刀的下角,然后水平起刀。捺的起笔(蚕头)在撇里,在撇里一顿有一小波即出来(然后直下),与撇相交的内角不是锐角而是成点小圆角,最好能写出来,这也是味道所在。撇低捺高,撇陡点,捺平点,并不对称。人字下方的部件偏左,两横很短,但竖最后是在中线上。人字头的字如“金、全、会”都有共同特点,下部零件置左、上靠。
退:“艮”不要写宽了,长竖居中线。“进、退”之平捺切笔起笔,注意起刀位置。
右部先写两横再写竖,竖高扬,出头较多;“四”扁、斜而宽放,里两竖呼应,有被往下倒而又要努力站稳的感觉,最后一横短,两端不接竖;“贝”不宜宽,写时要有上窄下宽的意识(“贝”在下时均如此),右竖长,最后一点很关键,不宜平,站稳,顶着竖而努力将全字右部扛起的感觉。此字所有横均抗肩,注意斜中取正。
![[转载]万寿居士鈥溙锟馕鲡3--配图 [转载]万寿居士鈥溙锟馕鲡3--配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两点呼应;三横不长,抗肩较大,起笔有异,间距较小;撇起笔不在横中部而靠左,捺起笔也不在横中部而靠右,撇捺伸展,撇低捺高;“良”上靠要放正,容易往左写,能否放正与撇捺角度也有关。注意最后一笔反捺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