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微则言轻——从胡波选择王小帅说起
(2019-03-27 13:27:08)
标签:
胡波王小帅 |
分类: 社会观察 |
通过被社会名流推荐,而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种“无奈”的方式,古今中外都有。
后果里面最糟糕有像胡波这样的,因为想拍自己的电影,希望找到投资人,然后,当王小帅介入的时候,他太高兴了。这种反转其实背后是他对这种规则的认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选择非常少。
但是有时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如果他不选择王小帅,当时还是有另一家开价更高得多,只是那家没有王小帅的艺术片大腕压阵而已。
所以,他对王小帅是有期待的。
我想说的是,就这类事,恐怕也会有很多人(包括我)感同身受——因为你籍籍无名就会人微言轻。但从听的人角度来说,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大多数人都很自信自己具备足够的信息解读能力,自己能做到客观理性公正,自己能做到不带偏见就事论事。
但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当同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署上一个傻逼的名字和署上一个大师的名字、或者完全没有署名和出处,它难道不应该获得一样的阅读感受吗?因为内容是一样的呀!
但显然,大多数人的感受恐怕会截然不同,甚至哪怕仅仅是没有出处,也会被有些人愤而拍案,大骂装逼。(科学研究需要控制可变条件,即便我排除掉观点不合的因素,就一篇观点总体上相合于读者,仅仅是出处无名或无出处,就可能让有些读者不能潜心阅读)
所以,那自信,根本就是源自自以为是的高估,所谓的解读能力其实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很多人都未必能做到好好去读。所以其实当读者下结论时,都没有真正做到理解。胡波的剧本在FIRST上只有两家愿意投资,而现在又是获奖又是各种赞许,这个比例前后的变化,是值得思考的。
我推测:特别是,如果在话题的所在领域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他需要更多的自我优越感,他的内心会本能排斥那些不知名出处。因为当他在鄙视俯视它们的时候,他的内心可以因为符合自己优越的人设,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但总体上,这和品牌的作用一样,这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偷懒”方式。有牌的衣服、大牌的衣服、杂牌的衣服、无牌的衣服,卖出不同的价钱,品牌是对衣服材料做工设计各方面的一种认证,无论是穿的人,还是穿的人的展示对象,都借助品牌,省掉了很多实地验证的过程。
--------------------------
本博主另一篇更长的专写《大象席地而坐》的观后感,在这里审核不通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豆瓣或知乎阅读——用搜索引擎搜“原子化的社会,荒原化的人生”
前一篇:谁能告诉我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