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有效率地考察准备进入亲密关系的对方?

(2018-07-03 22:32:32)
标签:

沟通

分类: 情感与性
爱笑,和冷漠
易信人,和精明

  有句俗语:爱笑的女孩好运气。
  爱笑是一种感觉,倒不是时刻就露着笑容或者说笑点很低。
  假如有一个人,当你对TA有不好意思的事情的时候,TA是板着脸不说话或冷言冷语,这是一种反应模式。而立马爆发快意恩仇,快意完了之后,还能继续玩耍的,这是另一种反应模式。
  表面上这只是两种特定情况下的反应模式的区别,但其实会决定相处质量,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显然,我认为冷漠者应该远离,不是因为心情被传染,而是因为和这种人的沟通会非常费力(心里有话不先说出来,或者不好好说)。如果要迅速预判关系的未来,这是比较有效率的一招。
  ——这来自《非诚勿扰》20180630一期加州小伙的感情经历中我的感悟或者说共鸣。

  一个精明的对手会成为一个噩梦,但如果是一个精明的伴侣呢?
  除非TA心里足够有他人、有爱人,即花足够比例的心思用在让对方舒服和让关系和谐上。否则,同样,这会是一个噩梦。(但最好还是天然如此。刻意为之的事情,太依赖修为。)
  而容易信任别人,其实是一个不坏的特质。怕吃亏?我觉得有点多虑了。
  我觉得前提是,要有常识。有常识的人,就会有起码的鉴别能力,这就可以过滤很多的坏人和坏心。
  但如果面对普通人,就默认TA可能是坏人或有坏心,表面上是善于保护自己,其实,TA和那些容易相信别人的人相比,更难走入亲密关系。
  我想强调:不是因为TA会去算计伴侣,这不重要!假定TA真爱对方,当然不会去算计。
  不容易相信别人、或者把任何事情都默认设置成需要验证的模式,这种人,很难主动和及时地自我暴露,即很难真诚地交心,既难得说几句掏心话,也很容易把别人的掏心话不当事。而容易相信他人的人,会听进去伴侣的每一句话。显然,我在乎的依然是:这是一种会极大决定关系双方沟通是否顺畅的特质。
  你意愿和哪种人相处?哪怕你愿意和精明的人相处,那我再换个问题:那你觉得和哪种人的相处感受会更放松、舒适?而长期关系的最大凝聚力就是放松、舒适的感受,而长期关系的最大挑战就是压力感和焦灼感。在长期关系里面,爱既非充分又非必要(如果有人把亲情之爱也当成爱的话,那另当别论)。有些人,似乎时时会很容易让自己同时让对方感受到压力和焦灼。
  ——这来自《新相亲时代》其中一期女孩的母亲或亲戚,要求男嘉宾和自己对视,当孟非问是什么目的,她说是想通过眼神看看男孩是不是一个容易建立信任的人。另一期,男嘉宾选择最后两个女嘉宾的时候,做了一个牵手闭眼下蹲的游戏,当孟非问是什么目的,男嘉宾说是想感受一下在闭眼的情况下女嘉宾是否会信任对方。TA们都把容易信任人视为一个非常关键的加分特质,我深以为然。

总结:
  很显然我在两个维度的考察中,落脚点都是沟通。
  虽然我们从相见(包括网聊)就开始沟通,但很多时候,沟通是被修饰过的。这才导致需要用上面说的两种关注,来预判真正的沟通来临时的模样。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可我们真正有效的沟通其实非常少。很多时候,你睡觉之前想一下今天做的那些非工作性(这个前提很重要)的沟通,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孤独”——就是一种感觉这些话其实不说和说都差不多。如果你,至少我,觉得今天但凡还是有几句话说了和不说有很大差别,我就会感觉自己很幸福,满满的存在感。
  有很多沟通由于各自心灵参照系不同,会出现假共鸣假共识,当然也会有假分歧。这会成为误会的根源。
  所以在确信这是一个有效沟通之前,不应该对沟通的结果报有太高的期待。
  在《非诚勿扰》中,黄澜曾经说到过她理解的沟通——沟通就是交换想法。沟通不是为了达成一个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的目的,但你会期待对方能get到你的点。如果不在乎是否get到自己,那就是发泄式倾诉了。既不为说服对方,又希望自己的表达在对方心里会留下痕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内心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双向定位中。而大家都很忙,没空去为无穷无尽的误会去做补救。就这点能让自己睡觉之前感觉幸福的小小要求,如果在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情何以堪?
  所以,一切能让沟通变得简单的特质,都会成为长期关系中基石性的加分项。我敢说,甚至超过智商情商。
我没搞错,确实超过情商。哪怕一个直男,被人认为情商不高,但其实摸透了之后,很容易理解(沟通变得简单了),相处就依然可以轻松。《非诚勿扰》这个可以让人阅人无数的舞台上,就有那些很可爱的直男和土直男。也包括我曾经提到过的肖瑞含,说话让孟非捏一把汗,因为(至少曾经)常常语出惊人。但没人觉得和她沟通会让自己有压力或焦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